
唐朝具体是在那一年失去对西域的控制的?
展开全部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我看过《唐书》有关的记载,只提到是在贞元年间安西北庭相继失陷,却不知具体在那一年,那位先生可以给我解说一下。
解析:
唐朝的都护府设置(其中安西,北庭处于西域):
——————————————————————————
唐朝的疆域并不限于它的正式行政区。随著军事行动的一次次胜利和当地少数民族的服从,唐朝在边疆地区先后设置了六个都护府和若干边州都督府,用以行使对这些地区的管辖权。
这六个都护府是:
~~~~~~~~~~~
单于都护府
开始称为云中都护府,龙朔三年(西元663年)置,麟德元年(西元664年)改置。治所在云中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辖境相当今内蒙古阴山、河套一带。圣历元年(西元698年)并入安北都护府。
~~~~~~~~~~~
安北都护府
开始称为瀚海都护府,龙朔三年(西元663年)移燕然都护府于回纥本部(蒙古国今杭爱山东端),总章二年(西元669年)改名。辖境约相当今蒙古国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一带。垂拱二年(西元686年)移置今内蒙古。
~~~~~~~~~~~
安西都护府
贞观十四年(西元640年)置。治所在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市东高昌故城),统辖安西四镇(龟兹、疏勒、于阗、碎叶),辖境相当今新疆及中亚楚河流域。显庆、龙朔中(西元656—663年)移治龟兹(今新疆库车县),辖境扩大至自今阿尔泰山西至咸海间所有游牧部族和葱岭东西直至阿姆河两岸城郭诸国。后逐渐缩小,安史之乱后退至葱岭以东。
~~~~~~~~~~~
北庭都护府
长安二年(西元702年)分安西都护府置。治所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统辖包括天山北路东起今阿尔泰山、巴里坤湖,西至咸海的西突厥各部族。安史之乱后辖境丧失。
~~~~~~~~~~~
安东都护府
总章元年底(西元669年)置。治所在平壤(今朝鲜平壤市)。辖境西起辽河,南至今朝鲜北部,东、北至海,包括今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下游两岸直至海口之地。咸亨元年(西元670年)治所即内迁于辽东,后又迁至辽西。
~~~~~~~~~~~
安南都护府
调露元年(西元679年)改交州都督府置。治所在宋平(今越南河内市)。辖境北有今云南红河、文山两自治州,南至越南河静、广平省界,东有广西缘边一带。安史之乱后,西北今云南地渐为南诏所有。
~~~~~~~~~~~
另外,唐朝在正式政区范围外的部族地区设置了边州都督府,如东北设于室韦部落的室韦都督府、设于黑水靺鞨〔mò hé末和〕部落的黑水都督府及勃利州,设于靺鞨粟末部的忽汗州都督府(渤海),虽然并没有实际统治这些地区,但确立的臣属关系维持了较长时间。
北庭失陷的具体时间:
----------------------------------------------------
据《旧唐书·回纥传》:“贞元六年(AD790),……是岁,吐蕃陷北庭都护府。
至此,"北庭大都护府"结束了它88年的历史。
e521/blue/jpzbls0023上关于北庭失陷的更详细描述:
----------------------------------------------------
葛逻禄南迁之后,西域形势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大食帝国仍然控制着葱岭以西的西域地区;四镇、北庭以及西州还掌握在唐朝守军的手中;吐蕃政权西据伊吾,东有陇右,占据河陇地区,隔断了四镇与朝廷间的联系;而回鹘汗国则占据了金山以东的漠北草原,并进而左右着北庭地区的局面。
由于吐蕃的入侵阻隔了西域与内地的交通,这时唐朝西域守军与唐朝 *** 的信息往来以及西域各国与中原地区的贸易交往都不得不改道,经由北庭,通过回鹘控制的"回鹘道"到达长安。安西、北庭因为不得不"假道"回鹘,所以被迫"附庸"回鹘(据《旧唐书·吐蕃传》),以作为自存之计。但是由于回鹘人"征求无厌",激起了葛逻禄、白服突厥以及北庭附近的沙陀部落的反抗,葛逻禄、白服突厥勾结吐蕃共同进攻北庭。
789年(贞元五年)冬天,吐蕃军队以葛逻禄、白服突厥作为向导,联合大举进攻北庭。回鹘大相颉干迦斯率军由漠北西进,援救北庭。回鹘军队与吐蕃军队在横口遭遇,回鹘大败,恰好这时颉干迦斯得到了回鹘可汗被暗杀的消息,于是在790年(贞元六年)6月撤军返回漠北。失去回鹘的援助之后,北庭很快就被吐蕃攻陷,节度使杨袭古率残兵二千人逃往西州。
同年秋天,颉干迦斯在处理完漠北事务之后,又率领五、六万军队匆匆踏上了西征的道路,谋求夺回北庭。但是回鹘军队又大败于吐蕃,士卒死亡大半,无功而返,(《资治通鉴》记于贞元七年,791年,秋)北庭节度使杨袭古也随同回鹘军队参加了这次战役。兵败之后,杨袭古本来打算重返西州,但"颉干迦斯诒之曰:'且与我同至牙帐,当送君归本朝也。'袭古从之,及牙帐,留而不遣,竟杀之(《旧唐书·吐蕃传》)。"北庭终于完全失陷。与吐蕃联合攻取北庭之后,葛逻禄乘胜取回鹘之浮图川,回鹘震恐,悉迁西北部落于牙帐之南以避之(《资治通鉴·卷233》)"大体上与此同时或稍后,西州等地也被吐蕃攻陷,从而结束了唐朝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经营西域的活动
在同一篇文章稍后有:
~~~~~~~~~~~~~~
790年(贞元六年),葛逻禄与吐蕃联军攻陷北庭,维持西域唐朝守军与内地之间微弱联系的回鹘道被彻底阻断,此后唐朝由于战乱频仍,一直没能恢复对西域的统治,790年是唐朝势力最终退出西域的一个明显的标志。北庭之战以后,吐蕃又在790年至791年(贞元七年)连续攻陷了于阗、西州(疏勒失陷的具体情况史无明文),包围了唐朝安西都护所在地龟兹。原来由唐朝控制的西域重镇大多都落入了吐蕃与葛逻禄联军的手中。
另据paper.studa/2006/5-17/***********
~~~~~~~~~~~~~~~~~
《资治通鉴》(7522页)记北庭失陷后称“自是安西阻绝,莫知存之,唯西州之人,犹固守焉”,表明唐廷已无安西各镇的消息,正史中确实没有其余三镇陷落时间的记载,[3] 西州陷蕃晚于北庭,敦煌出土的P.3918(2)号文书《佛说金刚坛广大清净陀罗尼经》的跋文为“西州没落官、甘州寺户、唐伊西庭节度留后使判官、朝散大夫、试太仆卿赵彦宾”于贞元九年(癸酋岁)所写,跋文中有“其经去年西州倾陷,人心苍忙,收拾不着,不得本来”一句,从跋文判断,这个甘州寺户赵彦宾是“去年西州倾陷”以后被掠卖到甘州的,“去年”即贞元八年(792),西州陷蕃。
~~~~~~~~~~~~~~~~~~~~~~~~~~~~~~~~~~~~~~~`
上文中的注释[3]为:
[3]3薛宗正据元缜、白居易《缚戎人》诗,断定龟兹陷蕃于元和三年(808),可备一说,《安西与北庭——唐代西陲边政研究》,295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
综合以上,关于此问题能得到如下解答:
790年(贞元六年)北庭陷于吐蕃
至791年(贞元七年)吐蕃陷于阗、西州(疏勒不明),包围了唐朝安西都护所在地龟兹
808年(元和三年)龟兹陷于吐蕃
龟兹为安西都护府的治所,所以808年可看作安西最终失陷的年份
问题描述:
我看过《唐书》有关的记载,只提到是在贞元年间安西北庭相继失陷,却不知具体在那一年,那位先生可以给我解说一下。
解析:
唐朝的都护府设置(其中安西,北庭处于西域):
——————————————————————————
唐朝的疆域并不限于它的正式行政区。随著军事行动的一次次胜利和当地少数民族的服从,唐朝在边疆地区先后设置了六个都护府和若干边州都督府,用以行使对这些地区的管辖权。
这六个都护府是:
~~~~~~~~~~~
单于都护府
开始称为云中都护府,龙朔三年(西元663年)置,麟德元年(西元664年)改置。治所在云中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辖境相当今内蒙古阴山、河套一带。圣历元年(西元698年)并入安北都护府。
~~~~~~~~~~~
安北都护府
开始称为瀚海都护府,龙朔三年(西元663年)移燕然都护府于回纥本部(蒙古国今杭爱山东端),总章二年(西元669年)改名。辖境约相当今蒙古国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一带。垂拱二年(西元686年)移置今内蒙古。
~~~~~~~~~~~
安西都护府
贞观十四年(西元640年)置。治所在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市东高昌故城),统辖安西四镇(龟兹、疏勒、于阗、碎叶),辖境相当今新疆及中亚楚河流域。显庆、龙朔中(西元656—663年)移治龟兹(今新疆库车县),辖境扩大至自今阿尔泰山西至咸海间所有游牧部族和葱岭东西直至阿姆河两岸城郭诸国。后逐渐缩小,安史之乱后退至葱岭以东。
~~~~~~~~~~~
北庭都护府
长安二年(西元702年)分安西都护府置。治所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统辖包括天山北路东起今阿尔泰山、巴里坤湖,西至咸海的西突厥各部族。安史之乱后辖境丧失。
~~~~~~~~~~~
安东都护府
总章元年底(西元669年)置。治所在平壤(今朝鲜平壤市)。辖境西起辽河,南至今朝鲜北部,东、北至海,包括今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下游两岸直至海口之地。咸亨元年(西元670年)治所即内迁于辽东,后又迁至辽西。
~~~~~~~~~~~
安南都护府
调露元年(西元679年)改交州都督府置。治所在宋平(今越南河内市)。辖境北有今云南红河、文山两自治州,南至越南河静、广平省界,东有广西缘边一带。安史之乱后,西北今云南地渐为南诏所有。
~~~~~~~~~~~
另外,唐朝在正式政区范围外的部族地区设置了边州都督府,如东北设于室韦部落的室韦都督府、设于黑水靺鞨〔mò hé末和〕部落的黑水都督府及勃利州,设于靺鞨粟末部的忽汗州都督府(渤海),虽然并没有实际统治这些地区,但确立的臣属关系维持了较长时间。
北庭失陷的具体时间:
----------------------------------------------------
据《旧唐书·回纥传》:“贞元六年(AD790),……是岁,吐蕃陷北庭都护府。
至此,"北庭大都护府"结束了它88年的历史。
e521/blue/jpzbls0023上关于北庭失陷的更详细描述:
----------------------------------------------------
葛逻禄南迁之后,西域形势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大食帝国仍然控制着葱岭以西的西域地区;四镇、北庭以及西州还掌握在唐朝守军的手中;吐蕃政权西据伊吾,东有陇右,占据河陇地区,隔断了四镇与朝廷间的联系;而回鹘汗国则占据了金山以东的漠北草原,并进而左右着北庭地区的局面。
由于吐蕃的入侵阻隔了西域与内地的交通,这时唐朝西域守军与唐朝 *** 的信息往来以及西域各国与中原地区的贸易交往都不得不改道,经由北庭,通过回鹘控制的"回鹘道"到达长安。安西、北庭因为不得不"假道"回鹘,所以被迫"附庸"回鹘(据《旧唐书·吐蕃传》),以作为自存之计。但是由于回鹘人"征求无厌",激起了葛逻禄、白服突厥以及北庭附近的沙陀部落的反抗,葛逻禄、白服突厥勾结吐蕃共同进攻北庭。
789年(贞元五年)冬天,吐蕃军队以葛逻禄、白服突厥作为向导,联合大举进攻北庭。回鹘大相颉干迦斯率军由漠北西进,援救北庭。回鹘军队与吐蕃军队在横口遭遇,回鹘大败,恰好这时颉干迦斯得到了回鹘可汗被暗杀的消息,于是在790年(贞元六年)6月撤军返回漠北。失去回鹘的援助之后,北庭很快就被吐蕃攻陷,节度使杨袭古率残兵二千人逃往西州。
同年秋天,颉干迦斯在处理完漠北事务之后,又率领五、六万军队匆匆踏上了西征的道路,谋求夺回北庭。但是回鹘军队又大败于吐蕃,士卒死亡大半,无功而返,(《资治通鉴》记于贞元七年,791年,秋)北庭节度使杨袭古也随同回鹘军队参加了这次战役。兵败之后,杨袭古本来打算重返西州,但"颉干迦斯诒之曰:'且与我同至牙帐,当送君归本朝也。'袭古从之,及牙帐,留而不遣,竟杀之(《旧唐书·吐蕃传》)。"北庭终于完全失陷。与吐蕃联合攻取北庭之后,葛逻禄乘胜取回鹘之浮图川,回鹘震恐,悉迁西北部落于牙帐之南以避之(《资治通鉴·卷233》)"大体上与此同时或稍后,西州等地也被吐蕃攻陷,从而结束了唐朝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经营西域的活动
在同一篇文章稍后有:
~~~~~~~~~~~~~~
790年(贞元六年),葛逻禄与吐蕃联军攻陷北庭,维持西域唐朝守军与内地之间微弱联系的回鹘道被彻底阻断,此后唐朝由于战乱频仍,一直没能恢复对西域的统治,790年是唐朝势力最终退出西域的一个明显的标志。北庭之战以后,吐蕃又在790年至791年(贞元七年)连续攻陷了于阗、西州(疏勒失陷的具体情况史无明文),包围了唐朝安西都护所在地龟兹。原来由唐朝控制的西域重镇大多都落入了吐蕃与葛逻禄联军的手中。
另据paper.studa/2006/5-17/***********
~~~~~~~~~~~~~~~~~
《资治通鉴》(7522页)记北庭失陷后称“自是安西阻绝,莫知存之,唯西州之人,犹固守焉”,表明唐廷已无安西各镇的消息,正史中确实没有其余三镇陷落时间的记载,[3] 西州陷蕃晚于北庭,敦煌出土的P.3918(2)号文书《佛说金刚坛广大清净陀罗尼经》的跋文为“西州没落官、甘州寺户、唐伊西庭节度留后使判官、朝散大夫、试太仆卿赵彦宾”于贞元九年(癸酋岁)所写,跋文中有“其经去年西州倾陷,人心苍忙,收拾不着,不得本来”一句,从跋文判断,这个甘州寺户赵彦宾是“去年西州倾陷”以后被掠卖到甘州的,“去年”即贞元八年(792),西州陷蕃。
~~~~~~~~~~~~~~~~~~~~~~~~~~~~~~~~~~~~~~~`
上文中的注释[3]为:
[3]3薛宗正据元缜、白居易《缚戎人》诗,断定龟兹陷蕃于元和三年(808),可备一说,《安西与北庭——唐代西陲边政研究》,295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
综合以上,关于此问题能得到如下解答:
790年(贞元六年)北庭陷于吐蕃
至791年(贞元七年)吐蕃陷于阗、西州(疏勒不明),包围了唐朝安西都护所在地龟兹
808年(元和三年)龟兹陷于吐蕃
龟兹为安西都护府的治所,所以808年可看作安西最终失陷的年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