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郑和七次下西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展开全部
一,技术。
1,造船工艺。明史记载最大的船长126米,宽50米。比现在的标准足球场还要大。现代理论证明这个接近2.5:1的长宽比明显违背了造船的基本常识,现代的海船长宽比在7:1~9:1之间。虽然这个数据虽然不确定,但是多方史料和考古证明这是一个实数。参照出土的南宋古船长宽比为2.6:1。天公开物中记载海船的建造等等。郑和宝船采用水密隔舱技术,这种技术的采用能使船的体积大幅提升,欧洲直到18世纪才采用这种技术。
明代南京造船厂遗址已经再现,采用的是船坞造船技术。欧洲人直到100多年后才掌握这种技术。
2,航海技术。明代没有经纬仪,没有洋流图,如何确定船的航向、船速、位置等等。古代海上的航行依据天文观星,航海九星是重要定位依据,中国最早可能在汉代就确定了角宿一、毕宿五、心宿二等九颗恒星为航海九星。元朝绘制的世界地图要比同时期欧洲人绘制的准确的多。
3,疾病防治。欧洲人早期航海,60%的水手死于败血症。而郑和的船队几乎没有人死于此病。欧洲人直到18世纪才知道败血症的病因是缺乏维生素C,而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C。郑和的船队中备有专门储藏蔬菜的船只,他们用黄豆绿豆发芽后的豆芽来补充维C。
郑和船队大部分时间在热带地区航行,疟疾是主要热带传染病,虽然船队中每150人中就有一名太医,但是当时的条件仍然无法根治疟疾。疟疾是致命传染病,一旦传染开,整个船队都有覆灭的危险。从宋朝开始就规定一旦有人染上疟疾,为了服从整体,必须就地抛弃,大部分被抛弃在荒凉的海岛上,自生自灭,在远离海岛的远洋,则弃之大海。明英宗实录记载有被郑和抛弃的染病水手历经千辛万苦,在英宗时期回到北京。
二,强大的政治军事控制力和经济实力。
1,史料记载下西洋是一次全国性的综合总动员。从邻近省份征调了大量的民夫工匠水手等等。建设了分布全国各地的木业中心,主要木材来自东北和湖广。这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金。
2,靖难之后全国政局很不稳定,短时间内就如此大动作的同时进行了郑和下西洋和迁都北京的两项浩大工程,朱棣的政治控制能力可谓及其了得,堪称壮举。
3,明朝军事能力已经发展到极高程度,规模如此庞大的海上舰队的航行,在现代看来,没有高科技是不可能实现的。舰队航行需要阵型编队,船只联络需要旗语和现代通讯。。。。国际海上公约要到1912年才正式出台,原因是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在没有这个公约的情况下,郑和的船队是如何做到海上30年安全航行记录的?
4,青花瓷。这是主要贸易物品。明朝景德镇和龙泉的制瓷工艺已经非常了得,产量也非常可观。经郑和下西洋流传到南洋西洋地区的明朝青花瓷都是当地的皇室珍品,现在大量存储在各地的博物馆中。
三,形势需要。
朱元璋死后,蒙古铁木尔大汗马上出兵20万准备进攻明朝北部边庭,这次浩大的军事行动因为铁木尔病故而告终。但是却让朱棣认识到明朝的主要威胁将来自北方。于是确定了整个永乐朝的执政方针,迁都北京,把军事重移向北方。在北方准备打持久战的同时,先安定南方,使无后顾之忧,并且积极拉拢西洋各国,孤立蒙古。于是郑和出发了。因此郑和的使命就是和平的使者,给西洋各国带去丰厚的物质利益。大国的外交手段就是通过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小邦诚服。永乐之后的百年内南方无重大战事,郑和基本达成既定目标。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郑和航海的原纪录已经荡然无存,现存有明朝万历年间出版发行的通行本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央视大型历史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也是非常好的教材。
1,造船工艺。明史记载最大的船长126米,宽50米。比现在的标准足球场还要大。现代理论证明这个接近2.5:1的长宽比明显违背了造船的基本常识,现代的海船长宽比在7:1~9:1之间。虽然这个数据虽然不确定,但是多方史料和考古证明这是一个实数。参照出土的南宋古船长宽比为2.6:1。天公开物中记载海船的建造等等。郑和宝船采用水密隔舱技术,这种技术的采用能使船的体积大幅提升,欧洲直到18世纪才采用这种技术。
明代南京造船厂遗址已经再现,采用的是船坞造船技术。欧洲人直到100多年后才掌握这种技术。
2,航海技术。明代没有经纬仪,没有洋流图,如何确定船的航向、船速、位置等等。古代海上的航行依据天文观星,航海九星是重要定位依据,中国最早可能在汉代就确定了角宿一、毕宿五、心宿二等九颗恒星为航海九星。元朝绘制的世界地图要比同时期欧洲人绘制的准确的多。
3,疾病防治。欧洲人早期航海,60%的水手死于败血症。而郑和的船队几乎没有人死于此病。欧洲人直到18世纪才知道败血症的病因是缺乏维生素C,而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C。郑和的船队中备有专门储藏蔬菜的船只,他们用黄豆绿豆发芽后的豆芽来补充维C。
郑和船队大部分时间在热带地区航行,疟疾是主要热带传染病,虽然船队中每150人中就有一名太医,但是当时的条件仍然无法根治疟疾。疟疾是致命传染病,一旦传染开,整个船队都有覆灭的危险。从宋朝开始就规定一旦有人染上疟疾,为了服从整体,必须就地抛弃,大部分被抛弃在荒凉的海岛上,自生自灭,在远离海岛的远洋,则弃之大海。明英宗实录记载有被郑和抛弃的染病水手历经千辛万苦,在英宗时期回到北京。
二,强大的政治军事控制力和经济实力。
1,史料记载下西洋是一次全国性的综合总动员。从邻近省份征调了大量的民夫工匠水手等等。建设了分布全国各地的木业中心,主要木材来自东北和湖广。这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金。
2,靖难之后全国政局很不稳定,短时间内就如此大动作的同时进行了郑和下西洋和迁都北京的两项浩大工程,朱棣的政治控制能力可谓及其了得,堪称壮举。
3,明朝军事能力已经发展到极高程度,规模如此庞大的海上舰队的航行,在现代看来,没有高科技是不可能实现的。舰队航行需要阵型编队,船只联络需要旗语和现代通讯。。。。国际海上公约要到1912年才正式出台,原因是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在没有这个公约的情况下,郑和的船队是如何做到海上30年安全航行记录的?
4,青花瓷。这是主要贸易物品。明朝景德镇和龙泉的制瓷工艺已经非常了得,产量也非常可观。经郑和下西洋流传到南洋西洋地区的明朝青花瓷都是当地的皇室珍品,现在大量存储在各地的博物馆中。
三,形势需要。
朱元璋死后,蒙古铁木尔大汗马上出兵20万准备进攻明朝北部边庭,这次浩大的军事行动因为铁木尔病故而告终。但是却让朱棣认识到明朝的主要威胁将来自北方。于是确定了整个永乐朝的执政方针,迁都北京,把军事重移向北方。在北方准备打持久战的同时,先安定南方,使无后顾之忧,并且积极拉拢西洋各国,孤立蒙古。于是郑和出发了。因此郑和的使命就是和平的使者,给西洋各国带去丰厚的物质利益。大国的外交手段就是通过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小邦诚服。永乐之后的百年内南方无重大战事,郑和基本达成既定目标。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郑和航海的原纪录已经荡然无存,现存有明朝万历年间出版发行的通行本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央视大型历史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也是非常好的教材。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