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玩游戏,不喜欢写作业怎么办?

 我来答
清宁时光17
2022-06-30 · TA获得超过1.4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15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1.5万
展开全部


提问1 : 大宝九岁,很喜欢玩网络 游戏 ,也喜欢看 游戏 视频,一说到 游戏 就眉飞色舞,一说到学习就唉声叹气说作业怎么这么多?有什么办法改善?


易鸣谦: 网络 游戏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顺带谈一下网瘾的问题。


去年网络成瘾被列为“成瘾性”精神类疾病。但其实这个问题一直就有争议。


网络成瘾,像所有的成瘾一样,酒瘾,烟瘾等,可以说是病,也可以说不是病,我更倾向于将它看成是人类的特点。人类就是容易上瘾的动物。


我们都知道,我们有两类动机,追求愉悦和逃避痛苦。愉悦的时候,多巴胺会大量释放。如果我们从上网、喝酒等这些行为中体验到这种愉悦感,就会不断地回来去重新寻找这种感觉。


但是我们的欲望是个无底洞,当你重复体验一个事情的时候,就会在感官上逐渐麻木,所以我们需要更大的量才能再次体验到相同的愉悦感。这就是行为会逐渐升级的原因,酒越喝越多, 游戏 越玩越多,最后形成一种依赖。


如果从正面看,其实是一样的,有些人学习会上瘾,有些人跑步会上瘾。这一类可以称为“积极上瘾”,因为这一类上瘾可以帮助你更好的适应 社会 和生活。


总之,成瘾是人类的一个特点。是特点,我们就可以利用。怎么利用呢?当你用悟破习养成一个习惯之后,如果从那个习惯中实实在在地获得了一些愉悦的感觉,你就是在积极上瘾的路上了。那这个习惯就会越来越牢固。


孩子喜欢 游戏 ,不喜欢读书。用刚才讲过的一句话就可以解释了,人类的动机有两种,追求愉悦,所以喜欢 游戏 ,逃避痛苦,所以逃避学习。


有什么办法改善呢?没有办法改善。除非他能够从学习中获得快乐,要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可能不可能?可能。


这种快乐其实是一种更加高级别的快乐。一个人跑步,他痛苦的要死,那怎么还会上瘾?


跑步这个事一开始确实很痛苦,但是它最终会从两个地方获得大量多巴胺:


一个是当这个人达成了今天的目标,完成了跑步任务之后,产生了一种愉悦的感觉;


另一个是每个人会有一个极限点,当这个跑步的人坚持到这个极限点之后,瞬间会分泌大量多巴胺,人也一下子轻松了起来。所以跑步成瘾的人一般都喜欢跑马拉松。


简单的说,愉悦感获得的两条途径:一条是达成目标,一条是超越极限。


游戏 的设置就是这个:一方面是让你达成目标,它会有很多很多的小目标,让你不断地往更高级挑战。另一方面会设置有大boss,这些是让你挑战极限。


心理学家米哈里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心流。我们在 游戏 的时候很容易就会进入心流状态,有些人在学习的时候也会进入这种状态。


当你处于心流状态时,你会 忘记了时间,听不见周围的声音,专注力很集中在手上的任务,最后解决问题,心满意足。


游戏 的这种状态在学习中也是可以得到的。怎么得到呢?


有三个要素:


这三点说起来简单,要设计起来不容易。一个 游戏 花了多少钱多少人去设计,你花了多少精力和时间去设计?


提问: 闺女今年高一,开学三个星期,基本各科都考了一次,都不理想,闺女晚上回家说到学习的时候,她说她莫名的难受,觉得自己没救了……这个时候我要怎么做?怎么样才能有效的去开导她?


易鸣谦: 各科考试不理想,然后觉得自己无药可救。这个问题很典型。


这是一个可能存在固定型思维倾向的孩子。但是,要提醒大家一点,没有人是可以简单归类的。 每个人都是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混合体


有些情况下,你会变成固定型思维,有些情况下,你会用成长型思维。这个孩子也一样,一定在很多场景下她是成长型思维方式。


要学会观察,什么时候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容易激起固定型思维人格,什么时候成长型人格容易跑出来。观察到了怎么办呢?


下面讲的可能专业一点。


你可以采用两个操作, 第一个叫做迁移


原理其实就是一句话,用她的资源来处理她的问题 。她在某些情况下是成长型思维,就用哪种情况下的资源体验来应对没考好这个事,让她思考,如果她面对的是那件事,当时她是怎么做的。


用个例子解释一下。比如有个孩子考试就紧张,焦虑不安。然后就问,那你曾经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感觉,那孩子说有,参加足球校队的时候。接下来就问,那你当时是怎么处理的?发现没有,这个一下子就把资源激活了。


讲其他人的事情都是没有用的,因为这是其他人,跟她有什么关系?用她生命中的成功经历,她的资源来应对她现在的问题。


可以进行第二个操作: 第二个叫做外化


考证班讲过外化,最重要的操作是把这个“无可救药”的思想命名,然后加以讨论。比如说可以叫“无可救药思维”,“无力君”,就叫“无可救药”也是可以的。


如果有形象化的比喻,就更好,比如一个让人软弱无力的小怪物。这个要她自己去感受,然后自发的产生。


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意义是很大的。当你命名,然后对这个东西进行探讨时,我们就好像站在第三视角,讨论眼前的一个事物,这个事物跟你这个人,是可以分离的。


然后,我们可以去讨论“无可救药”在什么时候容易出现?激活它的外部刺激有哪些?它是什么时候来到你身边的?你采取过哪些办法?哪些事情会加强它?哪些事情会削弱它?


这个是把问题跟人分离开,问题不是你,你不等于问题。 随着这些探讨,人就会产生控制感,有控制的时候力量就会出现。


如果进一步深入的外化,你甚至可以对固定型思维去做外化。我一直说的都是探讨,而不是直接给她一个解决方案。这点很重要,即使探讨的结果没有什么东西,探讨的过程仍然会对她产生好的影响,因为这个时候在潜意识里,她会把自己跟问题分离。



提问: 一年级小朋友不会看题目,不认识题目,导致作业拖拉,还有每次作业都不主动,习惯性回家看手机看电视,学习总是要妈妈监督和批评教育才能快速完成,做一下就给妈妈看,自己不检查,不快速完成,怎么改习惯?


易鸣谦: 又是一个逃跑痛苦,追求愉悦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不同点在于,孩子读一年级。注意这个年纪,刚刚读完幼儿园,进入一年级会有一个转折期。幼儿园孩子主要是玩各种 游戏 ,这个是很有益处的,现在公立幼儿园不教东西,符合发展心理学规律。


所以刚刚进入一年级的时候,还没有形成新的模式,这个转折期是需要的,也是客观存在的。


孩子对学习的第一个转折点大概在三年级和四年级,这个时候有一些孩子会表现突出。因为逻辑思维开始形成了,传奇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著名的认知发展阶段认为 在11岁左右的时候,开始发展形式逻辑思维,就是产生逻辑推理、归纳、演绎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


现在看来,这个年龄可能要往前推一点,9岁到10岁就开始了。因为他这个研究大概是1930年左右的,已经过去70年了。


什么样的孩子形式逻辑思维发展比较早?是那些幼儿园开始,学很多知识,背很多知识的孩子吗?


恰恰相反,那些幼儿园享受玩乐的孩子逻辑思维发展更早,在先天条件一样的情况下,享受玩乐的孩子逻辑思维发展更早。


这个原因在于,他在玩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体验,尤其是自主的玩,在自主的玩 游戏 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问题,他会自主的思考,如何去解决,这就是逻辑思维萌芽。


相反,那些被教育的孩子,只能等待别人给出的方案,很难产生自己的解决方案。这就是我一直强调, 你可以提供帮助,但不可以代替孩子去解决问题的原因


这是讲一点相关背景知识。那么回到这个问题,在一年级之后,这个妈妈提到了一个很关键的事情,培养习惯。


作业的问题不是重要问题,也不是关键问题。


群里有个妈妈也问过作业的问题,也是一年级的时候,作业总是要拖到10点多还写不完。


后来我们就想了个主意,限定时间。限定时间真的是个可以经常用的方法,限定他10点一到,不管你作业写完没写完,马上睡觉。结果那孩子第二天一早爬起来写,上学路上在车上还在写,因为他也不想挨批评。


这时候这个妈妈就趁机引导,感觉好不好啊,那你打算怎么做呢?记住, 让孩子承担事情的自然结果,让他去体验。


作业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习惯的培养。他没有习惯是因为他的人生还没有开始有意识的培养过习惯,没有开始培养习惯是因为没有人带着他培养习惯。如果不有意识去培养良好的习惯,就会无意识出现可能不怎么好的习惯。


这就是为什么首先要自己试着培养习惯,只有你从无到有体验了这个过程,你才知道,原来一个习惯是这么出来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