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处理厌学的孩子
如何处理厌学的孩子的方法如下:
1、归功表扬法:谁都喜欢被表扬,孩子也一样。可是我们家长常常只盯着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不断的要求孩子达到更高更好的水平,很少发自真心的表扬孩子。归功表扬法,关键在于提醒、协助孩子完成任务,培养迎难而上的品质。
2、小目标完成法:那些高大上的目标一般没有什么用,完不成反而会让孩子有挫败感。举个例子,孩子这次考试不及格,你告诉孩子下次一定要考到90分以上,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难得,当孩子感觉自己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达到时,他就没有了努力的动力,就会摆烂,挫败感会摧毁孩子的内驱力。
3、荣耀法则:孩子所有的努力、成绩都应该被看见,这位妈妈把孩子获得的奖状做成荣誉墙,让孩子时刻能看到自己曾经的辉煌成绩,这种荣誉感会让孩子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幸福的事情,也会激励孩子更加努力。
4、潜能引导法: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学霸,我们要承认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但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特长。找出孩子的优势,把这种优势发挥出来就很好了,中国14亿人,不缺人,但缺的是各个领域的突出人才。
当孩子把作业本重重合上,嘟囔着"我就是不想学了",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困惑:"不愁吃穿,为什么连学习这点事都犯难?"事实上,当代青少年厌学背后藏着更复杂的心理密码。一线教师反馈的数据显示,超过75%的厌学案例与课业难度无关,那些被忽略的心理需求才是真正的导火索。
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 可能不只是学业困难
青少年心理发展如同建造高楼,需要五根核心支柱稳稳扎根:安全的环境(不被欺凌嘲笑)、融入集体的温暖(有伙伴可以说心里话)、被认可的喜悦(解对题时老师的一个微笑)、受尊重的体验(不被当众揭短)、证明自我价值的成就感。就像幼苗需要阳光雨露,缺失任何养分都会影响成长。
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使孩子感到“最近有点烦,有点烦”。
可惜太多家长只盯着分数波动,却看不见孩子藏在课桌下的紧张发抖的手,注意不到孩子朋友圈三天可见背后的孤独。某重点中学的心理咨询记录显示,有个总逃学的男生,直到三个月后才被发现,起因竟是每次朗读课文时同学模仿他的乡音。这些细小的心理伤口日积月累,最终演变成对学习的抵触。
于是,当孩子出现“厌学”这样的消极感受时,除了给孩子找老师、上补课班便找不到别的方法了。不对症的药吃的越多,麻烦越大。
所以,如何帮助孩子消除厌学情绪,确实是我们应该多加思考的。
对于厌学应该怎么做?
1.警惕"厌学"标签的副作用
"厌学"这个词就像给孩子套上无形枷锁,会形成负向心理暗示。当孩子反复听到这个评价,潜意识会逐渐认同"我就是讨厌学习的人"。这种自我认知如同沉重的沙袋,会拖垮求知欲、扼杀好奇心、削弱抗挫力,甚至影响未来十年的成长轨迹。
2.拆解情绪背后的真相
所有孩子天生都有求知本能,抵触的从来不是知识本身。真正刺痛他们的,是学习过程中滋生的负面体验:作业堆成山时的窒息感、成绩垫底时的羞耻感、被老师忽视时的失落感、同学比较中的自卑感......就像被丢进情绪搅拌机,这些感受混杂成对学习的条件反射式逃避。
3.重构认知改变感受
厌学是一种感受,可以通过改变信念而改变。我们会发现,厌学情绪总是和消极信念连在一起的。
厌学情绪如同迷雾,根源在于错误认知形成的滤镜。当孩子反复想着"我天生笨""努力也没用""同学都讨厌我",这些消极信念就会扭曲现实。有位初二女生数学考砸后认定自己"智商不够",直到老师带她分析试卷,发现80%错题都是粗心导致,瞬间拨云见日。
家长们应该怎样做?
第一步:搭建情绪缓冲垫
第二步:开启共情接收模式
第三步:绘制认知地图
第四步:不做评判的镜子
第五步:实施认知手术
面对孩子甩门喊"不学了",家长要先给自己按下暂停键。深呼吸三次,默念:"他现在被情绪困住了,我需要当定海神针。"就像急救员先确保自身安全,家长情绪稳定了,才能有效施救。
真诚询问孩子的感受,然后去接纳他的感受。用"能跟我说说发生什么了吗"代替质问,用点头代替打断。切记避免"这点事至于吗"这类否定,这就像给伤口撒盐。有个案例特别典型:当父亲把"就知道哭"换成"你当时一定很难受",女儿突然大哭:"每次举手老师都装作看不见!"
引导孩子梳理"想法-感受"链条:"当时你脑海里闪过什么念头?"有个男孩说讨厌英语,深聊才发现是某次朗读时被哄笑留下阴影。就像侦探破案,找到第一个情绪触发点至关重要。
当孩子说出"我觉得自己很蠢"时,克制纠正的冲动。试着说:"很多人遇到困难时都会这么想,我们看看有没有其他可能性?"这种中立态度就像给情绪开了扇窗,让新鲜空气透进来。
1. 精准定位:用剥洋葱法层层剖析。孩子说"物理太难",就问是电路图看不懂还是公式记不住?有个案例显示,62%的"学科厌恶"其实只是某个知识点卡壳。
2. 问题抽离:帮孩子跳出问题看问题。就像那个总被嘲笑口音的学生,妈妈引导他思考:"如果这事发生在你最好的朋友身上,你会怎么安慰他?"
3. 价值转化:每个困境都是成长彩蛋。某女生因发言紧张被笑,后来发现这反而锻炼出超强准备能力,辩论赛时她的充分准备碾压了即兴发挥的对手。
家长在看问题时做到了视角的转变,孩子便看到一个新的世界,问题的功能就呈现了。
写在最后
脑科学研究证实:每次成功体验都会刺激前额叶皮层释放多巴胺,这种愉悦记忆会成为继续前进的动力。不必强求孩子突飞猛进,从背会五个单词、弄懂一道错题这样的小胜利开始,用具体赞美强化信心:"这个解题思路很有创意!"就像游戏通关设计,持续的正向反馈最能激发内驱力。
教育本质上是静待花开的过程。当我们不再把厌学视为洪水猛兽,而是看作成长路标,就能听懂那些气话背后的潜台词。就像种子破土前总要经历黑暗,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咱们慢慢来,我陪着你。"这句话蕴含的力量,远比报十个辅导班更深远。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