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导弹危机,人类首次直面灭亡危机的13天,中国在干什么?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这便是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提出的蝴蝶效应。
自地理大发现以来,人类 社会 连接成为了一个有机整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个联系更加紧密。所以对于近现代 历史 的分析,我认为绝不能孤立的去看,需要放眼全球,聚焦世界,形成一个整体进行比较思考。
核武器,自被发明创造以来,只有一次被运用到实战中,全世界只有一个国家被核武器打击过,但是在 历史 上有那么13天,人类面临着两个超级大国的直接核对抗,可谓是人类生死存亡的惊魂13天!
在这13天内,世界的目光都被牵引而来,据史料记载,在当时有位夫妇甚至为此都躲入到地下防空洞中,由于这期间收音机损坏,两人以为世界核大战爆发,地面已经全是核辐射。于是这对夫妇足足在地下躲了一年,才因为食物短缺,小心翼翼的出来生活。
由此可见,当时的局势是多么的紧张,战争的阴云笼罩在世界各国的上空,人类首次如此清晰的面对自己的灭亡危机。毫无疑问,这一场战争一旦爆发开来,将会是两大阵营的全面战争,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将会被波及,美国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肯定会使用核武器进行对轰式进攻,谁也不知道美苏两国掌握多少核武器,陷入战争状态下的美苏两国又能生产多少核武器,没人知道!人类能否在这一场核大战中幸存下来,都将是一个未知数。幸存下来的人类,将面临的将会是一个满目疮痍,无尽荒凉的世界!
幸好,这一场大战最终并没有爆发。
那么,在这一场危机爆发时,中国又在干什么呢?
01 危机前夜:美苏冷战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那一场危机的爆发的前因后果。
1945年7月16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实验,核武器宣告诞生于人类 社会 。
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美苏冷战开始。
1949年8月29日哈萨克草原上一声巨响,苏联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成为第二个有核国家。
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组成的北约集团对阵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 主义阵营组成的华约集团,双方在世界地图上争锋相对,寸土不让。每增加一个盟友便意味着减少一个潜在的敌人,一方势力范围的扩张必定会刺激另外一方。
这就是典型的零和博弈,也就是冷战思维。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作为战败国,被瓜分成了民主德国(苏联占领区)和联邦德国(美英法占领区),首都柏林同样被分为东西两部分。
1958年,巩固了自身在苏联的领导权利后的赫鲁晓夫要求西方势力必须全部撤出西柏林。
1961年8月13日,为阻止苏联内部人员西逃,柏林墙开始修建,赫鲁晓夫仍然继续施压,要求西方军事力量必须撤出西柏林。
1962年3月,美国在土耳其的朱庇特导弹部署完成,更是严重刺激到苏联。
此时的苏联,拥有的中程、中远程导弹和航程更短的可携带核弹的轰炸机,可以直接威胁到西欧国家,但是无法打击美国本土,缺少对美国本土的有效打击力量。而同期得美国,拥有至少180枚洲际导弹,12艘北极星弹道导弹潜艇,部署在欧亚各地和美国本土的630架轰炸机。美国还在其盟国英国、意大利、土耳其部署了雷神、朱庇特等各式中远程弹道导弹。
美国具备对苏联本土进行全面核打击的的优势,而苏联在这场核竞争中处于下风。赫鲁晓夫决定铤而走险。
赫鲁晓夫选中的地点就是美国人的后院,古巴。
赫鲁晓夫的如意算盘就是,在古巴核导弹的威胁下,美国定然不会贸然发动战争。这样他就可以继续施压西方势力在柏林问题的态度,独占柏林。相反如果美国有所行动,进攻或者封锁了古巴,那么赫鲁晓夫就会以此作为理由进攻或者封锁柏林,将柏林的丢失完全归咎于美国,然后在苏联的宣传下,北约联盟将在苏联的威胁下陷入分裂。
导弹上的差距和柏林问题是赫鲁晓夫的两块心病。
上任之初,信誓旦旦向苏联人保证带领苏联取得对美国的全面胜利,但是资金上的日趋紧张让他不得不节约国防开支,进而让苏联在对外威慑上落于下风。赫鲁晓夫亟需一场外交上的胜利,来摆脱现在的困境、挽救他日渐衰落的领导权威。
通过在古巴部署导弹,可以快高效并且廉价的增加苏联导弹力量,对美国形成实质性的威胁,从而根本性实现美苏两大国之间的核平衡。
不得不说,赫鲁晓夫的算盘打的精明,古巴在其手中不过是大国博弈的一枚棋子,是用来与掌握先手优势的美国叫板的筹码。。。。。。。。。
作者:青衫弹史,软件工程师, 历史 领域爱好者
篇幅有限更多请见扩展链接:http://www.mark-to-win.com/tutorial/57612.html
这便是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提出的蝴蝶效应。
自地理大发现以来,人类 社会 连接成为了一个有机整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个联系更加紧密。所以对于近现代 历史 的分析,我认为绝不能孤立的去看,需要放眼全球,聚焦世界,形成一个整体进行比较思考。
核武器,自被发明创造以来,只有一次被运用到实战中,全世界只有一个国家被核武器打击过,但是在 历史 上有那么13天,人类面临着两个超级大国的直接核对抗,可谓是人类生死存亡的惊魂13天!
在这13天内,世界的目光都被牵引而来,据史料记载,在当时有位夫妇甚至为此都躲入到地下防空洞中,由于这期间收音机损坏,两人以为世界核大战爆发,地面已经全是核辐射。于是这对夫妇足足在地下躲了一年,才因为食物短缺,小心翼翼的出来生活。
由此可见,当时的局势是多么的紧张,战争的阴云笼罩在世界各国的上空,人类首次如此清晰的面对自己的灭亡危机。毫无疑问,这一场战争一旦爆发开来,将会是两大阵营的全面战争,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将会被波及,美国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肯定会使用核武器进行对轰式进攻,谁也不知道美苏两国掌握多少核武器,陷入战争状态下的美苏两国又能生产多少核武器,没人知道!人类能否在这一场核大战中幸存下来,都将是一个未知数。幸存下来的人类,将面临的将会是一个满目疮痍,无尽荒凉的世界!
幸好,这一场大战最终并没有爆发。
那么,在这一场危机爆发时,中国又在干什么呢?
01 危机前夜:美苏冷战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那一场危机的爆发的前因后果。
1945年7月16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实验,核武器宣告诞生于人类 社会 。
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美苏冷战开始。
1949年8月29日哈萨克草原上一声巨响,苏联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成为第二个有核国家。
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组成的北约集团对阵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 主义阵营组成的华约集团,双方在世界地图上争锋相对,寸土不让。每增加一个盟友便意味着减少一个潜在的敌人,一方势力范围的扩张必定会刺激另外一方。
这就是典型的零和博弈,也就是冷战思维。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作为战败国,被瓜分成了民主德国(苏联占领区)和联邦德国(美英法占领区),首都柏林同样被分为东西两部分。
1958年,巩固了自身在苏联的领导权利后的赫鲁晓夫要求西方势力必须全部撤出西柏林。
1961年8月13日,为阻止苏联内部人员西逃,柏林墙开始修建,赫鲁晓夫仍然继续施压,要求西方军事力量必须撤出西柏林。
1962年3月,美国在土耳其的朱庇特导弹部署完成,更是严重刺激到苏联。
此时的苏联,拥有的中程、中远程导弹和航程更短的可携带核弹的轰炸机,可以直接威胁到西欧国家,但是无法打击美国本土,缺少对美国本土的有效打击力量。而同期得美国,拥有至少180枚洲际导弹,12艘北极星弹道导弹潜艇,部署在欧亚各地和美国本土的630架轰炸机。美国还在其盟国英国、意大利、土耳其部署了雷神、朱庇特等各式中远程弹道导弹。
美国具备对苏联本土进行全面核打击的的优势,而苏联在这场核竞争中处于下风。赫鲁晓夫决定铤而走险。
赫鲁晓夫选中的地点就是美国人的后院,古巴。
赫鲁晓夫的如意算盘就是,在古巴核导弹的威胁下,美国定然不会贸然发动战争。这样他就可以继续施压西方势力在柏林问题的态度,独占柏林。相反如果美国有所行动,进攻或者封锁了古巴,那么赫鲁晓夫就会以此作为理由进攻或者封锁柏林,将柏林的丢失完全归咎于美国,然后在苏联的宣传下,北约联盟将在苏联的威胁下陷入分裂。
导弹上的差距和柏林问题是赫鲁晓夫的两块心病。
上任之初,信誓旦旦向苏联人保证带领苏联取得对美国的全面胜利,但是资金上的日趋紧张让他不得不节约国防开支,进而让苏联在对外威慑上落于下风。赫鲁晓夫亟需一场外交上的胜利,来摆脱现在的困境、挽救他日渐衰落的领导权威。
通过在古巴部署导弹,可以快高效并且廉价的增加苏联导弹力量,对美国形成实质性的威胁,从而根本性实现美苏两大国之间的核平衡。
不得不说,赫鲁晓夫的算盘打的精明,古巴在其手中不过是大国博弈的一枚棋子,是用来与掌握先手优势的美国叫板的筹码。。。。。。。。。
作者:青衫弹史,软件工程师, 历史 领域爱好者
篇幅有限更多请见扩展链接:http://www.mark-to-win.com/tutorial/57612.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