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跪拜之礼在古代社会流传已久,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发生根本性质上的变化的呢?
跪拜之礼在古代社会流传已久,跪拜是最早用来建立等级制度的礼仪,是统治阶级和封建宗法制度建立等级秩序、保护等级秩序的一种侮辱性礼仪制度。在封建时代,向官员、族长、皇帝屈膝,或为他人乞讨,本质上是对自我尊严和当前个人地位和等级差距的屈服。跪拜绝对是对人们最具侮辱性的行为之一。当然,如果是清明节,向死去的祖父母跪下表示敬意没什么,但活跪下,或跪下飘渺的鬼魂,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花了一百年的时间,即使以文化革命为代价,来推翻这种封建意识形态的残余,这样,除了在制度和社会构成方面建立新世界之外,我们还可以摆脱旧世界在我们思想中的冗余,进入新世界的自由王国。在现代世界,想要恢复屈膝的人要么愚蠢,要么糟糕,而那些以恢复民族传统为名这样做的人是令人厌恶的。跪的起源与古代人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方式有关。
汉代以前,没有“桌子”、“椅子”、“凳子”等家居用品,只有低矮的“蓟”。人们,男女老幼,高低贵贱,都坐在地上,也就是说,铺上一张由芦苇、竹条和其他垫具制成的垫子,也就是垫子,人们坐在垫子上。“膝盖放在地面上,脚后跟放好。”把膝盖放在地板上,臀部靠在脚底上,脚掌向后伸出。在古代,这种坐姿没有任何等级的含义,就像现在人们坐在椅子上相对而坐一样普通。甚至国王都坐在大臣们面前的地上,为了显示他们的高贵,他们在地上有一个平台跪下。沿袭这一传统,修建在梯田上的宫殿以显示其崇高地位。为了表示尊重,有必要“引身向上”,上身挺直,臀部离开脚跟,即“跪下”,弯腰,双手接触地面,即“拜”,如果头接触地面,也即“叩头”。不难发现,基于“跪”的“跪下”是一种非常简单方便的敬礼方式,就像走在路上向朋友挥手一样,自然没有羞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