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强医生告诉你:为什么你脚后跟痛?
随着天气的转暖,门诊看足跟痛的患者逐渐增多。感觉基本上是:走路走多了会足后跟疼痛;或者早晨起床下地时,脚后跟痛,活动一会儿又好了;久坐,站立时足后跟痛,活动一会儿又好了。
为什么会出现足跟痛呢?
足跟痛病因及常见疾病
1.跖筋膜炎
是导致足跟痛的常见原因一直,长期站立或者长期负重,会造成跖筋膜的压力增高,导致跖筋膜的不断断裂和再生,引发跖筋膜炎,从而造成足跟痛。是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往往发生在长期站立或行走工作者,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愈。垫高足跟,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前足跖屈,缓解跖筋膜的张力,都可使症状减轻。
2.足跟脂肪垫炎
跟骨的表面没有多余的肌肉,只有一层纤维脂肪垫。如果长期运动或者长期负重,就会导致纤维脂肪垫发生炎症,从而引发足跟疼痛。青年时期,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振荡。常发生在老年人,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
3.跟骨后滑囊炎
引发足跟痛的除了跟骨骨刺和跖筋膜炎外,还有可能是跟骨滑囊炎。跟骨滑囊炎是由跟骨经过长期的摩擦,导致局部滑囊增生引起的。表现为滑囊壁变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有肿胀,并有压痛,稍微一用力就有明显的疼痛。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
4.距骨下关节炎
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种创伤性关节炎。X射线照片上前跗窦处,负重时疼痛加重。
5.跟骨骨膜炎
骨膜炎是由于骨膜及骨膜血管扩张、充血、水肿或骨膜下出血,血肿机化、骨膜增生及炎症性改变造成的应力性骨膜损伤或化脓性细菌侵袭造成的感染性骨膜损伤。
6.足弓结构发育异常
高弓足、扁平足或内翻足等发育异常。
那么足跟痛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 足跟痛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足跟部疼痛。主要为跟部疼痛为主,时而可牵扯小腿后侧疼痛,病起缓慢,早晨起床下地足跟痛,稍走动后缓解,行走较多,疼痛又明显,严重时影响走动。往往病人有:“疼—轻—重”的疼痛特点。诊断要点:跟痛症多在一侧发病,也可两侧同时发病,疼痛轻重不一。局部不红不肿,在跟骨内侧结节处,相当于跟部前方偏内侧有一限局性压痛点。
2、足跟痛的典型表现就是早晨起床后站立或走路时疼痛剧烈,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可是休息一会再次行走又会出现疼痛,但是足跟痛患者,多数因无明显外伤史而被忽视,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足底筋膜炎和跟腱炎一样吗 ?
跟腱炎通常发生在小腿肌肉经常紧绷的人身上。当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紧绷时,跟腱上就承受了较大的压力,这会诱发跟腱炎,此外 体育 运动中经常过度奔跑和使用爆发式动作也会导致跟腱炎的发生。
足底筋膜炎的发生可能是由跑者的体重过大,足弓塌陷,脚踝稳定性差,鞋子太硬,运动量太大、频率过高或时间过长,以及不适应新的运动动作引起的。
足底筋膜炎和骨刺有什么区别?
当跟骨出现骨刺时,也会表现出疼痛的症状,但是疼痛发生在足跟与地面接触时而足底筋膜炎疼痛往往发生在足部蹬离地面时。出现骨刺时疼痛在晚上睡觉前最严重,而足底筋膜炎患者疼痛在清晨起床前最严重。
此外,超重人群最易出现跟骨骨刺,而足部力学结构的改变容易造成足底筋膜炎。预防跟骨骨刺最重要的是合理饮食、控制体重,对症保守治疗;而对足底筋膜炎多采用物理治疗。
如何预防和减轻脚足跟痛
第一:选择穿轻软合适的鞋子,减轻足跟压力,防止跟骨损伤。减少跟部负重刺激,少站立、少走路,尤其不能刻意去走鹅卵石路,让足跟部充分休息,为以利于损伤的愈合和炎症的吸收。
第二:老年人应当防止过度负重及用力,包括控制体重,避免重体力活动。
第三:坚持足部锻炼,以增强肌肉韧带的力量和弹力,如赤脚在沙地上行走。
第四:对使用外用药的患者朋友,用药前最好用温水泡脚,然后再外用擦剂或膏药。
温馨提示:生活中很多人的足部出现疼痛,都不当一回事,如果家里面有患有足跟痛的的老人一定要及时治疗,防止病情的进一步的加重。
转载《老年 体育 》杂志 作者 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