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鼋头渚是横卧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状酷肖神鼋昂首而得名,有“太湖第一名胜”之美称。郭沫若曾有诗句 “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赞美!
鼋头渚,是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游览胜地,也是尽情纵观太湖山水组合的最佳地点。这里有一脉青峰,从充山逶迤而下,直伸入太湖的波涛之中。那块被神化了的巨石,被三面湖水环抱,犹如一只栩栩如生的神鼋昂立于碧波之中。传说远古时,太湖本是块陆地,为山阳县管辖。有一天洪水突然泛滥,不久将县城淹没。处在十分危难之中的百姓便齐声呼救,从而惊动了东海龙王。龙王急命神龟前去救助,许多善良的人们才得以爬上龟背而幸免于难,这只神龟忠于职守,便长期驻守在那里,方有“鼋头渚”这一奇特的名字。
“鼋渚春涛”石刻的来历
1918年,鼋头渚开始建园林,一些社会名流、达官贵人纷纷在鼋头渚附近营造私家花园和别墅。第二年,锡城有个光绪年间的秀才、工商实业家杨翰西,在这里购得濒临太湖的山地60亩,其范围包括伸入太湖的“鼋头渚”。其中,鼋渚春涛是鼋头渚景点的精华。这里水抱山环,层次丰富,平山远水,组合紧凑。在鼋头上,建有灯塔。《横云山庄记》载:“一塔巍然,压于鼋首。明炬在中,辉光四达。此夜行之烛,暗室之灯,藉拯迷途,非徒为美观而已。”在灯塔的后坡,有2米多高的刻石。正面的“鼋头渚”,为清光绪举人秦敦世所书。背面刻着清末状元刘春霖题写的“鼋渚春涛”。在这上面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哩!
刘春霖,河北肃宁人,光绪三十年(1904)中了状元。以后科举废了,刘春霖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状元。民国十六年(1927年)八月二十七日,当时的国民党要人宋子文等来到无锡,乘兴游览了鼋头渚。刘春霖知道这些要人来无锡以后,也就跟随而来,不料,他的行踪被杨翰西知道了。杨翰西便亲自候在鼋头渚大门口等待,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春霖终于来到了,杨翰西当即上前施礼,然后相邀到宾馆,热情款待。
杨翰西为什么会对刘春霖这样感兴趣呢?这是有原因的。那时鼋头渚的鼋头上新建了一座灯塔,有个叫秦敦世的名人还用颜体写了“鼋头诸”三个大字,然后凿到“鼋头”伸出的巨石上。游人来到这里,见巨石的背面却空着,未免有遗憾。因此,杨翰西在席间说出了自己的心愿,恳求刘春霖玉成。
刘春霖歉逊了一会儿,才乐呵呵地说:“杨公过奖了,某乃一介书生,今蒙厚爱,敢不从命。”说罢,他就要主人相陪去鼋头一看。刘春霖先看了看那座高高耸立的灯塔,又看了看写有“鼋头渚”三个大字的巨石,心里正在盘算。就在这时,湖面刮起风来,很快便传来了浪头撞击湖岸的铿锵声。这声音十分美妙动听,就像在奏乐。刘春霖一回到宾馆,便拿起早就准备好的毛笔,在铺开的宣纸上信手写下了“鼋渚春涛”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杨翰西如获至宝,当即吩咐石匠,连夜把字凿到巨石的背面。从而成了无锡的一大典故,供各地前来的游客观赏。
在十年动乱中,那块巨石也遭了灾。“鼋渚春涛”四个字被铲平了。游人来到这里,强烈要求重现刘春霖的手迹。可是,鼋头渚公园没有留档。没办法,只得集唐驼为“花神庙”所书联句“春色斗燕支,天教万紫千红,都归主宰;涛声吼鼋渚,地胜十洲三岛,合住神仙”中的“鼋渚春涛”中的四字,补刻于石上。
涵虚亭与广福寺的来历
沿鼋头往上,有一八角形的亭子,登亭可凭栏眺望湖光山色。此亭名“涵虚”,取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登岳阳楼望洞庭湖时所作“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的诗意。此处与岳阳楼的确有一些共同之处。岳阳楼面对洞庭湖,湖上有君山;鼋头渚则面对太湖,湖上有仙山。隔湖看岛,同样置身“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意境。所不同的是岳阳楼紧贴长江,而鼋头渚与长江距离远了一些。
鼋头渚的人文遗迹,最早可以追溯到萧梁时代。在那时,这儿就建了座“广福庵”,是根据佛教“广土众民间登福地洞天”的禅意命名的。古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广福庵便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
这广福寺,位于鼋头渚充山之上,雄立于巨鼋之背。本为杨氏家庵,后毁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战火。由于岁月的流逝,缺少人维修,成了一座破残的寺庙。杨翰西在买下这里后,见家寺如此败落,便有意振修。他叫来保安寺退居方丈量如和尚,先赠给山地十亩,并鼓励他募化重建。方丈跑遍了无锡城乡的每个地方,用自己的精神去感化当地士绅。1925年5月29日(农历闰四月初八),大殿上梁。于农历八月建成。当时只有2进,前为客厅,后为佛殿,后来又建了钟楼。
广福寺建成后,当时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的周学熙(1866一1947年),用楷书写成一联:“楹外千帆,同登波罗彼岸;门前一勺,共饮醍醐兹浆。”
鼋头渚的“鼋”是爬行动物,外形像龟,生活在水中,短尾,背甲暗绿色,近圆形,长有许多小疙瘩。淡水龟鳖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体长为80—120厘米,体重约50—100千克左右,最大的超过100千克。
呵呵,希望对你用帮助!!
鼋头渚,是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游览胜地,也是尽情纵观太湖山水组合的最佳地点。这里有一脉青峰,从充山逶迤而下,直伸入太湖的波涛之中。那块被神化了的巨石,被三面湖水环抱,犹如一只栩栩如生的神鼋昂立于碧波之中。传说远古时,太湖本是块陆地,为山阳县管辖。有一天洪水突然泛滥,不久将县城淹没。处在十分危难之中的百姓便齐声呼救,从而惊动了东海龙王。龙王急命神龟前去救助,许多善良的人们才得以爬上龟背而幸免于难,这只神龟忠于职守,便长期驻守在那里,方有“鼋头渚”这一奇特的名字。
“鼋渚春涛”石刻的来历
1918年,鼋头渚开始建园林,一些社会名流、达官贵人纷纷在鼋头渚附近营造私家花园和别墅。第二年,锡城有个光绪年间的秀才、工商实业家杨翰西,在这里购得濒临太湖的山地60亩,其范围包括伸入太湖的“鼋头渚”。其中,鼋渚春涛是鼋头渚景点的精华。这里水抱山环,层次丰富,平山远水,组合紧凑。在鼋头上,建有灯塔。《横云山庄记》载:“一塔巍然,压于鼋首。明炬在中,辉光四达。此夜行之烛,暗室之灯,藉拯迷途,非徒为美观而已。”在灯塔的后坡,有2米多高的刻石。正面的“鼋头渚”,为清光绪举人秦敦世所书。背面刻着清末状元刘春霖题写的“鼋渚春涛”。在这上面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哩!
刘春霖,河北肃宁人,光绪三十年(1904)中了状元。以后科举废了,刘春霖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状元。民国十六年(1927年)八月二十七日,当时的国民党要人宋子文等来到无锡,乘兴游览了鼋头渚。刘春霖知道这些要人来无锡以后,也就跟随而来,不料,他的行踪被杨翰西知道了。杨翰西便亲自候在鼋头渚大门口等待,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春霖终于来到了,杨翰西当即上前施礼,然后相邀到宾馆,热情款待。
杨翰西为什么会对刘春霖这样感兴趣呢?这是有原因的。那时鼋头渚的鼋头上新建了一座灯塔,有个叫秦敦世的名人还用颜体写了“鼋头诸”三个大字,然后凿到“鼋头”伸出的巨石上。游人来到这里,见巨石的背面却空着,未免有遗憾。因此,杨翰西在席间说出了自己的心愿,恳求刘春霖玉成。
刘春霖歉逊了一会儿,才乐呵呵地说:“杨公过奖了,某乃一介书生,今蒙厚爱,敢不从命。”说罢,他就要主人相陪去鼋头一看。刘春霖先看了看那座高高耸立的灯塔,又看了看写有“鼋头渚”三个大字的巨石,心里正在盘算。就在这时,湖面刮起风来,很快便传来了浪头撞击湖岸的铿锵声。这声音十分美妙动听,就像在奏乐。刘春霖一回到宾馆,便拿起早就准备好的毛笔,在铺开的宣纸上信手写下了“鼋渚春涛”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杨翰西如获至宝,当即吩咐石匠,连夜把字凿到巨石的背面。从而成了无锡的一大典故,供各地前来的游客观赏。
在十年动乱中,那块巨石也遭了灾。“鼋渚春涛”四个字被铲平了。游人来到这里,强烈要求重现刘春霖的手迹。可是,鼋头渚公园没有留档。没办法,只得集唐驼为“花神庙”所书联句“春色斗燕支,天教万紫千红,都归主宰;涛声吼鼋渚,地胜十洲三岛,合住神仙”中的“鼋渚春涛”中的四字,补刻于石上。
涵虚亭与广福寺的来历
沿鼋头往上,有一八角形的亭子,登亭可凭栏眺望湖光山色。此亭名“涵虚”,取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登岳阳楼望洞庭湖时所作“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的诗意。此处与岳阳楼的确有一些共同之处。岳阳楼面对洞庭湖,湖上有君山;鼋头渚则面对太湖,湖上有仙山。隔湖看岛,同样置身“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意境。所不同的是岳阳楼紧贴长江,而鼋头渚与长江距离远了一些。
鼋头渚的人文遗迹,最早可以追溯到萧梁时代。在那时,这儿就建了座“广福庵”,是根据佛教“广土众民间登福地洞天”的禅意命名的。古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广福庵便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
这广福寺,位于鼋头渚充山之上,雄立于巨鼋之背。本为杨氏家庵,后毁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战火。由于岁月的流逝,缺少人维修,成了一座破残的寺庙。杨翰西在买下这里后,见家寺如此败落,便有意振修。他叫来保安寺退居方丈量如和尚,先赠给山地十亩,并鼓励他募化重建。方丈跑遍了无锡城乡的每个地方,用自己的精神去感化当地士绅。1925年5月29日(农历闰四月初八),大殿上梁。于农历八月建成。当时只有2进,前为客厅,后为佛殿,后来又建了钟楼。
广福寺建成后,当时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的周学熙(1866一1947年),用楷书写成一联:“楹外千帆,同登波罗彼岸;门前一勺,共饮醍醐兹浆。”
鼋头渚的“鼋”是爬行动物,外形像龟,生活在水中,短尾,背甲暗绿色,近圆形,长有许多小疙瘩。淡水龟鳖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体长为80—120厘米,体重约50—100千克左右,最大的超过100千克。
呵呵,希望对你用帮助!!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