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社交恐惧症?怎样克服恐惧?
社交恐惧症,也称为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心理障碍,表现为在社交场合中感到过度焦虑、紧张和不安。人们可能害怕在公众场合说话、与陌生人交谈、参加社交活动或表现自己。这种恐惧常常会导致人们避免社交场合,对个人生活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要克服社交恐惧症,以下是一些建议:
寻求专业帮助:寻求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的帮助是重要的第一步。他们可以提供评估、诊断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如认知行为疗法(CBT)、暴露疗法和药物治疗。
接受暴露疗法:暴露疗法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逐渐暴露于社交场合,帮助患者逐渐克服恐惧。这可以包括逐步参与社交活动、与他人进行对话或公开演讲等。
学习放松技巧: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和冥想可以帮助缓解焦虑和紧张感。
自我关注:重视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并学会自我关怀。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将注意力从自身内心转移到与他人的互动上。
寻求支持:与理解和支持你的人分享你的困扰,寻找支持群体或参加社交技能培训课程,与他人一起分享经验和学习。
设定小目标:逐渐挑战自己并设定小目标,逐步扩大社交范围。开始与熟悉的人建立联系,然后逐渐与陌生人进行交流。
改变思维模式:挑战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负面的社交观念,培养积极的思维模式和自我对话。
请记住,克服社交恐惧症是一个过程,每个人的情况和进展都不同。与专业人士合作,并给予自己时间和耐心来克服恐惧,逐渐恢复信心和舒适地参与社交活动。
有的人天生就有“社交牛逼症”。
有的人则常常自嘲自己患有“社交恐惧症”。
但“社牛”的人就一定如鱼得水吗?
“社恐”的人就一定会寸步难行吗?
答案是否定的。
与人交往,是一门艺术。
太近了,彼此都累,太远了,感情会淡。
与人相处, 需要的是掌握分寸,关系才能长久。
最舒服的社交方式莫过于:降低期待,保持距离。
01、降低期待
老一辈著名演员英若诚,出生在一个大家庭里,从小活泼可爱,是家里的开心果。
有一次晚餐前,他突发奇想,和家里人开个玩笑,玩失踪!
他悄咪咪地躲进了一个大柜子里边,想看看大家找不到他时的着急模样,等大家急得要报官时,再跳出来给所有人一个惊喜。
万万没想到,几十个人的大家庭,大家开开心心地用餐,根本没有发现他的缺席。
一切如常!没有人焦急,没有人担心,更没有人寻找。
一家人酒足饭饱,陆陆续续地离开,更忙各的事情去了。
英若诚兴致缺缺的从柜子里爬了出来,吃了些残羹剩饭。
他有点失落,有些扎心,原来,自己在别人那里,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生活的真相确实是如此。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一定要减少对别人的期待,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有时分享生活,没得到在意的人点赞,别整天兴致缺缺。
帮助了别人,需要时却没得到别人的帮助,别落得一地鸡毛。
生病了,肚子疼得不行,却只得到一条不痛不痒的安慰短信,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生活中好多好多的烦恼,都是源自于对别人的期望太高。
但我们要明白的是,我们在别人哪里,可能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
我们要慢慢地学会向内发展,诉求于己,自我寻找满足。
很多时候,刺痛我们的,不是别人的行为,而是自己心中那份对别人的期待。
和人相处,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常心。
多一些对自己的要求,少一份对别人的期待,看淡亲疏,关系随缘。
02、保持距离
常言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不懂事时,总以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越亲近越好。
活明白了,才发现亲密中保持距离,关系才能长久。
像寒冬中,两只想要互相取暖的刺猬一样。
抱得太紧,必然是头破血流,离得太远,又感受不到彼此的温度。
唯有互相调整好姿势,靠得近又保持距离,不伤害到彼此,才能相互取暖。
在人际交往这门学门里,如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要保持好距离,实属不易。
离得太远了,关系就淡了;可靠得太近了,恩恩怨怨就来了。
亲戚兄妹,同学朋友,好起来时可以两人同穿一条裤子,闹翻后可以老死不相往来,都是非常常见的。
常常在心间留把尺,丈量彼此之间的距离。
给亲密的人留些隐私,留点空间,留个小世界。
唯有如此,方能做到亲而有间,和而不同,顺意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