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凡事都是明白在心理就行,可是我做不到,非要说出来,大家帮帮我 啊!
在当今这种社会里,人际关系是最不好弄的了.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啊,怎样才能使自己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呢!请大家帮帮我.无论是什么答案,我都提前的谢谢大家了,怎样有...
在当今这种社会里,人际关系是最不好弄的了.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啊 ,怎样才能使自己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呢!请大家帮帮我.无论是什么答案,我都提前的谢谢大家了,怎样有一个好的状态全心的去投入到工作中去.
怎么样才能让内心健康的发展. 展开
怎么样才能让内心健康的发展. 展开
展开全部
您的说法很对,在当今社会里,人际交往是非常重要的,对您来说,克制自己不要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只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方面,人际交往有一些原则和技巧,我在这里谈一谈,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1) 平等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人际交往,首先要坚持平等的原则,无论是公务还是私交,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往,才能深交。切忌因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经济条件差而自卑,也不要因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年轻、美貌而趾高气扬。这些心态都影响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
(2) 相容的原则:主要是心理相容、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含、以及宽容、忍让。主动与人交往,广交朋友,交好朋友,不但交与自己相似的人、还要交与自己性格相反的人,求同存异、互学互补、处理好竞争与相容的关系,更好的完善自己。
(3) 互利的原则:指交往双方的互惠互利。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故有"来而不往、非理也"之说,只有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要双方都受益,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所以交往双方都要讲付出和奉献。
(4) 信用的原则:交往离不开信用。信用指一个人诚实、不欺、信守诺言。古人"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格言。现在有以诚实为本的原则,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要设法实现,以免失信于人。朋友之间,言必信、行必果、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虚而不矫饰诈伪,不俯仰讨好位尊者,不藐视位卑者显示自己的自信心,取得别人的信赖。
(5) 宽容的原则:表现在对非原则性问题不斤斤计较,能够以德报怨,宽容大度。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大学生个性较强,接触又密切,不可必免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他吵,你不吵;他凶,你不凶;他骂,你不骂。只要我们胸怀宽广,容纳他人,发火的一方也会自觉无趣。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2.人际交往技巧:
(1 )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 待、倍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
(2)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
(3)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
(4)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事与愿违。
(5)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别人也会心情愉悦。
(6)要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恭维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
(7)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认,产生使人乐意交往的魅力。
(1) 平等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人际交往,首先要坚持平等的原则,无论是公务还是私交,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往,才能深交。切忌因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经济条件差而自卑,也不要因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年轻、美貌而趾高气扬。这些心态都影响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
(2) 相容的原则:主要是心理相容、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含、以及宽容、忍让。主动与人交往,广交朋友,交好朋友,不但交与自己相似的人、还要交与自己性格相反的人,求同存异、互学互补、处理好竞争与相容的关系,更好的完善自己。
(3) 互利的原则:指交往双方的互惠互利。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故有"来而不往、非理也"之说,只有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要双方都受益,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所以交往双方都要讲付出和奉献。
(4) 信用的原则:交往离不开信用。信用指一个人诚实、不欺、信守诺言。古人"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格言。现在有以诚实为本的原则,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要设法实现,以免失信于人。朋友之间,言必信、行必果、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虚而不矫饰诈伪,不俯仰讨好位尊者,不藐视位卑者显示自己的自信心,取得别人的信赖。
(5) 宽容的原则:表现在对非原则性问题不斤斤计较,能够以德报怨,宽容大度。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大学生个性较强,接触又密切,不可必免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他吵,你不吵;他凶,你不凶;他骂,你不骂。只要我们胸怀宽广,容纳他人,发火的一方也会自觉无趣。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2.人际交往技巧:
(1 )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 待、倍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
(2)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
(3)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
(4)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事与愿违。
(5)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别人也会心情愉悦。
(6)要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恭维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
(7)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认,产生使人乐意交往的魅力。
展开全部
你不必委屈自己去迎合他人,保持自我,不要妄想让所有的人都满意,那是不可能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喜欢你的人自然会和你保持较近的距离,如果你妄图改变自己来迎合他人,结果只能是失去自我,失去更多的喜欢你的人的信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你一定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吧,平时比较高调。做人其实低调些是好些,也比较有魅力。只要你平时在想说话之前,想一想这句话该不该说,会不会有不好的影响。其实只要有了这多余的一个环节,会减少你说话的次数,等于就是经过一遍过滤,然后以后你每说一句话,都是应该有内涵的,而不是别人看来的废话。所以记住,言多必失。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06-12-17
展开全部
只要心里想着别人,处处为别人着想就会搞人际关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现代社会有许多人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于不明白心理的规律。
河北衡水市心理咨询中心的一修老师,以前患过10来年的心理障碍。后来在试用各种方法,阅读各种资料后,自已领悟到了心理的规律。也帮助了很多的人走出了心理的误区。这些心理规律即使对正常的人的心理也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心理也被作为一种事物来研究。但心理不同于一般的物理现象。所以好多人对于心理问题走进了误区,机械地看心理问题,现实中的物质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很明确,很机械,但心理就不一样,它变化多端。所以如果医院用药物治疗心理障碍作为主要手段,就是错误的。心理的问题主要就是心理的原因,只要思想变好了,问题就解决了,跟体质没多大关系,除非是心理影响伤害到了身体,需要对身体治疗。
弗洛伊徳的潜意识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虽然在科学上有重要意义,但还是很不完善的。而且在我们心理的实际应用上没多大作用,比如你如果对汽车的各部分都相当了解,但是你驾车技术不好的话,你车也是开不到好的,而如有一人对汽车各部分都不了解,但他驾车技术好,他就可以把车开的更好。心理也是一样,我们的心理驾驶技术决定了我们的心理运行的好不好。弗洛伊德晚年的研究使他自己陷入了完全的悲观,不但对心理治疗感到完全的悲观,甚至对整个人类也感到了完全的悲观。弗洛伊德本人并没有实际治愈过一例典型的心理障碍患者,而且弗洛伊德本人也承认这一点。
怎样让我们的心理变的更好呢?从古到今,有着对此各种各样的讨论。其实我们可以从古代的老子,庄子,佛教的禅宗中得到很多有有益的启示。但是一提到宗教,很多人可能就想到那些迷信的东西,当然,想通过神,鬼 等使心理变好,那是肯定错误的。但是这些古人的思想中确有一些真正的可取之处。那就是关于心理方面的一些知识方法,也可以说是技巧。
比如佛教的禅宗,提倡顿悟。其实这个开悟就是对心理规律的技巧方法的掌握,但它不当当是个知识,它是一种体验,它要你自已去真实感受它,要实际运用它,觉得好了,你就会知道了。就比如你没吃过一样东西,不管别人怎么说它的味道,你还是不会知道它真正的味道,只有你亲自吃了后,你就立刻知道。当然,我们也不要把悟当成是什么成佛成仙的事,没有那么神的。我们只把它当成是对自已心理的一种领悟。
这是个什么方法呢?其实它是太简单,简单到你可能不会认为它是个好方法,它才会从我们眼前溜走。我们喜欢把问题复杂化,我们的本能使我们认为简单的东西更不正确。所以才有禅宗里的棒喝,就是师父拿着根木棒要逼徒弟领悟,就是说这么简单的东西你还不知道。
这个方法就是“接纳”。就是诚心接纳你所有的感觉,感受,想法,行为,痛苦,害怕,高兴等等一切。就这么简单。要注意是一切,不管再怎么痛苦,再怎么难受,再怎么不合理,都接受它,接纳了,你就会好。在接纳的同时,你也可以观察自已的心理到底在想什么,去感觉自已的感受,就好象看另外一个人一样。这就好象佛教里的俗语,“观照”和“觉知”。当然,你没去想怎样接纳,你也可以是在接纳。
这个方法对于正常人,对于有心理障碍的人都是一样有用的。其实所谓正常人和不正常人的区分界限是不大的,甚至就在一念之间。
我们可以用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做为例子,这样更容易理解。比如,有个有心理障碍的人,他每天总在睡前要看一下门关了没有,即使他已经知道门关好了,他还是要去重关一下,如不去,他就不舒服,而且几乎每次门都是已经关好的。他意识到这是个病,为此很烦。如果运用接纳的方法就是,你就接纳有这种想法,有这种行为,接纳自已为此而产生的烦恼。那你就会变好。其实我们有古怪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有这种想法呢,为什么不那样想就是正常的,我们如果把有那种想法和没那种想法都看着是正常的,那我们胸怀就更宽广。就比如庄子的家人死了,他一点都不伤心,反而敲乐器,别人觉得不正常 ,就问他为什么不难过,他说,人死了就是难过的事吗,人死了,与天地同眠,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
那个总关门的人,就是为有这样的想法而烦,所以他就努力压制这样的想法,但是心理就是这样,你越压制,他越对抗。这样相互对抗,冲突就会越来越大。这是愚蠢的做法。如果他去接纳这种想法,接纳这种行为,那么渐渐的反而就会变好。当然,这是个渐变的过程,这点很重要,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蜕变,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会变好。就象我们在睡觉时,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睡着的,你从不会知道是哪一刻睡着的。当然这个蜕变的时长因人而异,有些人很快,只需一会儿,有些人则要几天或者几十天。
当接纳时,我们的心理反而慢慢不再对抗了,这时我和我们的心理成为一体了,就象“无我”那样。有一个典故,有人问佛,我为什么烦恼呢,佛跟他解释后,他立即顿悟了,佛大概的意思就说,是你自已在烦,是你自已一直在纠缠你的心,本来你是不烦的,你为什么要去纠缠它呢,也就是说你接纳你的烦恼,你就不会烦了。所以也有个典故,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就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惠能得到了师父的衣钵。勤拂拭正是自已没有必要的纠缠。所以佛教常常以小故事来启发人们。
那个关门的人其实更多的是为有那种想法而烦,当他接纳后,他可以常去关门,甚至还可以喜欢上关门,但他也可以不去关门,如果不关门有不舒服就接受不舒服。这样渐渐地,关不关门对他就无所谓了。心理也没什么障碍不障碍了。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我们话语有时难以表达清楚,但只要去体验就容易明白的,而且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实际体验。
另外我们也要相信接纳就会好,信则有,不信则无,这虽然很主观,但心理就是这样的,你不信的话,你连体验它正不正确的机会都没有了。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客观的心理科学。禅宗的悟也是客观的心理科学。
再比如有些人会失眠。对于失眠,药物治疗是没什么用的。完全是心理原因。当失眠时,你就这样想,我就让它失眠,一直醒着到天亮我也真的接受,有烦恼有担心我也接受,当然你闭上眼睛,摆好了睡觉的姿势。你要相信接纳就会好的。而的确实际上就是会好的,慢慢地,不知不觉你肯定会进入梦中。这个过程也是很微妙的。
总之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都大同小异。解决的方法也差不多。有心理障碍也不一定是坏事,正所谓没有迷哪来的悟,没有悟也就没有迷。
其实我们还可以由这种体验领悟到很多道理。还有象老庄的“无为而无不为”,我们的工作是工作,如果我们不工作时,就是在玩吗?不工作时,我们的身体在运行,嘴巴在呼吸,在一定意义上不可以说是工作吗。所以你即使一事无成,和做成大事,在一定意义上是一样的,这就是你的思想要有包容性。有时候世俗的思想是片面的。还有老庄思想的柔弱能胜强硬等等,都是很有道理的。
当我们接纳了自已时,我们还可以体验到更多的感受,有时候即使你一个人静坐时也能感受到无比的愉悦,你也会知道快乐和痛苦是相对的,一波又一波,而且不受我们想法控制。很多时侯你的思考变的根本不重要了,你只需去体验,你没去想接纳,但你是在接纳,而且接纳的更好。我们的思考有时反而束缚了我们,丢开了可笑的思想,我们会变的更自由,更精彩。我们的心是很大的,我们体验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
我们的世界是复杂的。有太多的问题我们不明白。好多人喜欢问为什么,有时对于一些问题,你不要去想为什么,不要去钻牛角尖,你想也想不明白,一句话,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的脑子的思考力实在是很渺小。我们的世界也是很矛盾的,真理和错误都是相对的,真理在一定意义下是错的,错误在某种意义下又可能是对的。有时我们的言语很难表达出好多事情,言语表达也有许多不完整性,所以争辩也是没有多少意义,你争赢了也不一定是对的,争输了也不一定是错的。只要我们体会到其中的真正的意思也就足了。
如果你觉得好,则多帮别人回答这类问题。
河北衡水市心理咨询中心的一修老师,以前患过10来年的心理障碍。后来在试用各种方法,阅读各种资料后,自已领悟到了心理的规律。也帮助了很多的人走出了心理的误区。这些心理规律即使对正常的人的心理也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心理也被作为一种事物来研究。但心理不同于一般的物理现象。所以好多人对于心理问题走进了误区,机械地看心理问题,现实中的物质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很明确,很机械,但心理就不一样,它变化多端。所以如果医院用药物治疗心理障碍作为主要手段,就是错误的。心理的问题主要就是心理的原因,只要思想变好了,问题就解决了,跟体质没多大关系,除非是心理影响伤害到了身体,需要对身体治疗。
弗洛伊徳的潜意识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虽然在科学上有重要意义,但还是很不完善的。而且在我们心理的实际应用上没多大作用,比如你如果对汽车的各部分都相当了解,但是你驾车技术不好的话,你车也是开不到好的,而如有一人对汽车各部分都不了解,但他驾车技术好,他就可以把车开的更好。心理也是一样,我们的心理驾驶技术决定了我们的心理运行的好不好。弗洛伊德晚年的研究使他自己陷入了完全的悲观,不但对心理治疗感到完全的悲观,甚至对整个人类也感到了完全的悲观。弗洛伊德本人并没有实际治愈过一例典型的心理障碍患者,而且弗洛伊德本人也承认这一点。
怎样让我们的心理变的更好呢?从古到今,有着对此各种各样的讨论。其实我们可以从古代的老子,庄子,佛教的禅宗中得到很多有有益的启示。但是一提到宗教,很多人可能就想到那些迷信的东西,当然,想通过神,鬼 等使心理变好,那是肯定错误的。但是这些古人的思想中确有一些真正的可取之处。那就是关于心理方面的一些知识方法,也可以说是技巧。
比如佛教的禅宗,提倡顿悟。其实这个开悟就是对心理规律的技巧方法的掌握,但它不当当是个知识,它是一种体验,它要你自已去真实感受它,要实际运用它,觉得好了,你就会知道了。就比如你没吃过一样东西,不管别人怎么说它的味道,你还是不会知道它真正的味道,只有你亲自吃了后,你就立刻知道。当然,我们也不要把悟当成是什么成佛成仙的事,没有那么神的。我们只把它当成是对自已心理的一种领悟。
这是个什么方法呢?其实它是太简单,简单到你可能不会认为它是个好方法,它才会从我们眼前溜走。我们喜欢把问题复杂化,我们的本能使我们认为简单的东西更不正确。所以才有禅宗里的棒喝,就是师父拿着根木棒要逼徒弟领悟,就是说这么简单的东西你还不知道。
这个方法就是“接纳”。就是诚心接纳你所有的感觉,感受,想法,行为,痛苦,害怕,高兴等等一切。就这么简单。要注意是一切,不管再怎么痛苦,再怎么难受,再怎么不合理,都接受它,接纳了,你就会好。在接纳的同时,你也可以观察自已的心理到底在想什么,去感觉自已的感受,就好象看另外一个人一样。这就好象佛教里的俗语,“观照”和“觉知”。当然,你没去想怎样接纳,你也可以是在接纳。
这个方法对于正常人,对于有心理障碍的人都是一样有用的。其实所谓正常人和不正常人的区分界限是不大的,甚至就在一念之间。
我们可以用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做为例子,这样更容易理解。比如,有个有心理障碍的人,他每天总在睡前要看一下门关了没有,即使他已经知道门关好了,他还是要去重关一下,如不去,他就不舒服,而且几乎每次门都是已经关好的。他意识到这是个病,为此很烦。如果运用接纳的方法就是,你就接纳有这种想法,有这种行为,接纳自已为此而产生的烦恼。那你就会变好。其实我们有古怪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有这种想法呢,为什么不那样想就是正常的,我们如果把有那种想法和没那种想法都看着是正常的,那我们胸怀就更宽广。就比如庄子的家人死了,他一点都不伤心,反而敲乐器,别人觉得不正常 ,就问他为什么不难过,他说,人死了就是难过的事吗,人死了,与天地同眠,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
那个总关门的人,就是为有这样的想法而烦,所以他就努力压制这样的想法,但是心理就是这样,你越压制,他越对抗。这样相互对抗,冲突就会越来越大。这是愚蠢的做法。如果他去接纳这种想法,接纳这种行为,那么渐渐的反而就会变好。当然,这是个渐变的过程,这点很重要,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蜕变,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会变好。就象我们在睡觉时,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睡着的,你从不会知道是哪一刻睡着的。当然这个蜕变的时长因人而异,有些人很快,只需一会儿,有些人则要几天或者几十天。
当接纳时,我们的心理反而慢慢不再对抗了,这时我和我们的心理成为一体了,就象“无我”那样。有一个典故,有人问佛,我为什么烦恼呢,佛跟他解释后,他立即顿悟了,佛大概的意思就说,是你自已在烦,是你自已一直在纠缠你的心,本来你是不烦的,你为什么要去纠缠它呢,也就是说你接纳你的烦恼,你就不会烦了。所以也有个典故,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就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惠能得到了师父的衣钵。勤拂拭正是自已没有必要的纠缠。所以佛教常常以小故事来启发人们。
那个关门的人其实更多的是为有那种想法而烦,当他接纳后,他可以常去关门,甚至还可以喜欢上关门,但他也可以不去关门,如果不关门有不舒服就接受不舒服。这样渐渐地,关不关门对他就无所谓了。心理也没什么障碍不障碍了。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我们话语有时难以表达清楚,但只要去体验就容易明白的,而且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实际体验。
另外我们也要相信接纳就会好,信则有,不信则无,这虽然很主观,但心理就是这样的,你不信的话,你连体验它正不正确的机会都没有了。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客观的心理科学。禅宗的悟也是客观的心理科学。
再比如有些人会失眠。对于失眠,药物治疗是没什么用的。完全是心理原因。当失眠时,你就这样想,我就让它失眠,一直醒着到天亮我也真的接受,有烦恼有担心我也接受,当然你闭上眼睛,摆好了睡觉的姿势。你要相信接纳就会好的。而的确实际上就是会好的,慢慢地,不知不觉你肯定会进入梦中。这个过程也是很微妙的。
总之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都大同小异。解决的方法也差不多。有心理障碍也不一定是坏事,正所谓没有迷哪来的悟,没有悟也就没有迷。
其实我们还可以由这种体验领悟到很多道理。还有象老庄的“无为而无不为”,我们的工作是工作,如果我们不工作时,就是在玩吗?不工作时,我们的身体在运行,嘴巴在呼吸,在一定意义上不可以说是工作吗。所以你即使一事无成,和做成大事,在一定意义上是一样的,这就是你的思想要有包容性。有时候世俗的思想是片面的。还有老庄思想的柔弱能胜强硬等等,都是很有道理的。
当我们接纳了自已时,我们还可以体验到更多的感受,有时候即使你一个人静坐时也能感受到无比的愉悦,你也会知道快乐和痛苦是相对的,一波又一波,而且不受我们想法控制。很多时侯你的思考变的根本不重要了,你只需去体验,你没去想接纳,但你是在接纳,而且接纳的更好。我们的思考有时反而束缚了我们,丢开了可笑的思想,我们会变的更自由,更精彩。我们的心是很大的,我们体验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
我们的世界是复杂的。有太多的问题我们不明白。好多人喜欢问为什么,有时对于一些问题,你不要去想为什么,不要去钻牛角尖,你想也想不明白,一句话,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的脑子的思考力实在是很渺小。我们的世界也是很矛盾的,真理和错误都是相对的,真理在一定意义下是错的,错误在某种意义下又可能是对的。有时我们的言语很难表达出好多事情,言语表达也有许多不完整性,所以争辩也是没有多少意义,你争赢了也不一定是对的,争输了也不一定是错的。只要我们体会到其中的真正的意思也就足了。
如果你觉得好,则多帮别人回答这类问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