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莲之间有什么关系
3个回答
2013-12-04
展开全部
佛教与莲花
一、佛教崇拜莲花之由来
当人们走进寺庙,抬头看见佛祖释迦牟尼的坐像,身穿通肩大衣,手作说法印,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佛经说,这是释迦佛祖修道成佛后向信徒们讲经说佛的姿态。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也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双手仰掌足上,掌中托着一个莲台,似乎在指引众生往通西方佛国净土;以大慈大悲闻名的观音,更是身穿白衣,坐在白莲花上,一手持着一只净瓶,一手执着一朵白莲,仿佛在表露观音怀着的一颗纯洁的菩萨心,全力导引信徒脱离尘世,到达荷花盛开的佛国净土。
在翻读佛经书籍时,人们又常常会见到佛经把佛国称为“莲界”,把寺庙称为“莲舍”,把和尚的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华合掌”,至于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也是用莲子串成。佛经说,用莲子作念珠比用槐木珠要好,同样掐念一遍,所得之福,可多“千倍。
综上所述,莲华已与佛教结下了亲密的因缘,成了佛国的象征与圣花。
佛教为什么如此崇拜荷花?简要地说有两方面原由:
第一,与荷花特性相关。
荷花,是一种多年生的水生植物花卉,她虽不像牡丹那样雍容华贵,也没有菊花那样的孤傲清高,但她那“出污泥而不染”与迎着酷夏骄阳而盛开的特性赢得了佛教至高无上的崇拜。
佛教认为“六尘”,因世间充满“六尘”,故把人世间称为“六尘”。由于“六尘”的污染与干拢,人世间又充满着欲望与竞争,使人们难以班门平静,难得洁净。这种情况与“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的佛国净土是格格不入的,要想进入佛国,必须远离尘世,遁入清净的空门,专心修佛,消除污染与干拢。“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别属性与人世间的佛教信徒希望自已不受尘世的污染的愿望相一致,保持洁净,以便顺利进入净土佛国。
第二,受到古印度崇拜荷花习俗的影响。
早在佛教诞生以前的印度,每当夏天,烈日炎炎似火烧,在这酷暑的日子里,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夏夜,或清晨,在盛开荷花的池塘、湖畔散步赏荷,绿水荫秀,粉红淡紫相间,芬芳四溢,使人赏心悦目,清风徐来,荷香随风从万绿丛中散发出来,令人的心肺像洗涤过似地顿觉凉爽。荷花池塘便成了避暑的胜地。
在古印度的十典文学中,常常以莲花比喻美丽的姑娘,如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说:“悉多有位女朗长得仪容秀美,浑身却像涂上污泥的莲藕,闪光的美容从不显露。”另外,在古典文学中形容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的大眼睛。
在印度佛经中,还将释迦牟尼的诞生与荷花联系起来。佛经中说:释迦降生之前,皇宫御苑中曾出现了八种瑞相,百鸟群集,鸣声相和悦耳,四季花卉一同盛开,尤为奇异的是,在宫内的大池塘中突然长出一朵大如车轮的白莲花,白莲长出之时恰是释迦降生人间,释迦牟尼降生之初,在舌根中又闪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又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还坐着一位盘脚交*,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佛经《百缘经》说释迦牟尼就是莲花王子,还流传着一则动人的故事:
从前,在恒河上游有个国家,国王名叫波罗奈,又称莲王,治国有方,人民安居乐业。有一年病疫流行,求医药者甚众,国王见状大发慈悲,集中宫廷御医四处奔走,为百姓治病。御医们说,要治愈这种流行病,只有京城东北河中赤鱼的血肉,食之能愈,而目前河中无此鱼。王子听后,便投入河中化为赤鱼,献身为百姓治病。百姓纷纷前来割切赤鱼的血肉治病。奇怪的是赤鱼“割处随而复生”,赤鱼是割不尽的,如是持续了十二年之久,直到国内的百姓全部治愈。佛经说,这位莲花王子就是后来的佛祖释迦牟尼。
在《杂宝藏经》中还载有莲花夫人的故事:早在列量世之时,雪山之麓住着一位修行的仙人名叫提婆延。他经常小便在岩石之上。有一天,一只雌鹿来此石岩上舐了几下,不久便怀孕生下一女,端正殊妙,人称鹿女。后来提婆延得知鹿女是自己之后,便取来抚养。鹿女长大后,所经的路上,均出现了莲花,故又称莲花女。一次国王乌提延打猎路过看见地上有莲花七重,便四处打听鹿女,将她领回宫中,纳为王妃。到王宫不久便怀孕 ,一胎生了五百儿子。个个面目端正清秀,长大之后又成了五百大力士,成为国家的保护者。国五欣喜万分,封鹿女为第二夫人,时人又称莲花夫人。
在印度的佛经中,荷花的分类也与佛教相联,与今天的科学分类有很大的不同,佛教中荷花的含义是广泛的包括不同属的睡莲等等。
以荷花颜色分之,佛经上有白、青、红、紫、黄等五色,称为“五种天华”。其中白、青两色最受青睐。
白莲花,梵文音译为芬陀利,此花最大,花瓣数百,考试又名“百叶华”。此花生长于佛国阿耨达池中,人世间难以见到,故又称“希(稀)有之华(花)”,佛祖释迦称她为“人中好华”。
青莲花,梵文音译为优钵罗,因色青故名。叶狭长,近下小圆,向上渐尖,青白分明,酷似佛眼,故在佛经中称之不“莲眼”,也即观音菩萨的眼睛。
这五种莲花,为五大虚空藏菩萨所坐,佛经上说:
东方福智虚空藏,坐青莲花,乘银牛;
南方能满虚空藏,坐赤莲花,乘金象;
西方施顾虚空藏,坐白莲花,乘琉璃马;
北方无垢虚空藏,坐紫莲花,乘狮子;
中央解脱虚空藏,坐黄金莲花,乘水晶龟;
还有以莲瓣多寡分之,佛经上说有人华、天华和菩萨华三种。人华者,莲瓣仅十余而已,天华者莲瓣达数百,而菩萨华者,莲瓣多达千数,即是佛教最尊崇的千(瓣)莲花,佛国莲华的象征。
二、莲花之美——“四德”与“十善”
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净土莲宗的建立与发展,对莲花的崇拜形式,内容日益丰富多彩,佛教把莲花的自然属性与佛教的教义、规则、戒律相类比美化,逐渐形成了对莲花的完美崇拜,把荷花的美德归纳成“四德”与“十优”。
佛经《涅盘经》说佛有四德,即常、乐、我、净。所谓常德,是指佛性常住不离,具有“历三世而不迁,混万法而不变”的固定德性。所谓乐德,是指佛陀乐于远离人世间生死逼迫之苦,乐于寂灭于涅盘净土佛国。所谓我德,是指佛陀虽在人世间,但早已忘记了凡夫俗子的“忘我”,而具备有“八自在”的“真我”。所谓净德,,是指佛陀远离人世间的垢污而无染,犹如清净的大圆镜,了无纤翳。
佛陀有四德,佛经也给莲花总结为“四义”,与“四德”相应。据《华严经》载,“大莲华者,梁摄论中有四义:
一如莲华,在泥不染,比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污。
二如莲华,自性开发,比真如自性开悟,众生诺证,则自性开发。
三如莲华,为群蜂所采,比真如为众圣所用。
四如莲华,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比如四德,谓常、乐、我、净。”
《三藏法数》还把莲华的优点与菩萨的“十善”相比,作子更加细致的概括。
莲华喻菩萨十种善法:
1.离诸染污。菩萨修行,能以智慧观诸境于一切法,不生贪爱,虽处五浊生死流中,而不为生死过失所染,比喻莲花出于水而不为污泥所染也。(五浊者,即劫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命浊)
2.不与恶俱。菩萨修行,唯欲灭一切恶,生一切善,于身口意,守护清净,不与纤毫之恶 共俱,比喻莲华,虽微滴之水,而不停留也。
3.戒香充满。菩萨修行,放诸戒律坚持无犯,以戒能灭身口之恶,犹香能除粪秽之气。故经云:戒香芬馥,广布充满,比喻莲华开敷,妙香广布,遐迩皆闻也。
4.本体清净。菩萨因持戒故,身心清净虽处五浊之中,而能无染无著,比喻莲华生时虽处污泥浊水,而自然洁净无所染也。
5.面相熙怡。熙,和乐貌。怡,喜悦也,菩萨心常禅悦,则面无颦蹙,诸相圆满,见者悉皆欢喜,比喻莲华开时,令诸见才心意快然而生喜悦也。
6.柔软不涩。柔软则随顺,不涩则无滞,谓菩萨修慈善之行,复于闭法无所滞碍,充于内而形于外,故体常清净,柔软细纱而不粗涩,比喻莲华,体性柔软而复润泽也。
7.见者皆吉。菩萨修行成就,形相美妙,凡所见者咸获吉祥,比喻莲华,芬馥美妙,人或眼见及梦见者皆吉祥也。
8.开敷具足。菩萨修行功成,智慧福德,庄严具足,比喻莲华开敷而其华果具足也。
9.成熟清净。菩萨修因既圆,妙果成熟,而慧光发现,能使一切有情见闻之者,咸得六根清净,比喻莲华成熟,若眼睹其色,鼻闻其香,则诸根示得清净也。(六根者,即眼根、耳根、鼻根、身根、意根。)
10.生已有想。菩萨初生之时,诸天人等咸乐护持,以其必能修习善行,证菩提果,比喻莲华初生之时,虽未见花,凡诸人众,咸生已有莲华之想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以上的类比,内容虽无针对性,可比性也不大,但准确地把握了荷花的清秀洁净之特性与佛陀的精神使莲华得到了升华
郁丨闷 回答采纳率:19.0% 2008-10-19 12:49 检举
主要跟佛教的教义有关系;
《大正藏》经典说,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其实许多花都柔软、乾净、充满香气,只是莲花有一特殊的生态是其他植物没有的,因此承担了佛教的象徵使命。
世间花卉先开花后结实,莲花则在开花同时,结实的莲蓬已具。明朝详述各种植物的书籍《群芳谱》就特别强调莲花“华实齐生”的特质。莲花因此被佛家视为能同时体现过去、现在、未来。
佛法平等,不论过去现在未来,天地万物时空,方位大小多少,人与人,如此如彼,穷富贵贱皆平等。极乐净土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具有超时空相貌的莲花,独享“福报”,成为净土世界的花朵。
莲花还有“出污泥而不染”的特质,表示诸佛菩萨既和光同尘,又在尘不染尘的修德
一、佛教崇拜莲花之由来
当人们走进寺庙,抬头看见佛祖释迦牟尼的坐像,身穿通肩大衣,手作说法印,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佛经说,这是释迦佛祖修道成佛后向信徒们讲经说佛的姿态。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也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双手仰掌足上,掌中托着一个莲台,似乎在指引众生往通西方佛国净土;以大慈大悲闻名的观音,更是身穿白衣,坐在白莲花上,一手持着一只净瓶,一手执着一朵白莲,仿佛在表露观音怀着的一颗纯洁的菩萨心,全力导引信徒脱离尘世,到达荷花盛开的佛国净土。
在翻读佛经书籍时,人们又常常会见到佛经把佛国称为“莲界”,把寺庙称为“莲舍”,把和尚的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华合掌”,至于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也是用莲子串成。佛经说,用莲子作念珠比用槐木珠要好,同样掐念一遍,所得之福,可多“千倍。
综上所述,莲华已与佛教结下了亲密的因缘,成了佛国的象征与圣花。
佛教为什么如此崇拜荷花?简要地说有两方面原由:
第一,与荷花特性相关。
荷花,是一种多年生的水生植物花卉,她虽不像牡丹那样雍容华贵,也没有菊花那样的孤傲清高,但她那“出污泥而不染”与迎着酷夏骄阳而盛开的特性赢得了佛教至高无上的崇拜。
佛教认为“六尘”,因世间充满“六尘”,故把人世间称为“六尘”。由于“六尘”的污染与干拢,人世间又充满着欲望与竞争,使人们难以班门平静,难得洁净。这种情况与“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的佛国净土是格格不入的,要想进入佛国,必须远离尘世,遁入清净的空门,专心修佛,消除污染与干拢。“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别属性与人世间的佛教信徒希望自已不受尘世的污染的愿望相一致,保持洁净,以便顺利进入净土佛国。
第二,受到古印度崇拜荷花习俗的影响。
早在佛教诞生以前的印度,每当夏天,烈日炎炎似火烧,在这酷暑的日子里,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夏夜,或清晨,在盛开荷花的池塘、湖畔散步赏荷,绿水荫秀,粉红淡紫相间,芬芳四溢,使人赏心悦目,清风徐来,荷香随风从万绿丛中散发出来,令人的心肺像洗涤过似地顿觉凉爽。荷花池塘便成了避暑的胜地。
在古印度的十典文学中,常常以莲花比喻美丽的姑娘,如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说:“悉多有位女朗长得仪容秀美,浑身却像涂上污泥的莲藕,闪光的美容从不显露。”另外,在古典文学中形容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的大眼睛。
在印度佛经中,还将释迦牟尼的诞生与荷花联系起来。佛经中说:释迦降生之前,皇宫御苑中曾出现了八种瑞相,百鸟群集,鸣声相和悦耳,四季花卉一同盛开,尤为奇异的是,在宫内的大池塘中突然长出一朵大如车轮的白莲花,白莲长出之时恰是释迦降生人间,释迦牟尼降生之初,在舌根中又闪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又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还坐着一位盘脚交*,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佛经《百缘经》说释迦牟尼就是莲花王子,还流传着一则动人的故事:
从前,在恒河上游有个国家,国王名叫波罗奈,又称莲王,治国有方,人民安居乐业。有一年病疫流行,求医药者甚众,国王见状大发慈悲,集中宫廷御医四处奔走,为百姓治病。御医们说,要治愈这种流行病,只有京城东北河中赤鱼的血肉,食之能愈,而目前河中无此鱼。王子听后,便投入河中化为赤鱼,献身为百姓治病。百姓纷纷前来割切赤鱼的血肉治病。奇怪的是赤鱼“割处随而复生”,赤鱼是割不尽的,如是持续了十二年之久,直到国内的百姓全部治愈。佛经说,这位莲花王子就是后来的佛祖释迦牟尼。
在《杂宝藏经》中还载有莲花夫人的故事:早在列量世之时,雪山之麓住着一位修行的仙人名叫提婆延。他经常小便在岩石之上。有一天,一只雌鹿来此石岩上舐了几下,不久便怀孕生下一女,端正殊妙,人称鹿女。后来提婆延得知鹿女是自己之后,便取来抚养。鹿女长大后,所经的路上,均出现了莲花,故又称莲花女。一次国王乌提延打猎路过看见地上有莲花七重,便四处打听鹿女,将她领回宫中,纳为王妃。到王宫不久便怀孕 ,一胎生了五百儿子。个个面目端正清秀,长大之后又成了五百大力士,成为国家的保护者。国五欣喜万分,封鹿女为第二夫人,时人又称莲花夫人。
在印度的佛经中,荷花的分类也与佛教相联,与今天的科学分类有很大的不同,佛教中荷花的含义是广泛的包括不同属的睡莲等等。
以荷花颜色分之,佛经上有白、青、红、紫、黄等五色,称为“五种天华”。其中白、青两色最受青睐。
白莲花,梵文音译为芬陀利,此花最大,花瓣数百,考试又名“百叶华”。此花生长于佛国阿耨达池中,人世间难以见到,故又称“希(稀)有之华(花)”,佛祖释迦称她为“人中好华”。
青莲花,梵文音译为优钵罗,因色青故名。叶狭长,近下小圆,向上渐尖,青白分明,酷似佛眼,故在佛经中称之不“莲眼”,也即观音菩萨的眼睛。
这五种莲花,为五大虚空藏菩萨所坐,佛经上说:
东方福智虚空藏,坐青莲花,乘银牛;
南方能满虚空藏,坐赤莲花,乘金象;
西方施顾虚空藏,坐白莲花,乘琉璃马;
北方无垢虚空藏,坐紫莲花,乘狮子;
中央解脱虚空藏,坐黄金莲花,乘水晶龟;
还有以莲瓣多寡分之,佛经上说有人华、天华和菩萨华三种。人华者,莲瓣仅十余而已,天华者莲瓣达数百,而菩萨华者,莲瓣多达千数,即是佛教最尊崇的千(瓣)莲花,佛国莲华的象征。
二、莲花之美——“四德”与“十善”
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净土莲宗的建立与发展,对莲花的崇拜形式,内容日益丰富多彩,佛教把莲花的自然属性与佛教的教义、规则、戒律相类比美化,逐渐形成了对莲花的完美崇拜,把荷花的美德归纳成“四德”与“十优”。
佛经《涅盘经》说佛有四德,即常、乐、我、净。所谓常德,是指佛性常住不离,具有“历三世而不迁,混万法而不变”的固定德性。所谓乐德,是指佛陀乐于远离人世间生死逼迫之苦,乐于寂灭于涅盘净土佛国。所谓我德,是指佛陀虽在人世间,但早已忘记了凡夫俗子的“忘我”,而具备有“八自在”的“真我”。所谓净德,,是指佛陀远离人世间的垢污而无染,犹如清净的大圆镜,了无纤翳。
佛陀有四德,佛经也给莲花总结为“四义”,与“四德”相应。据《华严经》载,“大莲华者,梁摄论中有四义:
一如莲华,在泥不染,比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污。
二如莲华,自性开发,比真如自性开悟,众生诺证,则自性开发。
三如莲华,为群蜂所采,比真如为众圣所用。
四如莲华,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比如四德,谓常、乐、我、净。”
《三藏法数》还把莲华的优点与菩萨的“十善”相比,作子更加细致的概括。
莲华喻菩萨十种善法:
1.离诸染污。菩萨修行,能以智慧观诸境于一切法,不生贪爱,虽处五浊生死流中,而不为生死过失所染,比喻莲花出于水而不为污泥所染也。(五浊者,即劫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命浊)
2.不与恶俱。菩萨修行,唯欲灭一切恶,生一切善,于身口意,守护清净,不与纤毫之恶 共俱,比喻莲华,虽微滴之水,而不停留也。
3.戒香充满。菩萨修行,放诸戒律坚持无犯,以戒能灭身口之恶,犹香能除粪秽之气。故经云:戒香芬馥,广布充满,比喻莲华开敷,妙香广布,遐迩皆闻也。
4.本体清净。菩萨因持戒故,身心清净虽处五浊之中,而能无染无著,比喻莲华生时虽处污泥浊水,而自然洁净无所染也。
5.面相熙怡。熙,和乐貌。怡,喜悦也,菩萨心常禅悦,则面无颦蹙,诸相圆满,见者悉皆欢喜,比喻莲华开时,令诸见才心意快然而生喜悦也。
6.柔软不涩。柔软则随顺,不涩则无滞,谓菩萨修慈善之行,复于闭法无所滞碍,充于内而形于外,故体常清净,柔软细纱而不粗涩,比喻莲华,体性柔软而复润泽也。
7.见者皆吉。菩萨修行成就,形相美妙,凡所见者咸获吉祥,比喻莲华,芬馥美妙,人或眼见及梦见者皆吉祥也。
8.开敷具足。菩萨修行功成,智慧福德,庄严具足,比喻莲华开敷而其华果具足也。
9.成熟清净。菩萨修因既圆,妙果成熟,而慧光发现,能使一切有情见闻之者,咸得六根清净,比喻莲华成熟,若眼睹其色,鼻闻其香,则诸根示得清净也。(六根者,即眼根、耳根、鼻根、身根、意根。)
10.生已有想。菩萨初生之时,诸天人等咸乐护持,以其必能修习善行,证菩提果,比喻莲华初生之时,虽未见花,凡诸人众,咸生已有莲华之想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以上的类比,内容虽无针对性,可比性也不大,但准确地把握了荷花的清秀洁净之特性与佛陀的精神使莲华得到了升华
郁丨闷 回答采纳率:19.0% 2008-10-19 12:49 检举
主要跟佛教的教义有关系;
《大正藏》经典说,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其实许多花都柔软、乾净、充满香气,只是莲花有一特殊的生态是其他植物没有的,因此承担了佛教的象徵使命。
世间花卉先开花后结实,莲花则在开花同时,结实的莲蓬已具。明朝详述各种植物的书籍《群芳谱》就特别强调莲花“华实齐生”的特质。莲花因此被佛家视为能同时体现过去、现在、未来。
佛法平等,不论过去现在未来,天地万物时空,方位大小多少,人与人,如此如彼,穷富贵贱皆平等。极乐净土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具有超时空相貌的莲花,独享“福报”,成为净土世界的花朵。
莲花还有“出污泥而不染”的特质,表示诸佛菩萨既和光同尘,又在尘不染尘的修德
推荐于2017-12-16
展开全部
莲花,又称荷花。它是佛教经典和佛教艺术经常提到和见到的象征物。莲花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因为它与释迦牟尼的许多传说联系在一起。据说,释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萨,下凡降生到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处。净饭王的王妃摩耶夫人,长得象天仙一样美丽,性情温和贤淑,与国王情深似海。摩耶夫人回忆新婚之夜,她朦胧中看到远处有一个人骑着一头白象向她走来并且逐渐变小,从她的右肋处钻入她的腹中。她心中模模糊糊地预感到菩萨化作一头白象入胎。日后,身怀有孕的摩耶夫人脸上,微微泛着红晕,那色彩鲜艳的绿色领口花边象一片莲叶,她的脸儿象一朵绽开的莲花。后来摩耶夫人在娑罗树下降生佛祖时,百鸟群集歌唱,天乐鸣空相和,四季里的花木都一同盛开,尤其是沼泽内突然开放出大得象车盖一样的莲花。佛祖一出世,便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并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这天正是四月八日,以后就成了佛教的“浴佛节”。释迦牟尼觉悟成道后,起座向北,绕树而行,“观树经行”,当时就是一步一莲花,共18莲花。每当他传教说法时,坐的是“莲花座”,坐姿也成“莲花坐姿”,就是两腿交叠,足心向上。
世上,梅花贞洁,傲霜斗雪;兰花幽香,清丽典雅;竹高有节,青翠碧绿;菊花孤傲,千姿百态,而我佛祖却独自钟情于莲花。这是由于古印度很早就有爱莲的风气。人们苦于国土气候炎热,对春夏之际开放的莲花,尤其感觉惬意,清新喜人。所以佛教从初创时起,就注意顺合民俗心理以吸引信徒,因此莲花就常在佛经之中屡屡引喻。如佛经上说,人间的莲花不出数十瓣,天上的莲花不出数百瓣,而净土的莲花千瓣以上。《楞严经》云:“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莲上……”。《维摩经·佛国品》曰:“不著世间如莲花,常善入于寂行”。《诸经要解》说:“故十方诸佛,同生于淤泥之浊,三身证觉,俱坐于莲台之上”。可见,莲花表示由烦恼而至清净。说明它生于淤泥,绽开于水面,出淤泥而不染的深层内涵。同时莲花在炎热夏季的水中盛开,炎热表示烦恼,水表示清凉,也就是说,在烦恼的人间带来清凉的境界。所以莲花是从烦恼中解脱而生于佛国净土的圣人化身。佛祖就是出于淤泥间挺然而出,证得正觉,得大自在。虽然超脱凡俗却不离世间法。莲与佛教所主张的出世人格,有着天衣无缝般的契合。佛教认为,人间烦恼多于恒河沙数,迷失自我如同陈淤积垢。有志者应该努力修行,净化自我,不受污染,超凡脱俗,追求到达清净无碍的境界。莲花的自然美完全可用来象征佛教的这种理想。况且,莲花本身也确实有吸引人的地方即莲贵善美。它昂首挺展,日艳且鲜;洁身自处,傲然独立;其根如玉,不着诸色;其茎虚空,不见五蕴;其叶如碧,清自中生;其丝如缕,绵延不断;其花庄重,香馥长远;不枝不蔓,无挂无碍;更喜莲子,苦心如佛;谆谆教人,往生净土。唐朝诗人李商隐赞誉荷花曾写下著名的诗句: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
另外,按照佛教的说法:三界的众生,以淫欲而托生;净土的圣人,以莲花而化身,并能以世人所熟悉的形象示现。既然莲花代表佛祖清净的法身,庄严的报身,于是便成了佛教艺术的重要题材,也是佛寺中经常见到的吉祥物。如古印度阿旃陀壁画画有莲花。中国敦煌、云岗、龙门石窟,都有很多以莲花为内容的艺术构想。象龙门石窟的宾阳洞雕有莲花装饰图案以及莲花洞窟顶上的莲花独具特色。就是在一般的大小寺庙里,佛、菩萨的雕塑也离不开莲花,不是高踞莲花座上,就是手持莲花,注目凝思。就连世人最熟悉的观世音菩萨也是以莲为伴,观音的许多形象都将莲花作为陪衬:白衣观音,左手持莲花,右手作与愿印;卧莲观音,卧于池中莲花之上;施乐观音,右手支颊,左手在膝头捻莲花;一叶观音,乘莲花漂行于水面;威德观音,坐于岩畔,左手持莲花;多罗尊观音,手持青莲花;不二观音,坐于莲叶之上;持莲观音,坐在莲叶上,双手持莲花……。所以我们所见的佛像和佛经中,介绍净土佛国的圣贤都以莲花为座,或坐、或站,都在莲花台之上,以代表其清净庄严。可见,莲是佛国净土的象征,因此寺院里种植莲花。
不仅如此,莲还与佛教医学有着密切关系。莲花含有丰富的营养,既可食用又可药用。古代女子常采清晨带露的莲花敷面美容,或服食莲花以驻颜益色。莲花含有�皮素和木樨素,确能润泽肤色。初放鲜嫩的莲花用开水泡饮,其汁翠绿清香,有清暑解热和生津开胃之功效。莲的地下根茎称为莲藕。相传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患有肺结核,目犍连来探望他,并得知舍利弗喜欢吃莲藕,就带些新鲜莲藕让舍利弗吃,舍利弗吃莲藕后果然病愈。后来,佛祖弟子经常用莲藕作为药用来治病,并发现了莲藕的许多药用价值。
当今,莲花在佛教被尊为“圣物”。佛教的莲花象征完全一派东方文化的风尚,宁静、愉悦、超脱和微笑。无量佛如莲,无边佛如莲,人生亦应如莲,安祥则步步生莲。因此,莲花所蕴含清净的功德与清凉的智慧,永远为佛门弟子所崇仰,为世间善众所喜爱。
世上,梅花贞洁,傲霜斗雪;兰花幽香,清丽典雅;竹高有节,青翠碧绿;菊花孤傲,千姿百态,而我佛祖却独自钟情于莲花。这是由于古印度很早就有爱莲的风气。人们苦于国土气候炎热,对春夏之际开放的莲花,尤其感觉惬意,清新喜人。所以佛教从初创时起,就注意顺合民俗心理以吸引信徒,因此莲花就常在佛经之中屡屡引喻。如佛经上说,人间的莲花不出数十瓣,天上的莲花不出数百瓣,而净土的莲花千瓣以上。《楞严经》云:“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莲上……”。《维摩经·佛国品》曰:“不著世间如莲花,常善入于寂行”。《诸经要解》说:“故十方诸佛,同生于淤泥之浊,三身证觉,俱坐于莲台之上”。可见,莲花表示由烦恼而至清净。说明它生于淤泥,绽开于水面,出淤泥而不染的深层内涵。同时莲花在炎热夏季的水中盛开,炎热表示烦恼,水表示清凉,也就是说,在烦恼的人间带来清凉的境界。所以莲花是从烦恼中解脱而生于佛国净土的圣人化身。佛祖就是出于淤泥间挺然而出,证得正觉,得大自在。虽然超脱凡俗却不离世间法。莲与佛教所主张的出世人格,有着天衣无缝般的契合。佛教认为,人间烦恼多于恒河沙数,迷失自我如同陈淤积垢。有志者应该努力修行,净化自我,不受污染,超凡脱俗,追求到达清净无碍的境界。莲花的自然美完全可用来象征佛教的这种理想。况且,莲花本身也确实有吸引人的地方即莲贵善美。它昂首挺展,日艳且鲜;洁身自处,傲然独立;其根如玉,不着诸色;其茎虚空,不见五蕴;其叶如碧,清自中生;其丝如缕,绵延不断;其花庄重,香馥长远;不枝不蔓,无挂无碍;更喜莲子,苦心如佛;谆谆教人,往生净土。唐朝诗人李商隐赞誉荷花曾写下著名的诗句: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
另外,按照佛教的说法:三界的众生,以淫欲而托生;净土的圣人,以莲花而化身,并能以世人所熟悉的形象示现。既然莲花代表佛祖清净的法身,庄严的报身,于是便成了佛教艺术的重要题材,也是佛寺中经常见到的吉祥物。如古印度阿旃陀壁画画有莲花。中国敦煌、云岗、龙门石窟,都有很多以莲花为内容的艺术构想。象龙门石窟的宾阳洞雕有莲花装饰图案以及莲花洞窟顶上的莲花独具特色。就是在一般的大小寺庙里,佛、菩萨的雕塑也离不开莲花,不是高踞莲花座上,就是手持莲花,注目凝思。就连世人最熟悉的观世音菩萨也是以莲为伴,观音的许多形象都将莲花作为陪衬:白衣观音,左手持莲花,右手作与愿印;卧莲观音,卧于池中莲花之上;施乐观音,右手支颊,左手在膝头捻莲花;一叶观音,乘莲花漂行于水面;威德观音,坐于岩畔,左手持莲花;多罗尊观音,手持青莲花;不二观音,坐于莲叶之上;持莲观音,坐在莲叶上,双手持莲花……。所以我们所见的佛像和佛经中,介绍净土佛国的圣贤都以莲花为座,或坐、或站,都在莲花台之上,以代表其清净庄严。可见,莲是佛国净土的象征,因此寺院里种植莲花。
不仅如此,莲还与佛教医学有着密切关系。莲花含有丰富的营养,既可食用又可药用。古代女子常采清晨带露的莲花敷面美容,或服食莲花以驻颜益色。莲花含有�皮素和木樨素,确能润泽肤色。初放鲜嫩的莲花用开水泡饮,其汁翠绿清香,有清暑解热和生津开胃之功效。莲的地下根茎称为莲藕。相传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患有肺结核,目犍连来探望他,并得知舍利弗喜欢吃莲藕,就带些新鲜莲藕让舍利弗吃,舍利弗吃莲藕后果然病愈。后来,佛祖弟子经常用莲藕作为药用来治病,并发现了莲藕的许多药用价值。
当今,莲花在佛教被尊为“圣物”。佛教的莲花象征完全一派东方文化的风尚,宁静、愉悦、超脱和微笑。无量佛如莲,无边佛如莲,人生亦应如莲,安祥则步步生莲。因此,莲花所蕴含清净的功德与清凉的智慧,永远为佛门弟子所崇仰,为世间善众所喜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2-04
展开全部
你没看 西游记 里 观音做的是莲花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