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 10
王义士者,失其名,泰州如皋县隶也。虽隶,能以气节自重,任侠好义。甲申国亡后,同邑布衣许元博德溥不肯剃(“剃”的异体字)发,刺臂誓死。有司以抗令弃之市,妻当徙。王适值解,高...
王义士者,失其名,泰州如皋县隶也。虽隶,能以气节自重,任侠好义。
甲申国亡后,同邑布衣许元博德溥不肯剃(“剃”的异体字)发,刺臂誓死。有司以抗令弃之市,妻当徙。王适值解,高德溥之义,欲脱其妻而无术,乃终夜欷歔不成寐。其妻怪之,问曰:“君何为彷徨如此耶?”王不答。妻又曰:“君何为彷徨如此耶?”曰:“非妇人所知也。”妻曰:“子毋以我妇人也而忽之,子弟语我,我能为子筹之。”王语之故。妻曰:“子高德溥义而欲脱其妻,此豪杰之举也,诚得一人代之可矣。”王曰:“然。顾安得其人哉?”妻曰:“吾当成子之义,愿代以行。”王曰:“然乎?戏耶?”妻曰:“诚然耳,何戏之有?”王乃伏地顿首谢。随以告德溥妻,使匿于母家。
I 而王夫妇即就道,每经郡县驿舍就验时,俨然官役解罪妇也。历数千里,抵徒所,风霜艰苦,甘之不厌。于是皋人感之,敛金赎归,夫妇终老于家焉。 展开
甲申国亡后,同邑布衣许元博德溥不肯剃(“剃”的异体字)发,刺臂誓死。有司以抗令弃之市,妻当徙。王适值解,高德溥之义,欲脱其妻而无术,乃终夜欷歔不成寐。其妻怪之,问曰:“君何为彷徨如此耶?”王不答。妻又曰:“君何为彷徨如此耶?”曰:“非妇人所知也。”妻曰:“子毋以我妇人也而忽之,子弟语我,我能为子筹之。”王语之故。妻曰:“子高德溥义而欲脱其妻,此豪杰之举也,诚得一人代之可矣。”王曰:“然。顾安得其人哉?”妻曰:“吾当成子之义,愿代以行。”王曰:“然乎?戏耶?”妻曰:“诚然耳,何戏之有?”王乃伏地顿首谢。随以告德溥妻,使匿于母家。
I 而王夫妇即就道,每经郡县驿舍就验时,俨然官役解罪妇也。历数千里,抵徒所,风霜艰苦,甘之不厌。于是皋人感之,敛金赎归,夫妇终老于家焉。 展开
展开全部
姓王的一位义士,他的名字已经流失(没有记载)了,是泰州如皋县(地名)的差役。虽然是差役,但自身注重气节,行侠仗义。
甲申年(古人用天干地支表示日期)国家被灭亡以后,同县的平民许德溥(字元博)不愿意剃去头发,刺破自己的手臂誓死明志。公府以抗拒法令的罪名将他杀头弃市,妻子要被流放。王义士正好赶上当值押解犯人,对许德溥的行为感到崇敬,打算放掉许德溥的妻子却没有办法,于是一整夜唉声叹气睡不着觉。他的妻子感到奇怪,就问他:“你问什么如此辗转反侧呢?”王义士不回答。妻子又说:“你为什么辗转反侧呢?”王义士说:“这不是妇道人家应该知道的。”妻子说:“你不要以为我是女人就轻视我,你告诉我,或许我能替你出主意。”王义士告诉了她事情缘故。妻子说:“你崇敬许德溥打算放掉他的妻子,这是豪杰之人的行为,能弄到一个人代替她就可以了。”王义士说:“对。但是到哪里找个人呢?”妻子说:“我应该成全你的义举,一议替她流放。”王义士说:“真的吗?还是玩笑话?”妻子说:“确实真的,哪有什么玩笑?”王义士于是跪在地上磕头感谢他的妻子。随后把计划告诉了许德溥的妻子,让他藏匿在娘家。
王义士夫妇于是就上路了,每当经过地方馆驿接受检验身份时,俨然就像官差押解罪犯。经过了好几千里,到达了流放目的地,虽然风霜雨雪非常艰苦,他们却很乐意不觉得难熬。于是如皋县的人都很感动,集资赎回了王义士的妻子,王义士夫妇都在家里去世。
甲申年(古人用天干地支表示日期)国家被灭亡以后,同县的平民许德溥(字元博)不愿意剃去头发,刺破自己的手臂誓死明志。公府以抗拒法令的罪名将他杀头弃市,妻子要被流放。王义士正好赶上当值押解犯人,对许德溥的行为感到崇敬,打算放掉许德溥的妻子却没有办法,于是一整夜唉声叹气睡不着觉。他的妻子感到奇怪,就问他:“你问什么如此辗转反侧呢?”王义士不回答。妻子又说:“你为什么辗转反侧呢?”王义士说:“这不是妇道人家应该知道的。”妻子说:“你不要以为我是女人就轻视我,你告诉我,或许我能替你出主意。”王义士告诉了她事情缘故。妻子说:“你崇敬许德溥打算放掉他的妻子,这是豪杰之人的行为,能弄到一个人代替她就可以了。”王义士说:“对。但是到哪里找个人呢?”妻子说:“我应该成全你的义举,一议替她流放。”王义士说:“真的吗?还是玩笑话?”妻子说:“确实真的,哪有什么玩笑?”王义士于是跪在地上磕头感谢他的妻子。随后把计划告诉了许德溥的妻子,让他藏匿在娘家。
王义士夫妇于是就上路了,每当经过地方馆驿接受检验身份时,俨然就像官差押解罪犯。经过了好几千里,到达了流放目的地,虽然风霜雨雪非常艰苦,他们却很乐意不觉得难熬。于是如皋县的人都很感动,集资赎回了王义士的妻子,王义士夫妇都在家里去世。
展开全部
【原文】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争功,未得行封。上居南宫,从复道上见诸将往往耦语,以问张良。良曰:”陛下与此属共取天下,今已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爱,所诛皆平生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为不足用遍封,而恐以过失及诛,故相聚谋反耳。”上曰:”为之奈何?”良曰:”取上素所不快,计群臣所共知最甚者一人,先封以示群臣。”三月,上置酒,封雍齿,因趣丞相急定功行封。罢酒,群臣皆喜,曰:”雍齿且侯,吾属亡患矣!”
【译文】高帝已经封赏了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一时决定不下来,便没能给予封赏,高帝在洛阳南宫,从天桥上望见将领们往往三人一群两人一伙地同坐在沙地中谈论着什么。高帝说:”这是在说些什么呀?”留侯张良道:”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图谋造反啊!”高帝说:”天下新近刚刚安定下来,为了什么缘故又要谋反呢?”留侯说:”陛下由平民百姓起家,依靠这班人夺取了天下。如今陛下做了天子,所封赏的都是像萧何、曹参这样的您自己亲近喜爱的老友,所诛杀的都是自己生平仇视怨恨的人。现在军吏们计算功劳,认为即使把天下的土地都划作封国也不够全部封赏的了,于是这帮人就害怕陛下对他们不能全部封赏,又恐怕因往常的过失而被猜疑以至于遭到诛杀,所以就相互聚集到一起图谋造反了。”高帝于是担忧地说:”这该怎么办呀?”留侯道:”皇上平素最憎恶、且群臣又都知道的人,是谁啊?”高帝说:”雍齿与我有旧怨,他曾经多次令我困窘羞辱。我想杀掉他,但由于他功劳很多,所以不忍心下手。”留侯说:”那么现在就赶快先封赏雍齿给群臣看,群臣看到雍齿受封,这样一来,群臣也就人人都对自己能受封赏坚信不疑了。”高帝这时便置备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并急速催促丞相、御史论定功劳进行封赏。群臣们赴宴之后,都很高兴,说:”雍齿尚且被封侯,我们这些人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望采纳噢
~
【译文】高帝已经封赏了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一时决定不下来,便没能给予封赏,高帝在洛阳南宫,从天桥上望见将领们往往三人一群两人一伙地同坐在沙地中谈论着什么。高帝说:”这是在说些什么呀?”留侯张良道:”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图谋造反啊!”高帝说:”天下新近刚刚安定下来,为了什么缘故又要谋反呢?”留侯说:”陛下由平民百姓起家,依靠这班人夺取了天下。如今陛下做了天子,所封赏的都是像萧何、曹参这样的您自己亲近喜爱的老友,所诛杀的都是自己生平仇视怨恨的人。现在军吏们计算功劳,认为即使把天下的土地都划作封国也不够全部封赏的了,于是这帮人就害怕陛下对他们不能全部封赏,又恐怕因往常的过失而被猜疑以至于遭到诛杀,所以就相互聚集到一起图谋造反了。”高帝于是担忧地说:”这该怎么办呀?”留侯道:”皇上平素最憎恶、且群臣又都知道的人,是谁啊?”高帝说:”雍齿与我有旧怨,他曾经多次令我困窘羞辱。我想杀掉他,但由于他功劳很多,所以不忍心下手。”留侯说:”那么现在就赶快先封赏雍齿给群臣看,群臣看到雍齿受封,这样一来,群臣也就人人都对自己能受封赏坚信不疑了。”高帝这时便置备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并急速催促丞相、御史论定功劳进行封赏。群臣们赴宴之后,都很高兴,说:”雍齿尚且被封侯,我们这些人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望采纳噢
~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注释】(1)牧:放牧牲畜。(2)窃:偷偷地,暗中。(3)辄:总是(常常)、就。(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5)曷:通“何”,为什么。(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7)执策:拿着书。(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赏析】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赏析】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读《汉书<朱建传>》,朱建的一生给我的印象是太悲惨了。一生几祸其身,最终死于非命。然而论其悲惨,并不在此。在封建社会里突遭横祸的事并不鲜见。享有安刘氏天下之功的周勃,也曾因汉文帝疑其谋反而下狱,何况他人呢?朱建的悲惨在于他“始名廉直,不终其节”,以自己不洁的行为,断送了半世英名。朱建的堕落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认真研究朱建堕落的原因,防止朱建悲剧在我们身上重演,对加强党员和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应该是很有益处的。
朱建是西汉高祖、文帝时人。黥布做淮南王时,他出任淮南相。汉高祖十一年,黥布欲谋反,找朱建商量有关问题。面对如此大逆不道的行径,面对曾夜坑秦降卒二十万,杀人不眨眼的黥布。不同流合污,就有被杀的危险。何去何从,生命攸关。然而这时的朱建却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不畏权贵,不惧淫威,置生命于不顾,不但不为黥布出谋划策,而且竭力谏止。黥布失败被诛后,汉高祖刘邦有感于朱建的高风亮节,赐其为平原君,并将其全家接到长安居住。朱建遂以“行不苟合,义不取容”的美名享誉朝野。
在以后的宦海生涯中,朱建表现的十分不俗。不媚权贵,不枉公理,不谋私利。世人无不称其“刻廉刚直”。其母去世时,他因家贫而无力为母亲发丧。一个封建官吏,在官场中如果稍徇私情,家境也不会如此贫寒。由此可见,朱建做官是多么的清正廉洁。不仅如此,他对行为不端的人还十分鄙视,从不与他们交往。辟阳侯审食其无德无才,靠献媚邀宠和扶持吕氏势力得幸于吕后。对这位权重势大的人物,很多人巴结犹恐不及,岂敢得罪。朱建非但不主动交结,当审食其屈尊欲与其交往时,朱建避而不见。耻于与审食其及吕氏集团人物为伍。这时的朱建,品德是多何等高尚、做人是何等正直、行事是何等廉洁。他确实没有辜负“行不苟合,义不取容”的美名。
如果朱建能把“行不苟合,义不取容”奉行终身,他不难成为一代廉臣。然而他做不到。他到底没能过得去金钱与人情合筑的关口。他败下了阵,而且败得很惨。
朱建的母亲死后,审食其赍百金为其母送葬。贫困的朱建再也经不起金钱的引诱了。他不再鄙视审食其的行为,不再以为审食其品行不端。他太需要金钱和朋友了。他放弃了多年奉行的“行不苟合,义不取容”的行为准则,改变了不与品行不端的人为伍的立场,接受了审食其的重礼,同吕氏集团站到了一起,心甘情愿地为他们奔波,为他们卖命。审食其因罪下狱,从汉惠帝到诸臣皆欲诛之。朱建却以威胁和利诱的方式,逼迫汉惠帝的幸臣为审食其说情,开脱罪责。吕氏集团覆灭后,朱建又为审食其出谋划策,使之得以苟延残喘。汉文帝时,淮南厉王诛杀审食其。汉文帝听说审食其的许多计谋出自朱建,便欲逮捕朱建问罪,朱建深知罪孽深重而自杀。
从清廉到贪婪,从反对黥布谋反到参与吕氏集团谋反,从不与恶人党同到与其狼狈为奸,朱建的变化太大了,也太突然了,简直让人难以理解。然而当我们听完朱建的好友陆贾的一席话后,就不会茫然了。
朱建的母亲去世时,陆贾对审食其说:“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葬,则彼为君死矣。”
原来,朱建的半世英名并不是靠自己的高尚品德、坚定立场建立的,而是其母严格管教的结果。朱建的母亲大概是一位很不简单的老太太。她不仅对儿子管教甚严,使其不敢越雷池半步,而且深明大义,明辨是非。然而可悲的是,朱建的“行不苟合,义不取容”不过是其母亲的思想与品格在他身上的被动表现而已。朱建并没有把其母的思想与品格根植在心中,变成自己的思想与品格。其母严管甚于严教,规范了朱建的行为却规范不了朱建的心灵。正因为如此,朱建享誉于其母生前,堕落于其母身后,是他人生的必然结局。失去了母亲的管教,又没能在头脑中树立起正确的,并且是属于自己的思想观念,这大概就是朱建堕落的原因吧。一个人在工作中有了一些成绩,在事业上有了一定的建树,或者是当了官、出了名,并不能完全说明这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就没有问题了。一个人在某种监督之下,会做一些好事,一些有益的事。要一辈子做有益的事,不做有害的事,没有正确的属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高尚的情操是不行的,这就是朱建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严格的监督使人不敢越雷池半步,高尚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思想意识,使人不愿越雷池半步,这应该是我们从朱建的悲剧中得到的一点启发吧。
朱建是西汉高祖、文帝时人。黥布做淮南王时,他出任淮南相。汉高祖十一年,黥布欲谋反,找朱建商量有关问题。面对如此大逆不道的行径,面对曾夜坑秦降卒二十万,杀人不眨眼的黥布。不同流合污,就有被杀的危险。何去何从,生命攸关。然而这时的朱建却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不畏权贵,不惧淫威,置生命于不顾,不但不为黥布出谋划策,而且竭力谏止。黥布失败被诛后,汉高祖刘邦有感于朱建的高风亮节,赐其为平原君,并将其全家接到长安居住。朱建遂以“行不苟合,义不取容”的美名享誉朝野。
在以后的宦海生涯中,朱建表现的十分不俗。不媚权贵,不枉公理,不谋私利。世人无不称其“刻廉刚直”。其母去世时,他因家贫而无力为母亲发丧。一个封建官吏,在官场中如果稍徇私情,家境也不会如此贫寒。由此可见,朱建做官是多么的清正廉洁。不仅如此,他对行为不端的人还十分鄙视,从不与他们交往。辟阳侯审食其无德无才,靠献媚邀宠和扶持吕氏势力得幸于吕后。对这位权重势大的人物,很多人巴结犹恐不及,岂敢得罪。朱建非但不主动交结,当审食其屈尊欲与其交往时,朱建避而不见。耻于与审食其及吕氏集团人物为伍。这时的朱建,品德是多何等高尚、做人是何等正直、行事是何等廉洁。他确实没有辜负“行不苟合,义不取容”的美名。
如果朱建能把“行不苟合,义不取容”奉行终身,他不难成为一代廉臣。然而他做不到。他到底没能过得去金钱与人情合筑的关口。他败下了阵,而且败得很惨。
朱建的母亲死后,审食其赍百金为其母送葬。贫困的朱建再也经不起金钱的引诱了。他不再鄙视审食其的行为,不再以为审食其品行不端。他太需要金钱和朋友了。他放弃了多年奉行的“行不苟合,义不取容”的行为准则,改变了不与品行不端的人为伍的立场,接受了审食其的重礼,同吕氏集团站到了一起,心甘情愿地为他们奔波,为他们卖命。审食其因罪下狱,从汉惠帝到诸臣皆欲诛之。朱建却以威胁和利诱的方式,逼迫汉惠帝的幸臣为审食其说情,开脱罪责。吕氏集团覆灭后,朱建又为审食其出谋划策,使之得以苟延残喘。汉文帝时,淮南厉王诛杀审食其。汉文帝听说审食其的许多计谋出自朱建,便欲逮捕朱建问罪,朱建深知罪孽深重而自杀。
从清廉到贪婪,从反对黥布谋反到参与吕氏集团谋反,从不与恶人党同到与其狼狈为奸,朱建的变化太大了,也太突然了,简直让人难以理解。然而当我们听完朱建的好友陆贾的一席话后,就不会茫然了。
朱建的母亲去世时,陆贾对审食其说:“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葬,则彼为君死矣。”
原来,朱建的半世英名并不是靠自己的高尚品德、坚定立场建立的,而是其母严格管教的结果。朱建的母亲大概是一位很不简单的老太太。她不仅对儿子管教甚严,使其不敢越雷池半步,而且深明大义,明辨是非。然而可悲的是,朱建的“行不苟合,义不取容”不过是其母亲的思想与品格在他身上的被动表现而已。朱建并没有把其母的思想与品格根植在心中,变成自己的思想与品格。其母严管甚于严教,规范了朱建的行为却规范不了朱建的心灵。正因为如此,朱建享誉于其母生前,堕落于其母身后,是他人生的必然结局。失去了母亲的管教,又没能在头脑中树立起正确的,并且是属于自己的思想观念,这大概就是朱建堕落的原因吧。一个人在工作中有了一些成绩,在事业上有了一定的建树,或者是当了官、出了名,并不能完全说明这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就没有问题了。一个人在某种监督之下,会做一些好事,一些有益的事。要一辈子做有益的事,不做有害的事,没有正确的属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高尚的情操是不行的,这就是朱建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严格的监督使人不敢越雷池半步,高尚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思想意识,使人不愿越雷池半步,这应该是我们从朱建的悲剧中得到的一点启发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太傅陈蕃和太后的父亲窦武大将军一起同心同德,尽心尽力地广纳天下的
名人
贤士来一起参与治理国家的事情,普天下的人们没有不伸长了颈子渴望着太平盛世出现的。但是皇帝的奶妈
赵夫人
,每天都和太后
在一起
,中常侍曹节和王甫这些人和她交结往来,在太后面前极尽谄媚取宠之事。太后信任他们,几次发出
诏书
命令,给
这些人
封官
加爵
,甚至惠及这些人的手下,这些人非常贪婪暴虐。陈蕃早就对这种现象担忧了,希望能清除掉这些宦官。恰好窦武大将军也有这个意思。陈蕃自己觉得这样既顺从了人们的想法又对太后有利,一定能得到支持取得成功,于是就先给太后和皇上上了一道奏折说:我听说一个人说话没有原则行为又不端正的话,就是欺骗上天而且背负了人民。但是把这些事情说出来,又会引来做坏事的人怒眼相看,马上就会惹来祸端。我衡量了一下这两个结果,宁可自己惹祸上身也不敢欺骗上天。现在京城里有些人和事很猖狂,连路人也看不过去,都说是侯览、曹节、公乘昕、王甫、郑飒
等人
和赵夫人这些女官一起把天下搞乱了,依附顺从他们的人就能升官发财,顶撞得罪他们的人就会被中伤谪贬。如今朝廷里的官员们像是
河中
漂浮的木耳一样,不知该
怎么办才好
,老是担心自己的官位和性命会受到损害。陛下以前刚刚掌权的时候,
顺应天意
民心行使权力诛杀了一批奸臣贪官,苏康、
管霸
等人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那时候
,天地清明,不但活着的人高兴,连死人都会觉得开心,没想到才几个月就又纵容他们身边的人?那些大奸大恶的事,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现在不赶紧遏制的话,一定会出现变故祸乱,会有倾覆国家社稷的危险,这种灾祸难以估量。希望陛下能把我的这奏折宣告给身边的官员,并且让所有的作奸犯科的官员们都害怕它。
太后不肯接收这份奏折,朝廷里的官员们听说后,没有不震惊惧怕的。
名人
贤士来一起参与治理国家的事情,普天下的人们没有不伸长了颈子渴望着太平盛世出现的。但是皇帝的奶妈
赵夫人
,每天都和太后
在一起
,中常侍曹节和王甫这些人和她交结往来,在太后面前极尽谄媚取宠之事。太后信任他们,几次发出
诏书
命令,给
这些人
封官
加爵
,甚至惠及这些人的手下,这些人非常贪婪暴虐。陈蕃早就对这种现象担忧了,希望能清除掉这些宦官。恰好窦武大将军也有这个意思。陈蕃自己觉得这样既顺从了人们的想法又对太后有利,一定能得到支持取得成功,于是就先给太后和皇上上了一道奏折说:我听说一个人说话没有原则行为又不端正的话,就是欺骗上天而且背负了人民。但是把这些事情说出来,又会引来做坏事的人怒眼相看,马上就会惹来祸端。我衡量了一下这两个结果,宁可自己惹祸上身也不敢欺骗上天。现在京城里有些人和事很猖狂,连路人也看不过去,都说是侯览、曹节、公乘昕、王甫、郑飒
等人
和赵夫人这些女官一起把天下搞乱了,依附顺从他们的人就能升官发财,顶撞得罪他们的人就会被中伤谪贬。如今朝廷里的官员们像是
河中
漂浮的木耳一样,不知该
怎么办才好
,老是担心自己的官位和性命会受到损害。陛下以前刚刚掌权的时候,
顺应天意
民心行使权力诛杀了一批奸臣贪官,苏康、
管霸
等人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那时候
,天地清明,不但活着的人高兴,连死人都会觉得开心,没想到才几个月就又纵容他们身边的人?那些大奸大恶的事,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现在不赶紧遏制的话,一定会出现变故祸乱,会有倾覆国家社稷的危险,这种灾祸难以估量。希望陛下能把我的这奏折宣告给身边的官员,并且让所有的作奸犯科的官员们都害怕它。
太后不肯接收这份奏折,朝廷里的官员们听说后,没有不震惊惧怕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