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展开全部
南方提示语:汉语与其他语种相比最突出的两大特征就是语序十分严格、虚词特别重要!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古今汉语中,差别的不是实词,而是虚词。“之乎者也”已成为文言文最显著的特色,甚至成了文言文的代称。可见,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文言虚词数量远不如实词多,但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高,语法作用大,用法相当复杂且非常灵活。清人袁仁林说过“千言万语,止此几个虚词出入参伍其间,而运用无穷”。正因为用法复杂,才给我们现代人阅读文言文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就连古人也觉得“实字易训,虚词难释”。(阮元《经传释词序》)因此,我们要想真正读懂古文,了解并掌握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非常必要的。
虽然说是考“常见文言虚词”,数量也只有十几个,但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让考生在短时间内准确辨析它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难度还是比较大的。高中教材列出的文言虚词是32个(高中语文课本后面已经列出),2002年的《考试说明》降低了该考点的难度,规定要考查的文言虚词只有20个,即: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哉、则、者、之;2003年的《考试说明》中则定为18个,去掉了“然、哉”。(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又减少为15个,删去“何、乃、若”。)
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异较大。现代汉语虚词一般就当虚词用,而文言虚词由于是从实词演化而来,所以大部分虚词都有实词的含义,所谓“虚词不虚”。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差异最明显的是语气词,文言文中用“矣、哉、乎、也、邪”,现代汉语则用“吗、呢、了、啊、呀”等,没有一个相同。古文中的虚词,毫无变化的保留到今天,只是极少数。古汉语中许多虚词都有多种用法,一个虚词可以当现代汉语几个虚词用。我们在阅读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找现代汉语中恰当的词语来解释。如 “于”字在古汉语中主要当介词用,但它几乎可以同现代汉语所有的介词相对应。例如:①立于不败之地(相当于“在”);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当于“自、从”)③古已有之,于今为烈(相当于“到”);④忠言逆耳利于行(相当于“对、对于”);⑤嫁祸于人(相当于“给”);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相当于“比”);⑦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相当于“被”);⑧业精于勤(相当于“由于”)。其它还有用法更多的虚词,如“其、而”的用法大概有四五十种。如何能准确地辨析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在复习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意虚实关系。分清虚实,准确判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从实词虚化而来(如介词大都为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某个词既是虚词,但同时也有实词的含义。例如:“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的“顾”是其本义“回头看”的意思,是实词(动词);“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的“顾”是“但、不过”的意思,是虚词(连词,表转折)。又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的“以”与“用”为互文见义,都是“重用”的义,是动词(实词);“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的“以”,义为“用”,是介词(虚词)。所以,我们在阅读时既不要误虚为实,也不要误虚为实,也不要误实为虚,要仔细加以分辨。
二、注意语法结构,辨析虚词用法。
在不同的句子中,虚词所在的位置是不同的,它与其它词组合的关系不同,所起的实际作用也不同,其意义何用法也就不同。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什么词充当句子的什么成分也是稳定的,只要分析出词的用法,那么词的意义就明白了。看下面三个句子:
① 辍耕之垄上 ②秦昭王闻之 ③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①句主语陈胜承前省,他停下耕种走到田垄上。“垄上”是“之”的宾语,显然“之”为动词。②句“秦昭王”为主语,“闻”是谓语,“之”是宾语,显然是代词。③句“秦之咸阳”为偏正结构,“咸阳”是中心词,“秦”是限制词,“之”显然为结构助词。
三、注意文言文用词造句的规律,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用词造句有一定的规律。文言虚词在文中所在位置不同,用法和意义也就不同。例如“以+动”的时候,“以”字当连词用,“以+名词、代词”时,“以”当介词用。如2003年考题中“以夸诸戎狄”,“以”在动词“夸”之前,“以”是连词。“乃谴人以财物试之”“以”后面有名词“财物”,“以”是介词,“用、拿”的意思。
四、注意上下文的语境,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2003年高考题12题A项两个“为”字,第二句是课本中的句子考生一般都知道是“被”的意思,考题中的“为”是不是“被”的意思呢?联系上文裴矩“襁褓而孤”,也就是说刚生下来不久就死了父亲,下文又有“及长”,意为“等到他长大了”,他是怎么能够长大的?再看中间的句子,就可知道他是被伯父抚养长大的,这个“为”在这里也是当“被”讲。其它三项都可用此法类推,就可得出正确的判断。
近几年文言虚词的考查常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字型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如2003年北京春招卷考的是“之、见、以、因”四个词比较,其中“之、见”的两个例句都是原文中的,“以、因”分别有一个例句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至于今后怎么考,估计不会有多大的变化。复习时,让学生将课本中的含有考点虚词的句子进行梳理,弄懂弄通,每一个虚词能记熟几个例句,到高考时可进行对比和排除,这样胜算的成分将比较大。
附录:( 语段狐谓狼曰:“羊肉其⑴鲜乎!君其⑵有意,叼其⑶一而啖之,得饱其⑷口福。”狼曰:“其⑸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⑹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⑺无闻邪,其⑻畏主人邪?及其⑼嬉逐,愿为一雪其⑽耻。君其⑾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⑿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请问这个语段中12个“其”的含义和用法是什么?)
参考答案:(⑴表测度,大概 ⑵表假设,如果 ⑶指示代词,其中 ⑷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⑸加强疑问语气,又 ⑹第三人称代词,它的 ⑺⑻两个并用,表选择,是……还是 ⑼第三人称代词,它们 ⑽指示代词,那种 ⑾表期望、要求,可 ⑿表反问,难道)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古今汉语中,差别的不是实词,而是虚词。“之乎者也”已成为文言文最显著的特色,甚至成了文言文的代称。可见,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文言虚词数量远不如实词多,但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高,语法作用大,用法相当复杂且非常灵活。清人袁仁林说过“千言万语,止此几个虚词出入参伍其间,而运用无穷”。正因为用法复杂,才给我们现代人阅读文言文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就连古人也觉得“实字易训,虚词难释”。(阮元《经传释词序》)因此,我们要想真正读懂古文,了解并掌握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非常必要的。
虽然说是考“常见文言虚词”,数量也只有十几个,但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让考生在短时间内准确辨析它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难度还是比较大的。高中教材列出的文言虚词是32个(高中语文课本后面已经列出),2002年的《考试说明》降低了该考点的难度,规定要考查的文言虚词只有20个,即: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哉、则、者、之;2003年的《考试说明》中则定为18个,去掉了“然、哉”。(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又减少为15个,删去“何、乃、若”。)
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异较大。现代汉语虚词一般就当虚词用,而文言虚词由于是从实词演化而来,所以大部分虚词都有实词的含义,所谓“虚词不虚”。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差异最明显的是语气词,文言文中用“矣、哉、乎、也、邪”,现代汉语则用“吗、呢、了、啊、呀”等,没有一个相同。古文中的虚词,毫无变化的保留到今天,只是极少数。古汉语中许多虚词都有多种用法,一个虚词可以当现代汉语几个虚词用。我们在阅读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找现代汉语中恰当的词语来解释。如 “于”字在古汉语中主要当介词用,但它几乎可以同现代汉语所有的介词相对应。例如:①立于不败之地(相当于“在”);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当于“自、从”)③古已有之,于今为烈(相当于“到”);④忠言逆耳利于行(相当于“对、对于”);⑤嫁祸于人(相当于“给”);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相当于“比”);⑦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相当于“被”);⑧业精于勤(相当于“由于”)。其它还有用法更多的虚词,如“其、而”的用法大概有四五十种。如何能准确地辨析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在复习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意虚实关系。分清虚实,准确判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从实词虚化而来(如介词大都为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某个词既是虚词,但同时也有实词的含义。例如:“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的“顾”是其本义“回头看”的意思,是实词(动词);“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的“顾”是“但、不过”的意思,是虚词(连词,表转折)。又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的“以”与“用”为互文见义,都是“重用”的义,是动词(实词);“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的“以”,义为“用”,是介词(虚词)。所以,我们在阅读时既不要误虚为实,也不要误虚为实,也不要误实为虚,要仔细加以分辨。
二、注意语法结构,辨析虚词用法。
在不同的句子中,虚词所在的位置是不同的,它与其它词组合的关系不同,所起的实际作用也不同,其意义何用法也就不同。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什么词充当句子的什么成分也是稳定的,只要分析出词的用法,那么词的意义就明白了。看下面三个句子:
① 辍耕之垄上 ②秦昭王闻之 ③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①句主语陈胜承前省,他停下耕种走到田垄上。“垄上”是“之”的宾语,显然“之”为动词。②句“秦昭王”为主语,“闻”是谓语,“之”是宾语,显然是代词。③句“秦之咸阳”为偏正结构,“咸阳”是中心词,“秦”是限制词,“之”显然为结构助词。
三、注意文言文用词造句的规律,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用词造句有一定的规律。文言虚词在文中所在位置不同,用法和意义也就不同。例如“以+动”的时候,“以”字当连词用,“以+名词、代词”时,“以”当介词用。如2003年考题中“以夸诸戎狄”,“以”在动词“夸”之前,“以”是连词。“乃谴人以财物试之”“以”后面有名词“财物”,“以”是介词,“用、拿”的意思。
四、注意上下文的语境,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2003年高考题12题A项两个“为”字,第二句是课本中的句子考生一般都知道是“被”的意思,考题中的“为”是不是“被”的意思呢?联系上文裴矩“襁褓而孤”,也就是说刚生下来不久就死了父亲,下文又有“及长”,意为“等到他长大了”,他是怎么能够长大的?再看中间的句子,就可知道他是被伯父抚养长大的,这个“为”在这里也是当“被”讲。其它三项都可用此法类推,就可得出正确的判断。
近几年文言虚词的考查常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字型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如2003年北京春招卷考的是“之、见、以、因”四个词比较,其中“之、见”的两个例句都是原文中的,“以、因”分别有一个例句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至于今后怎么考,估计不会有多大的变化。复习时,让学生将课本中的含有考点虚词的句子进行梳理,弄懂弄通,每一个虚词能记熟几个例句,到高考时可进行对比和排除,这样胜算的成分将比较大。
附录:( 语段狐谓狼曰:“羊肉其⑴鲜乎!君其⑵有意,叼其⑶一而啖之,得饱其⑷口福。”狼曰:“其⑸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⑹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⑺无闻邪,其⑻畏主人邪?及其⑼嬉逐,愿为一雪其⑽耻。君其⑾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⑿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请问这个语段中12个“其”的含义和用法是什么?)
参考答案:(⑴表测度,大概 ⑵表假设,如果 ⑶指示代词,其中 ⑷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⑸加强疑问语气,又 ⑹第三人称代词,它的 ⑺⑻两个并用,表选择,是……还是 ⑼第三人称代词,它们 ⑽指示代词,那种 ⑾表期望、要求,可 ⑿表反问,难道)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