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个回答
展开全部
简: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传递信息,风筝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娱乐的玩具
详:中国风筝简史:
风筝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民间艺术及休闲活动。一提起放风筝
不但孩童们雀跃三丈,连大人也都会兴致勃勃跃跃欲试。
放风筝趣味的确不是普通人所能想像到的。前人金圣叹曾经说
:「见人风筝断,一乐也。」至於风筝的起源,现在已无法考证。有些
民俗学家认为,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世故的亲友,所以在
清明节鬼门短暂开放时,将慰问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传送给
死去的亲友。
实际上,我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在文献中「韩非
子」曾记载「哲人墨翟,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
」(约纪元前 300 年左右),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以后才有纸
风筝的出现,因此可以推断,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年以上历史了。
在正史中也有关於风筝的记载,时间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
的梁武帝被候景围困,曾放风筝向外求援,据南史卷八十「候景传
」中所述,在梁武帝萧衍大清三年(西元 549 年)时,候景作乱,
叛军将武帝围困於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
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
风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
从此也衰微灭亡。这是简文施放风筝向外求救不幸失败的故事。
风筝和纸鸢还是有分别的。所谓「风筝」,是指它在空中能发
生像筝弦的声音;至於「纸鸢」,则为哑鸟,只飞不鸣。
风筝是在纸鸢背上系上一条弓弦,或在纸鸢头部按一个风笛,
当纸升空以后,强风通过笛,或者引起弓弦的颤动,就会奏出鸣鸣
声音。普通纸鸢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五代时候,北朝的齐宣帝也用风筝载人为乐,有一次居然於出
五里多远。「北史」中记载,齐宣帝是利用天牢里的死囚乘坐风筝
,让他们「以席为翅,从台飞下」,供齐宣帝娱乐。这些死囚如果
完成皇帝的心愿,罪刑可以获得赦免。
清朝的李涣曾经编过一部名曲「风筝说」,书中记载一美一丑
的姊妹詹妍、詹强和风筝的故事。两姊妹分别在风筝上题了诗句,
然后把风筝放掉。后来,拾到断鹞的两位男士前去求亲,终於促成
两对美满姻缘。这是风筝有关的一段佳话。
又从其他考据证实,约第十世纪传至韩国再至日本,十三、四
世纪才传至欧洲。
亚洲人做风筝的技巧,比欧洲人要高明多了。马来西亚的风筝
是用秣草和乾芦苇编成的,和韩国、印度的风筝类似,操纵起来很
灵活。他们可以让风筝很正确的降落在指定地点,还有人可以让风
筝只距地面十五公分高而风筝绝不会碰到地面。
今天台湾的风筝进步更多,民国六十一年,夏威夷举行一次世界
风筝比赛,参加国之风筝制作技术显然不及我国。这件事实触动了
国内许多风筝专门才。到了民国六十四年,台湾风筝已经外销到美
国、澳洲、日本及其他国家,一年可以赚取三万美金的外汇。
台湾已步入工业时代一切讲求速度与效率,无论市面售卖或外
销风筝早已看不到纸制品,便宜的用塑胶制,稍贵的用尼龙布制,
仅有中、小学生工艺课仍然用纸作,因为纸较方便便宜之故。不过
香港仍然一直生产纸风筝,但风筝面已不是个别绘制而改以印刷,
虽较具工业化却仍不失传统特色及乡土风味。
详:中国风筝简史:
风筝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民间艺术及休闲活动。一提起放风筝
不但孩童们雀跃三丈,连大人也都会兴致勃勃跃跃欲试。
放风筝趣味的确不是普通人所能想像到的。前人金圣叹曾经说
:「见人风筝断,一乐也。」至於风筝的起源,现在已无法考证。有些
民俗学家认为,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世故的亲友,所以在
清明节鬼门短暂开放时,将慰问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传送给
死去的亲友。
实际上,我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在文献中「韩非
子」曾记载「哲人墨翟,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
」(约纪元前 300 年左右),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以后才有纸
风筝的出现,因此可以推断,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年以上历史了。
在正史中也有关於风筝的记载,时间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
的梁武帝被候景围困,曾放风筝向外求援,据南史卷八十「候景传
」中所述,在梁武帝萧衍大清三年(西元 549 年)时,候景作乱,
叛军将武帝围困於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
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
风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
从此也衰微灭亡。这是简文施放风筝向外求救不幸失败的故事。
风筝和纸鸢还是有分别的。所谓「风筝」,是指它在空中能发
生像筝弦的声音;至於「纸鸢」,则为哑鸟,只飞不鸣。
风筝是在纸鸢背上系上一条弓弦,或在纸鸢头部按一个风笛,
当纸升空以后,强风通过笛,或者引起弓弦的颤动,就会奏出鸣鸣
声音。普通纸鸢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五代时候,北朝的齐宣帝也用风筝载人为乐,有一次居然於出
五里多远。「北史」中记载,齐宣帝是利用天牢里的死囚乘坐风筝
,让他们「以席为翅,从台飞下」,供齐宣帝娱乐。这些死囚如果
完成皇帝的心愿,罪刑可以获得赦免。
清朝的李涣曾经编过一部名曲「风筝说」,书中记载一美一丑
的姊妹詹妍、詹强和风筝的故事。两姊妹分别在风筝上题了诗句,
然后把风筝放掉。后来,拾到断鹞的两位男士前去求亲,终於促成
两对美满姻缘。这是风筝有关的一段佳话。
又从其他考据证实,约第十世纪传至韩国再至日本,十三、四
世纪才传至欧洲。
亚洲人做风筝的技巧,比欧洲人要高明多了。马来西亚的风筝
是用秣草和乾芦苇编成的,和韩国、印度的风筝类似,操纵起来很
灵活。他们可以让风筝很正确的降落在指定地点,还有人可以让风
筝只距地面十五公分高而风筝绝不会碰到地面。
今天台湾的风筝进步更多,民国六十一年,夏威夷举行一次世界
风筝比赛,参加国之风筝制作技术显然不及我国。这件事实触动了
国内许多风筝专门才。到了民国六十四年,台湾风筝已经外销到美
国、澳洲、日本及其他国家,一年可以赚取三万美金的外汇。
台湾已步入工业时代一切讲求速度与效率,无论市面售卖或外
销风筝早已看不到纸制品,便宜的用塑胶制,稍贵的用尼龙布制,
仅有中、小学生工艺课仍然用纸作,因为纸较方便便宜之故。不过
香港仍然一直生产纸风筝,但风筝面已不是个别绘制而改以印刷,
虽较具工业化却仍不失传统特色及乡土风味。
参考资料: 中国风筝简史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中国风筝简史:
风筝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民间艺术及休闲活动。一提起放风筝
不但孩童们雀跃三丈,连大人也都会兴致勃勃跃跃欲试。
放风筝趣味的确不是普通人所能想像到的。前人金圣叹曾经说
:「见人风筝断,一乐也。」至於风筝的起源,现在已无法考证。有些
民俗学家认为,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世故的亲友,所以在
清明节鬼门短暂开放时,将慰问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传送给
死去的亲友。
实际上,我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在文献中「韩非
子」曾记载「哲人墨翟,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
」(约纪元前 300 年左右),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以后才有纸
风筝的出现,因此可以推断,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年以上历史了。
在正史中也有关於风筝的记载,时间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
的梁武帝被候景围困,曾放风筝向外求援,据南史卷八十「候景传
」中所述,在梁武帝萧衍大清三年(西元 549 年)时,候景作乱,
叛军将武帝围困於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
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
风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
从此也衰微灭亡。这是简文施放风筝向外求救不幸失败的故事。
风筝和纸鸢还是有分别的。所谓「风筝」,是指它在空中能发
生像筝弦的声音;至於「纸鸢」,则为哑鸟,只飞不鸣。
风筝是在纸鸢背上系上一条弓弦,或在纸鸢头部按一个风笛,
当纸升空以后,强风通过笛,或者引起弓弦的颤动,就会奏出鸣鸣
声音。普通纸鸢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五代时候,北朝的齐宣帝也用风筝载人为乐,有一次居然於出
五里多远。「北史」中记载,齐宣帝是利用天牢里的死囚乘坐风筝
,让他们「以席为翅,从台飞下」,供齐宣帝娱乐。这些死囚如果
完成皇帝的心愿,罪刑可以获得赦免。
清朝的李涣曾经编过一部名曲「风筝说」,书中记载一美一丑
的姊妹詹妍、詹强和风筝的故事。两姊妹分别在风筝上题了诗句,
然后把风筝放掉。后来,拾到断鹞的两位男士前去求亲,终於促成
两对美满姻缘。这是风筝有关的一段佳话。
又从其他考据证实,约第十世纪传至韩国再至日本,十三、四
世纪才传至欧洲。
亚洲人做风筝的技巧,比欧洲人要高明多了。马来西亚的风筝
是用秣草和乾芦苇编成的,和韩国、印度的风筝类似,操纵起来很
灵活。他们可以让风筝很正确的降落在指定地点,还有人可以让风
筝只距地面十五公分高而风筝绝不会碰到地面。
今天台湾的风筝进步更多,民国六十一年,夏威夷举行一次世界
风筝比赛,参加国之风筝制作技术显然不及我国。这件事实触动了
国内许多风筝专门才。到了民国六十四年,台湾风筝已经外销到美
国、澳洲、日本及其他国家,一年可以赚取三万美金的外汇。
台湾已步入工业时代一切讲求速度与效率,无论市面售卖或外
销风筝早已看不到纸制品,便宜的用塑胶制,稍贵的用尼龙布制,
仅有中、小学生工艺课仍然用纸作,因为纸较方便便宜之故。不过
香港仍然一直生产纸风筝,但风筝面已不是个别绘制而改以印刷,
虽较具工业化却仍不失传统特色及乡土风味。
风筝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民间艺术及休闲活动。一提起放风筝
不但孩童们雀跃三丈,连大人也都会兴致勃勃跃跃欲试。
放风筝趣味的确不是普通人所能想像到的。前人金圣叹曾经说
:「见人风筝断,一乐也。」至於风筝的起源,现在已无法考证。有些
民俗学家认为,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世故的亲友,所以在
清明节鬼门短暂开放时,将慰问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传送给
死去的亲友。
实际上,我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在文献中「韩非
子」曾记载「哲人墨翟,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
」(约纪元前 300 年左右),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以后才有纸
风筝的出现,因此可以推断,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年以上历史了。
在正史中也有关於风筝的记载,时间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
的梁武帝被候景围困,曾放风筝向外求援,据南史卷八十「候景传
」中所述,在梁武帝萧衍大清三年(西元 549 年)时,候景作乱,
叛军将武帝围困於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
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
风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
从此也衰微灭亡。这是简文施放风筝向外求救不幸失败的故事。
风筝和纸鸢还是有分别的。所谓「风筝」,是指它在空中能发
生像筝弦的声音;至於「纸鸢」,则为哑鸟,只飞不鸣。
风筝是在纸鸢背上系上一条弓弦,或在纸鸢头部按一个风笛,
当纸升空以后,强风通过笛,或者引起弓弦的颤动,就会奏出鸣鸣
声音。普通纸鸢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五代时候,北朝的齐宣帝也用风筝载人为乐,有一次居然於出
五里多远。「北史」中记载,齐宣帝是利用天牢里的死囚乘坐风筝
,让他们「以席为翅,从台飞下」,供齐宣帝娱乐。这些死囚如果
完成皇帝的心愿,罪刑可以获得赦免。
清朝的李涣曾经编过一部名曲「风筝说」,书中记载一美一丑
的姊妹詹妍、詹强和风筝的故事。两姊妹分别在风筝上题了诗句,
然后把风筝放掉。后来,拾到断鹞的两位男士前去求亲,终於促成
两对美满姻缘。这是风筝有关的一段佳话。
又从其他考据证实,约第十世纪传至韩国再至日本,十三、四
世纪才传至欧洲。
亚洲人做风筝的技巧,比欧洲人要高明多了。马来西亚的风筝
是用秣草和乾芦苇编成的,和韩国、印度的风筝类似,操纵起来很
灵活。他们可以让风筝很正确的降落在指定地点,还有人可以让风
筝只距地面十五公分高而风筝绝不会碰到地面。
今天台湾的风筝进步更多,民国六十一年,夏威夷举行一次世界
风筝比赛,参加国之风筝制作技术显然不及我国。这件事实触动了
国内许多风筝专门才。到了民国六十四年,台湾风筝已经外销到美
国、澳洲、日本及其他国家,一年可以赚取三万美金的外汇。
台湾已步入工业时代一切讲求速度与效率,无论市面售卖或外
销风筝早已看不到纸制品,便宜的用塑胶制,稍贵的用尼龙布制,
仅有中、小学生工艺课仍然用纸作,因为纸较方便便宜之故。不过
香港仍然一直生产纸风筝,但风筝面已不是个别绘制而改以印刷,
虽较具工业化却仍不失传统特色及乡土风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传递信息,风筝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娱乐的玩具。
中国的风筝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
中国的风筝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2001年,美国人莫琳·克莱门斯提出了古埃及人利用风筝搬运大块石料修建了金字塔的假想。工程地质学家科林·里德随即提出了质疑:“克莱门斯假想的最大问题,就是古埃及的史料中从未提及风筝。”而“根据古文献记载,公元前1250年,中国人曾经用风筝传递信息或向敌人投掷燃烧物。”
□公元2001年,美国软件顾问莫琳·克莱门斯在翻阅有关古埃及建筑物的书籍时,发现了一幅图画,上面的人手握绳子一样的东西,通过机械装置和空中的鸟状物相连。她推断鸟状物可能是巨大的风筝,人们正在用它提升重物,并由此提出了古埃及人利用风筝搬运大块石料修建了金字塔的假想。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莫尔塔扎·加里卜教授和他的学生将这个假想投入了实验。实验在美国加里福尼亚的一个小山脚下进行,将要提起的石条重达 3.4吨。他们在平卧的石条一端上方装配了脚手架,脚手架的底部和顶端分别安装了滑轮,加上一只40平方米的长方形尼龙“翼伞”式风筝。实验开始后,石条很快被笔直地提了起来,整个过程仅用了40秒钟,实验获得了成功。
然而,曾经参与埃及吉萨高原测绘的美国工程地质学家科林·里德却表示质疑:“克莱门斯假想的最大问题,就是古埃及的史料中从未提及风筝。”但她强调:“根据古文献记载,公元前1250年,中国人曾经用风筝传递信息或向敌人投掷燃烧物。”
那么,中国最早的风筝究竟出现在什么时间、又究竟是谁发明的呢?
1977年,在湖北随县发现了战国曾侯乙墓,从这里出土的青铜编钟轰动了世界。而墓中漆箱盖上有一幅图,画面上,一个人站在两棵树中间,手持弓箭,从树上射下一只大鸟。这是“弋射图”,反映了一种古老的狩猎方式,通俗地讲,弋射就是用绑着线绳的箭射击飞鸟。
山东大学的刘敦愿教授,1990年看到一幅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汉代青铜器上拓制的“弋射图”时,突发灵感,认为这个也有可能就是风筝的起源。
从曾侯乙墓的发掘情况看,“弋射图”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而刘敦愿提出假想依据的弋射图却是汉代的。因此,如果把“弋射”看成风筝的雏形,风筝出现的时间就不应该是汉代,而是更早的战国时期。
那么,刘敦愿究竟依据什么认定“弋射”就是风筝的雏形呢?
在他看来,弋射和放风筝,都是由线绳牵引物体在空中飞行,情形相近,于是提出了相关的假想。可惜他在1996年就去世了,留下的文字没有详细论述,因此我们无从查考他的假想。而且,除了青铜器拓片和漆画以外,很难找到佐证这一假想的更多资料。
□1988年,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风筝代表团齐聚山东潍坊,举办盛大的世界风筝会。代表们肩负着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从法国迪埃普、美国西雅图、中国潍坊等城市中推选出惟一的“世界风筝都”。
在潍坊,有一尊造型奇特的鲁班雕像颇引人好奇。鲁班手里握的既不是铁锯,也不是板斧,而是像鸟一样的器物。在这里还经常看到“鸢”字,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这个字,潍坊却使用得非常普遍。
在1988年的那次“世界风筝都”评选中,所有参选城市的风筝制作水平旗鼓相当,竞争非常激烈。正当评委们举棋不定的时候,潍坊市出人意料地推出了惊人之举——亮出公输般这张底牌,最终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世界风筝都”的称号。
公输般,又称公输子,春秋末年战国初期的鲁国人,因此后世又叫他鲁班。他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发明了锯子等很多工具,被后世尊称为木工祖师。潍坊却打破了沿袭已久的惯例。他们围绕西汉时期《鸿书》里“公输般制木鸢以窥宋城”这个耐人寻味的记载,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尊鲁班雕像。春秋战国时期,尽管潍坊这个地名还没出现,可是它辖区内的临朐一带却属于鲁国的疆土。而鲁班恰恰就是那个时期的鲁国人。
基于这个渊源,潍坊对“公输般制木鸢以窥宋城”的记载进行了一番巧妙发挥。“鸢”读“渊”,人们常说的老鹰。而“公输般制木鸢”的意思是,鲁班曾经用木头制造了鹰一样的器物。
另外,《墨子》里也记载道:“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不难想象,木鸢和木鹊,都是类似飞鸟的仿生器物,称谓虽然有差异,形体却和风筝非常相似。
因此,潍坊的学者们认为,鲁班制造的木鸟是风筝的早期形态。换句话说,是鲁班制造了中国最早的风筝。
□潍坊学者的观点,使学术界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再次升温,“木鸟能不能飞起来”成为学者们探讨的又一个焦点。这不但是回答“木鸟是不是风筝”的关键问题,也是一直以来悬而未决的谜题。
《墨子》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也就是说:鲁班制造的木鸟连续飞行了整整3天。用木头做的大鸟,仅仅依靠风力而不借助机械动力就能在空中飞行,如此离奇之事,除文献记载外,人们并未亲眼见过。对这一点,东汉学者王充曾经做过考证。他认为,鲁班的木鸟在空中飞行,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要说飞了3天不降落,就未必可信了,很可能是后世文人的添加附会。
今天的学者们,同样将怀疑的目光聚焦到了这一点。为此,人们不止一次试图从其他的文献资料上寻找突破口,但都无功而返。
山东潍坊的孙继和,干过16年木工,从小就迷恋风筝。2003年,他查阅了许多史书,潜心研究,同时吸收前人的成果,依靠多年的木工经验,费时3个月,全部采用竹木材料制造了一只“木鸢”。这只木鸢,重约二斤半,两翼展开将近3米宽,高0.7米。
孙继和准备把竹木材料的木鸢放飞到天空去。实验地点选在了潍坊的潍北放飞场,风力大概3级半。第一次放飞,可能由于风向不稳,木鸢在空中停留的时间比较短暂,不足以说明问题。在人们的期待中,第二次,木鸢平稳升空了,并且持续了15分钟。
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木鸢实物第一次成功飞行。它验证了古老文献具有较大的真实性,某种程度上回答了一个多年来悬而未决的谜题——“木鸟能不能飞起来”。由此也可以推断,鲁班制作的木鸟,不仅能飞起来,在风力允许的情况下飞行3天不降落,也是有可能的。
然而,常见的风筝多数取材于纸张、皮革或者丝绢,用木头和竹子制造的木鸟究竟算不算风筝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研究员、科学史家戴念祖认为,在科学技术史词典上,风筝一般人认为是在空中能够飞行的轻小的器物,统称以人力不是以现代机械动力,借助空气的流动,使它能够在空中飘浮飞动的器物,都把它叫做风筝,这是我们物理学上比较广义地来讲。
按照这个定义,不管飞行器使用的是纸张、皮革,还是采用木头、竹子制造而成,只要依靠风力而不是外加的机械动力、在空中飞行,都可以统称为风筝。这么看来,木鸢应该属于风筝。
因此,鲁班发明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风筝,风筝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境内,这些判断是比较真实可信的。
□由于时代变迁和地域差异,人们对于风筝的称谓不尽相同。今天,南方还习惯上把风筝叫做鹞子。古书里尽管有过纸鸢、纸鸱一类的不少记载,但直到唐代,风筝这样的字眼才在文献中开始出现。
唐代诗人李商隐写过“西楼一夜风筝急”的诗句。
高骈也有《风筝》诗一首:“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方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有人认为这是现在意义上的风筝一词的最早出处。然而据考证,此风筝并非彼风筝。称谓虽然相同,所指却不是一回事。这些唐诗中所谓的“风筝”,实际上是指金属片做的“铁马”。“铁马”悬挂在屋檐下面,因此又叫“檐马”,跟现在人们十分熟悉的风铃相似。风吹铁马,发出古筝一样的声音,因此人们称之为“风筝”。
如果把竹哨绑在鸽子身上,鸽子飞翔时会发出悦耳的哨音,人们称其为“鸽哨”。明朝陈沂的《询刍录》记载:“五代汉李邺于宫中做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呼风筝。”也就是说,像绑鸽哨那样的奇思妙想,在五代时期,被李邺用在了纸鸢上面。
这段记载,不但最早印证了“风筝”就是“纸鸢”,也是现在意义上的风筝在文献中最早的解释。从那以后,纸鸢无论带不带响器、形状如何,都拥有了一个共同的俗名——风筝。这一称谓代代相传,一直延续到今天。
风筝逐渐演变为玩具是唐代以后的事情。历史上,人们曾经赋予它种种用途,风筝一经产生似乎就与军事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传,韩信曾经用风筝线绳测量叛乱地点到
未央宫的距离,企图挖地道袭击皇宫。《北史》
记载,唐朝将领张丕,被田悦率领的叛军团团围困在临名城里。情形十分危急。为搬取救兵,他绞尽了脑汁。思来想去,他终于有了主意,决定用风筝传信告急。信里非常急切地写道:“三日不解,临名士且为悦食。”风筝飞了一百多丈高,把求救信顺利送到了援兵那里,很快解了围,被围将士得以死里逃生。
明朝的“神火飞鸦”被誉为现代火箭的雏形,其外形如同古代的木鸢,与火箭捆绑到一起,在作战时大显神威。神火飞鸦在军事上的应用,可以算得上是人们对风筝外形的改进和功能的进一步延伸。
公输般制木鸢以窥宋城的记载,透露出一个扑朔迷离而又耐人寻味的信息。既然去窥探宋城,木鸢很可能把人带到了天空。然而,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如何完成这个过程,千百年来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汉书》记载,当了皇帝的王莽“网罗天下异能之士……或言能飞,一日千里,可窥匈奴。取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著毛,通环引纽,飞数百步坠。”然而,这个异能之士所用的装置究竟是不是风筝呢?
戴念祖认为,这也该属于风筝,但是它属于比较大的风筝,能够载人飞行了,即使它飞的是30米、50米、100米或200米,滑翔下来,应该说都是历史上最早的载人的风筝。
《汉书》是正史,它的作者班固离王莽时代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因此没有人怀疑这段记载。一些学者把王莽时期那个会飞的人,看作是近代出现的滑翔运动创始人。也正因为如此,世界上许多专家学者认为,风筝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飞行器。
□风筝带人飞天的记载、传说,引人入胜却又扑朔迷离。今日风筝的负重尝试,则给人们提供了直观而又生动的参照。
古人记录风筝更多的是依靠文字。直到唐宋以后,能工巧匠和画家们以风筝为题材的作品才逐渐多起来了。像清代《白日飞升》一类的风筝带人上天图,在古代绘画作品里非常罕见。图中描述的是一个10岁的儿童不小心被风筝带到了空中,多亏被城门楼挂住,巡城兵丁出手救援才得以脱险。
今天某些风筝的负重尝试,也向人们展示了风筝的巨大力量。
2003年夏天,潍坊的风筝爱好者较为完整地进行了一次风筝负重表演。他们使用的龙风筝长70米、自身重量约5公斤。风筝将要负载的重物是一个“模特”和沙袋。
表演共分两步,人们首先把11公斤的“模特”拴在风筝的线绳上,看看能否把它带上天空。在负载了“模特”的基础上,增加一个34公斤的沙袋。终于,在风力3级半的情况下,这只70米长的龙风筝把45公斤重物平稳地携带了20多米高,持续时间大约有10分钟。这在某种意义上证明了那些风筝带人上天的古老记载是较为可信的。
风筝,这个人类缔造的空中精灵,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个有待破解的谜团。
□公元2001年,美国软件顾问莫琳·克莱门斯在翻阅有关古埃及建筑物的书籍时,发现了一幅图画,上面的人手握绳子一样的东西,通过机械装置和空中的鸟状物相连。她推断鸟状物可能是巨大的风筝,人们正在用它提升重物,并由此提出了古埃及人利用风筝搬运大块石料修建了金字塔的假想。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莫尔塔扎·加里卜教授和他的学生将这个假想投入了实验。实验在美国加里福尼亚的一个小山脚下进行,将要提起的石条重达 3.4吨。他们在平卧的石条一端上方装配了脚手架,脚手架的底部和顶端分别安装了滑轮,加上一只40平方米的长方形尼龙“翼伞”式风筝。实验开始后,石条很快被笔直地提了起来,整个过程仅用了40秒钟,实验获得了成功。
然而,曾经参与埃及吉萨高原测绘的美国工程地质学家科林·里德却表示质疑:“克莱门斯假想的最大问题,就是古埃及的史料中从未提及风筝。”但她强调:“根据古文献记载,公元前1250年,中国人曾经用风筝传递信息或向敌人投掷燃烧物。”
那么,中国最早的风筝究竟出现在什么时间、又究竟是谁发明的呢?
1977年,在湖北随县发现了战国曾侯乙墓,从这里出土的青铜编钟轰动了世界。而墓中漆箱盖上有一幅图,画面上,一个人站在两棵树中间,手持弓箭,从树上射下一只大鸟。这是“弋射图”,反映了一种古老的狩猎方式,通俗地讲,弋射就是用绑着线绳的箭射击飞鸟。
山东大学的刘敦愿教授,1990年看到一幅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汉代青铜器上拓制的“弋射图”时,突发灵感,认为这个也有可能就是风筝的起源。
从曾侯乙墓的发掘情况看,“弋射图”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而刘敦愿提出假想依据的弋射图却是汉代的。因此,如果把“弋射”看成风筝的雏形,风筝出现的时间就不应该是汉代,而是更早的战国时期。
那么,刘敦愿究竟依据什么认定“弋射”就是风筝的雏形呢?
在他看来,弋射和放风筝,都是由线绳牵引物体在空中飞行,情形相近,于是提出了相关的假想。可惜他在1996年就去世了,留下的文字没有详细论述,因此我们无从查考他的假想。而且,除了青铜器拓片和漆画以外,很难找到佐证这一假想的更多资料。
□1988年,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风筝代表团齐聚山东潍坊,举办盛大的世界风筝会。代表们肩负着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从法国迪埃普、美国西雅图、中国潍坊等城市中推选出惟一的“世界风筝都”。
在潍坊,有一尊造型奇特的鲁班雕像颇引人好奇。鲁班手里握的既不是铁锯,也不是板斧,而是像鸟一样的器物。在这里还经常看到“鸢”字,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这个字,潍坊却使用得非常普遍。
在1988年的那次“世界风筝都”评选中,所有参选城市的风筝制作水平旗鼓相当,竞争非常激烈。正当评委们举棋不定的时候,潍坊市出人意料地推出了惊人之举——亮出公输般这张底牌,最终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世界风筝都”的称号。
公输般,又称公输子,春秋末年战国初期的鲁国人,因此后世又叫他鲁班。他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发明了锯子等很多工具,被后世尊称为木工祖师。潍坊却打破了沿袭已久的惯例。他们围绕西汉时期《鸿书》里“公输般制木鸢以窥宋城”这个耐人寻味的记载,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尊鲁班雕像。春秋战国时期,尽管潍坊这个地名还没出现,可是它辖区内的临朐一带却属于鲁国的疆土。而鲁班恰恰就是那个时期的鲁国人。
基于这个渊源,潍坊对“公输般制木鸢以窥宋城”的记载进行了一番巧妙发挥。“鸢”读“渊”,人们常说的老鹰。而“公输般制木鸢”的意思是,鲁班曾经用木头制造了鹰一样的器物。
另外,《墨子》里也记载道:“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不难想象,木鸢和木鹊,都是类似飞鸟的仿生器物,称谓虽然有差异,形体却和风筝非常相似。
因此,潍坊的学者们认为,鲁班制造的木鸟是风筝的早期形态。换句话说,是鲁班制造了中国最早的风筝。
□潍坊学者的观点,使学术界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再次升温,“木鸟能不能飞起来”成为学者们探讨的又一个焦点。这不但是回答“木鸟是不是风筝”的关键问题,也是一直以来悬而未决的谜题。
《墨子》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也就是说:鲁班制造的木鸟连续飞行了整整3天。用木头做的大鸟,仅仅依靠风力而不借助机械动力就能在空中飞行,如此离奇之事,除文献记载外,人们并未亲眼见过。对这一点,东汉学者王充曾经做过考证。他认为,鲁班的木鸟在空中飞行,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要说飞了3天不降落,就未必可信了,很可能是后世文人的添加附会。
今天的学者们,同样将怀疑的目光聚焦到了这一点。为此,人们不止一次试图从其他的文献资料上寻找突破口,但都无功而返。
山东潍坊的孙继和,干过16年木工,从小就迷恋风筝。2003年,他查阅了许多史书,潜心研究,同时吸收前人的成果,依靠多年的木工经验,费时3个月,全部采用竹木材料制造了一只“木鸢”。这只木鸢,重约二斤半,两翼展开将近3米宽,高0.7米。
孙继和准备把竹木材料的木鸢放飞到天空去。实验地点选在了潍坊的潍北放飞场,风力大概3级半。第一次放飞,可能由于风向不稳,木鸢在空中停留的时间比较短暂,不足以说明问题。在人们的期待中,第二次,木鸢平稳升空了,并且持续了15分钟。
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木鸢实物第一次成功飞行。它验证了古老文献具有较大的真实性,某种程度上回答了一个多年来悬而未决的谜题——“木鸟能不能飞起来”。由此也可以推断,鲁班制作的木鸟,不仅能飞起来,在风力允许的情况下飞行3天不降落,也是有可能的。
然而,常见的风筝多数取材于纸张、皮革或者丝绢,用木头和竹子制造的木鸟究竟算不算风筝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研究员、科学史家戴念祖认为,在科学技术史词典上,风筝一般人认为是在空中能够飞行的轻小的器物,统称以人力不是以现代机械动力,借助空气的流动,使它能够在空中飘浮飞动的器物,都把它叫做风筝,这是我们物理学上比较广义地来讲。
按照这个定义,不管飞行器使用的是纸张、皮革,还是采用木头、竹子制造而成,只要依靠风力而不是外加的机械动力、在空中飞行,都可以统称为风筝。这么看来,木鸢应该属于风筝。
因此,鲁班发明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风筝,风筝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境内,这些判断是比较真实可信的。
□由于时代变迁和地域差异,人们对于风筝的称谓不尽相同。今天,南方还习惯上把风筝叫做鹞子。古书里尽管有过纸鸢、纸鸱一类的不少记载,但直到唐代,风筝这样的字眼才在文献中开始出现。
唐代诗人李商隐写过“西楼一夜风筝急”的诗句。
高骈也有《风筝》诗一首:“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方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有人认为这是现在意义上的风筝一词的最早出处。然而据考证,此风筝并非彼风筝。称谓虽然相同,所指却不是一回事。这些唐诗中所谓的“风筝”,实际上是指金属片做的“铁马”。“铁马”悬挂在屋檐下面,因此又叫“檐马”,跟现在人们十分熟悉的风铃相似。风吹铁马,发出古筝一样的声音,因此人们称之为“风筝”。
如果把竹哨绑在鸽子身上,鸽子飞翔时会发出悦耳的哨音,人们称其为“鸽哨”。明朝陈沂的《询刍录》记载:“五代汉李邺于宫中做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呼风筝。”也就是说,像绑鸽哨那样的奇思妙想,在五代时期,被李邺用在了纸鸢上面。
这段记载,不但最早印证了“风筝”就是“纸鸢”,也是现在意义上的风筝在文献中最早的解释。从那以后,纸鸢无论带不带响器、形状如何,都拥有了一个共同的俗名——风筝。这一称谓代代相传,一直延续到今天。
风筝逐渐演变为玩具是唐代以后的事情。历史上,人们曾经赋予它种种用途,风筝一经产生似乎就与军事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传,韩信曾经用风筝线绳测量叛乱地点到
未央宫的距离,企图挖地道袭击皇宫。《北史》
记载,唐朝将领张丕,被田悦率领的叛军团团围困在临名城里。情形十分危急。为搬取救兵,他绞尽了脑汁。思来想去,他终于有了主意,决定用风筝传信告急。信里非常急切地写道:“三日不解,临名士且为悦食。”风筝飞了一百多丈高,把求救信顺利送到了援兵那里,很快解了围,被围将士得以死里逃生。
明朝的“神火飞鸦”被誉为现代火箭的雏形,其外形如同古代的木鸢,与火箭捆绑到一起,在作战时大显神威。神火飞鸦在军事上的应用,可以算得上是人们对风筝外形的改进和功能的进一步延伸。
公输般制木鸢以窥宋城的记载,透露出一个扑朔迷离而又耐人寻味的信息。既然去窥探宋城,木鸢很可能把人带到了天空。然而,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如何完成这个过程,千百年来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汉书》记载,当了皇帝的王莽“网罗天下异能之士……或言能飞,一日千里,可窥匈奴。取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著毛,通环引纽,飞数百步坠。”然而,这个异能之士所用的装置究竟是不是风筝呢?
戴念祖认为,这也该属于风筝,但是它属于比较大的风筝,能够载人飞行了,即使它飞的是30米、50米、100米或200米,滑翔下来,应该说都是历史上最早的载人的风筝。
《汉书》是正史,它的作者班固离王莽时代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因此没有人怀疑这段记载。一些学者把王莽时期那个会飞的人,看作是近代出现的滑翔运动创始人。也正因为如此,世界上许多专家学者认为,风筝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飞行器。
□风筝带人飞天的记载、传说,引人入胜却又扑朔迷离。今日风筝的负重尝试,则给人们提供了直观而又生动的参照。
古人记录风筝更多的是依靠文字。直到唐宋以后,能工巧匠和画家们以风筝为题材的作品才逐渐多起来了。像清代《白日飞升》一类的风筝带人上天图,在古代绘画作品里非常罕见。图中描述的是一个10岁的儿童不小心被风筝带到了空中,多亏被城门楼挂住,巡城兵丁出手救援才得以脱险。
今天某些风筝的负重尝试,也向人们展示了风筝的巨大力量。
2003年夏天,潍坊的风筝爱好者较为完整地进行了一次风筝负重表演。他们使用的龙风筝长70米、自身重量约5公斤。风筝将要负载的重物是一个“模特”和沙袋。
表演共分两步,人们首先把11公斤的“模特”拴在风筝的线绳上,看看能否把它带上天空。在负载了“模特”的基础上,增加一个34公斤的沙袋。终于,在风力3级半的情况下,这只70米长的龙风筝把45公斤重物平稳地携带了20多米高,持续时间大约有10分钟。这在某种意义上证明了那些风筝带人上天的古老记载是较为可信的。
风筝,这个人类缔造的空中精灵,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个有待破解的谜团。
参考资料: 起它地发引出来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0-07-25
展开全部
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2000余年。相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到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当今,我国放风筝活动,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