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回答
展开全部
冬至当日9,夏至3庚伏。意思是说:冬至确当天就算入9(到了数9寒天的日子),而夏至再过3庚才入伏(到了酷暑难耐的大热天了),“3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日,从第3个“庚”字日起便是入伏,到第4个庚日共10天为初伏。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为1个循环,故称60花甲子。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1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夏至开始,数到3个庚日就是初伏的第1天。由于夏至与第1个庚日之间的天数每一年都不1样(每一年的天数都不是10的倍数,所以,庚日其实不是固定的日期),故“3庚”的天数也不是固定的,为20~29天之间(假设某年的夏至日是辛日,也就是庚日的第2天,那末要过29天才到第3个庚日,而假设某年的夏至日就是庚日,那末只需再过20天就到第3个庚日了)。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3伏。3伏是1年最热的时期,这是由于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由于这时候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1大部份。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1天比1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3伏,天气就最热了。
3伏的日期是从夏至3个庚往后数到第4个庚日是初伏,从夏至后第4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1个庚日前1天的1段时间是中伏,立秋后的第1个庚日到第2个庚日为末伏。每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6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逐步昼短夜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当初起名“伏”是很科学的。
固然,要知道哪1天入伏,就要知道农历每天的甲子日,推算出夏至是甚么甲子日,就可以推算出哪1天入伏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细细品味,真的意境幽长而合乎情理,可称经典,不能不佩服古人的聪明和睿智。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3伏。3伏是1年最热的时期,这是由于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由于这时候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1大部份。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1天比1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3伏,天气就最热了。
3伏的日期是从夏至3个庚往后数到第4个庚日是初伏,从夏至后第4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1个庚日前1天的1段时间是中伏,立秋后的第1个庚日到第2个庚日为末伏。每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6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逐步昼短夜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当初起名“伏”是很科学的。
固然,要知道哪1天入伏,就要知道农历每天的甲子日,推算出夏至是甚么甲子日,就可以推算出哪1天入伏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细细品味,真的意境幽长而合乎情理,可称经典,不能不佩服古人的聪明和睿智。
展开全部
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三个庚日后数到第四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6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昼短夜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当初起名“伏”是很科学的。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三个庚日后数到第四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6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昼短夜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当初起名“伏”是很科学的。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0-07-20
展开全部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0-07-20
展开全部
夏至后的第三的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个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的第七个字,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
伏天的起讫时间每年都不尽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具体是怎样计算的呢?我国流行的“干支纪日法”用天干与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规定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有的年的10天,有的年的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有10天),总称为三伏。
2007年夏至是6月22日阴历5月初8
丁亥日。
第三个庚日是7月15日阴历6月初2
庚戌日。入伏(初伏)。
7月25日
阴历6月12日庚申日
中伏
8月8日阴历6月26日
甲戌日
立秋
8月14日阴历7月初2
庚辰日
末伏
伏天的起讫时间每年都不尽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具体是怎样计算的呢?我国流行的“干支纪日法”用天干与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规定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有的年的10天,有的年的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有10天),总称为三伏。
2007年夏至是6月22日阴历5月初8
丁亥日。
第三个庚日是7月15日阴历6月初2
庚戌日。入伏(初伏)。
7月25日
阴历6月12日庚申日
中伏
8月8日阴历6月26日
甲戌日
立秋
8月14日阴历7月初2
庚辰日
末伏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