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与生活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即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因此,强调数学应用已成为改革数学教学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在实际生活中培养数学抽象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从而形成概念。因此,小学生需要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数学抽象,在抽象过程中认识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
1.在抽象中认识数学知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如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学生第一次接触12+8×3这类题目时,“为什么要先做乘法,再做加法”教师是直接把运算顺序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其效果大不一样。笔者在教授这一内容时,分三步进行教学。第一步,展示生活情景,出示一个标价12元的铅笔盒和1本标价8元的书,询问“这两样物品多少钱?”然后又出示2本书,标价也都是8元,询问“现在这些物品多少钱?”学生列式是12+8+8+8或12+8×3。第二步,讨论“12+8×3”怎样算?有的学生说先算12与8的和,再乘以3;有的说先算8与3的积,再加上12。经过讨论,当学生意见趋于统一时(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结果推算运算顺序)。教师立即又追问:“为什么先算8与3的积,请根据具体事例说明。”最后学生搞清楚在计算两种不同的物品的总价时,首先要分别知道书和铅笔盒各多少元,然后再计算他们的总和。第三步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不急于讲解运算顺序,而是又一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平时生活中购买两种物品的情景,和计算总价的方法,在具体事例中,让学生抽象地概括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不仅印象深刻,而且知识点掌握扎实。
2.在抽象中渗透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基本思想就其具体内容而言,可以分为转换思想、对应思想、归纳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等,这些思想是整个小学数学的基石。因此在抽象中仅仅认识数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抽象中渗透数学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如低年级学生学习“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按以往的教学,先出示题目,让学生分析条件之间的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掌握的是解题方法。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先出示一组实物图片,如5条裤子和8件衣服等,让学生讨论这些服装可以配成几套,并把每一套用笔勾出来;接着可以出示类似的物品直接让学生说出有几套是对应的。在学生对具体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把这些实物直接抽象成线段图,再让学生讨论哪一部分的线段之间是对应的;最后可以出示一组线段图,让学生根据线段图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因为每一线段图都可以表示无数种不同事物之间的对应,在学生举例的过程中,对应思想已不知不觉地渗透在他们的思想中。
二、在数学应用中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就学生学习而言仅仅是为了解事物的一个方面。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用数学观点和方法认识周围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1.在应用中认识生活实际
传统的数学教学比较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在反复机械地练习中,虽然能熟练地掌握各种题目的解题技巧,但碰到实际生活问题却显得不知所措,特别是一些中、差的学生在一堆反复练习的数据符号前,产生乏味、厌学的情绪。所以,在实行新课改时,有必要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如在教授轴对称图形后,有一位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让他们仔细观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呈对称图形的。学生在观察中显得十分的投入,有的说:“房子”、有的说“汽车”、有的说“蜻蜓”……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每天看见的,但没有意识到是对称图形的物体一一找了出来。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上课时,学生围着教师兴高采烈地说出在家中看见的对称图形。学生这种自觉参与的行为,丰富了他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应用中参与社会生活
从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角度来说,数学教育既是一种科学教育,又是一种文化教育。虽然科学也是文化, 但文化不一定是科学,作为科学的数学与作为文化的数学是不完全一样的。文化的数学既包括纯数学,也包括数学科学以外的关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行为、观念和态度。这种行为、观念和态度对学生来说,只有在参与社会生活后才能得到全面的吸收。如学生学习了统计图表后,教师安排一个课后作业,让三四个学生组成一组,利用课后,到某路口收集某一时刻的交通工具的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第二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的统计表呈现在教师眼前。更为可贵的是,有一组学生在此基础上又去收集行人、自行车、机动车遵守交通法规与违规的信息。卢梭认为,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心得到锻炼。
总之,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培养数学抽象能力,在数学应用中提高生活实践能力,让学生感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学习数学,更加热爱生活!
(责任编辑 冯 璐)
一、在实际生活中培养数学抽象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从而形成概念。因此,小学生需要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数学抽象,在抽象过程中认识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
1.在抽象中认识数学知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如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学生第一次接触12+8×3这类题目时,“为什么要先做乘法,再做加法”教师是直接把运算顺序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其效果大不一样。笔者在教授这一内容时,分三步进行教学。第一步,展示生活情景,出示一个标价12元的铅笔盒和1本标价8元的书,询问“这两样物品多少钱?”然后又出示2本书,标价也都是8元,询问“现在这些物品多少钱?”学生列式是12+8+8+8或12+8×3。第二步,讨论“12+8×3”怎样算?有的学生说先算12与8的和,再乘以3;有的说先算8与3的积,再加上12。经过讨论,当学生意见趋于统一时(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结果推算运算顺序)。教师立即又追问:“为什么先算8与3的积,请根据具体事例说明。”最后学生搞清楚在计算两种不同的物品的总价时,首先要分别知道书和铅笔盒各多少元,然后再计算他们的总和。第三步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不急于讲解运算顺序,而是又一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平时生活中购买两种物品的情景,和计算总价的方法,在具体事例中,让学生抽象地概括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不仅印象深刻,而且知识点掌握扎实。
2.在抽象中渗透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基本思想就其具体内容而言,可以分为转换思想、对应思想、归纳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等,这些思想是整个小学数学的基石。因此在抽象中仅仅认识数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抽象中渗透数学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如低年级学生学习“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按以往的教学,先出示题目,让学生分析条件之间的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掌握的是解题方法。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先出示一组实物图片,如5条裤子和8件衣服等,让学生讨论这些服装可以配成几套,并把每一套用笔勾出来;接着可以出示类似的物品直接让学生说出有几套是对应的。在学生对具体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把这些实物直接抽象成线段图,再让学生讨论哪一部分的线段之间是对应的;最后可以出示一组线段图,让学生根据线段图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因为每一线段图都可以表示无数种不同事物之间的对应,在学生举例的过程中,对应思想已不知不觉地渗透在他们的思想中。
二、在数学应用中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就学生学习而言仅仅是为了解事物的一个方面。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用数学观点和方法认识周围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1.在应用中认识生活实际
传统的数学教学比较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在反复机械地练习中,虽然能熟练地掌握各种题目的解题技巧,但碰到实际生活问题却显得不知所措,特别是一些中、差的学生在一堆反复练习的数据符号前,产生乏味、厌学的情绪。所以,在实行新课改时,有必要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如在教授轴对称图形后,有一位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让他们仔细观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呈对称图形的。学生在观察中显得十分的投入,有的说:“房子”、有的说“汽车”、有的说“蜻蜓”……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每天看见的,但没有意识到是对称图形的物体一一找了出来。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上课时,学生围着教师兴高采烈地说出在家中看见的对称图形。学生这种自觉参与的行为,丰富了他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应用中参与社会生活
从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角度来说,数学教育既是一种科学教育,又是一种文化教育。虽然科学也是文化, 但文化不一定是科学,作为科学的数学与作为文化的数学是不完全一样的。文化的数学既包括纯数学,也包括数学科学以外的关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行为、观念和态度。这种行为、观念和态度对学生来说,只有在参与社会生活后才能得到全面的吸收。如学生学习了统计图表后,教师安排一个课后作业,让三四个学生组成一组,利用课后,到某路口收集某一时刻的交通工具的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第二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的统计表呈现在教师眼前。更为可贵的是,有一组学生在此基础上又去收集行人、自行车、机动车遵守交通法规与违规的信息。卢梭认为,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心得到锻炼。
总之,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培养数学抽象能力,在数学应用中提高生活实践能力,让学生感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学习数学,更加热爱生活!
(责任编辑 冯 璐)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