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为韩王送沛公”中的韩王是谁?求解答

掏心专用0124
2013-10-12 · TA获得超过14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9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08万
展开全部
臣为韩王送沛公
有的注释说:“张良的先人,五世都做韩国的大官,所以他托辞说:‘为韩王送沛公’,以示自己和刘邦没有太深的关系。”
这条注释有三处值得商榷。
第一、张良的先人,只有两代担任过韩国的相。“五世都做韩国的大官”这种说法,同史实不相符合。
据《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记载:张良的祖父开地曾经做韩国三个君主——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张良的父亲平担任过韩国两个国君——厘王、悼惠王的相。至于张良的祖父以上三代,历史上并没有任何记载。韩昭侯公元前三六二年即位,即司马迁公元前一○四年动笔写《史记》,相去仅二百多年。封建统治阶级最讲究世系,所谓“尊祀世流,以昭孔德”。张良祖父以上,如系显宦,必有信史可证,而司马迁离古未远,不会闻而不录。
“五世都做韩国的大官”这种说法是从哪儿来的呢?《史记·留侯世家》和《汉书·张良传》中都有这样一段文字:“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有财求客刺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对于“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这一句话,《史记·留侯世家》中唐代司马贞《索隐》注为:“谓大父及父相韩五王,故云五代”。《汉书·张良传》中唐代颜师古注为:“昭侯至悼惠王,凡五君。”因此,“五世相韩”应当解释为“连续担任过韩国五个国君的相”。“五王”正好同史书上记载的张良的祖父相韩三王、张良的父亲相韩两王的总数相吻合。注释中说张良的先人“五世都做韩国的大官”,是误解了《史记·留侯世家》或《汉书·张良传》中“五世”的意思。
第二、注释中以张良祖辈相韩当做“臣为韩王送沛公”的根据,我们觉得颇为牵强,不足为据。
《史记·留侯世家》中有这样记载:在秦末陈胜吴广的农民大起义中,“世世楚将”的项梁起兵反秦,他采用范增的建议,立楚之后世为楚怀王,又因张良的请求,立韩公子成做了韩王,并任命张良为韩王成申徒(即司徒)。后来,韩王成留守阳翟,张良与刘邦入武关。“臣为韩王送沛公”,显然是依据这段事实而说的,并不是因为张良的先人“都做韩国大官”的缘故。
第三、张良说这句话的意图,也不在“以示刘邦与自己没有太深的关系”。
张良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谋士。他足智多谋,临危不惧,“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决不是鼠目寸光、胆小怕事的人。“臣为韩王送沛公”,虽然是托辞(张良做韩王成申徒前已投效刘邦),表面是说明自己身分(“为韩王”所派遣)和任务(“送沛公”)。他的用意,非但不是表明自己同刘邦的关系不深,想解脱自己;与此相反,却是为了申明自己尽忠于刘邦,耿耿此心,临危不变。在“臣为韩王送沛公”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下,张良不仅拒绝了逃跑的劝告,而且他自己公开泄露军情(“不可不语”)找到了正当的根据,同时也给下步建议刘邦“往谓项伯”让刘邦同项伯见面的行
第114位访客
2013-10-12 · TA获得超过32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8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102万
展开全部
  google到的:  臣为韩王送沛公  有的注释说:“张良的先人,五世都做韩国的大官,所以他托辞说:‘为韩王送沛公’,以示自己和刘邦没有太深的关系。”  这条注释有三处值得商榷。  第一、张良的先人,只有两代担任过韩国的相。“五世都做韩国的大官”这种说法,同史实不相符合。  据《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记载:张良的祖父开地曾经做韩国三个君主——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张良的父亲平担任过韩国两个国君——厘王、悼惠王的相。至于张良的祖父以上三代,历史上并没有任何记载。韩昭侯公元前三六二年即位,即司马迁公元前一○四年动笔写《史记》,相去仅二百多年。封建统治阶级最讲究世系,所谓“尊祀世流,以昭孔德”。张良祖父以上,如系显宦,必有信史可证,而司马迁离古未远,不会闻而不录。  “五世都做韩国的大官”这种说法是从哪儿来的呢?《史记·留侯世家》和《汉书·张良传》中都有这样一段文字:“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有财求客刺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对于“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这一句话,《史记·留侯世家》中唐代司马贞《索隐》注为:“谓大父及父相韩五王,故云五代”。《汉书·张良传》中唐代颜师古注为:“昭侯至悼惠王,凡五君。”因此,“五世相韩”应当解释为“连续担任过韩国五个国君的相”。“五王”正好同史书上记载的张良的祖父相韩三王、张良的父亲相韩两王的总数相吻合。注释中说张良的先人“五世都做韩国的大官”,是误解了《史记·留侯世家》或《汉书·张良传》中“五世”的意思。  第二、注释中以张良祖辈相韩当做“臣为韩王送沛公”的根据,我们觉得颇为牵强,不足为据。  《史记·留侯世家》中有这样记载:在秦末陈胜吴广的农民大起义中,“世世楚将”的项梁起兵反秦,他采用范增的建议,立楚之后世为楚怀王,又因张良的请求,立韩公子成做了韩王,并任命张良为韩王成申徒(即司徒)。后来,韩王成留守阳翟,张良与刘邦入武关。“臣为韩王送沛公”,显然是依据这段事实而说的,并不是因为张良的先人“都做韩国大官”的缘故。  第三、张良说这句话的意图,也不在“以示刘邦与自己没有太深的关系”。  张良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谋士。他足智多谋,临危不惧,“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决不是鼠目寸光、胆小怕事的人。“臣为韩王送沛公”,虽然是托辞(张良做韩王成申徒前已投效刘邦),表面是说明自己身分(“为韩王”所派遣)和任务(“送沛公”)。他的用意,非但不是表明自己同刘邦的关系不深,想解脱自己;与此相反,却是为了申明自己尽忠于刘邦,耿耿此心,临危不变。在“臣为韩王送沛公”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下,张良不仅拒绝了逃跑的劝告,而且他自己公开泄露军情(“不可不语”)找到了正当的根据,同时也给下步建议刘邦“往谓项伯”让刘邦同项伯见面的行  动造了舆论。这样理解,才符合张良这个人的思想和性格。如果把“臣为韩王送沛公”理解成“以示自己和刘邦没有太深的关系”,那同下文就难以衔接。既然张良向项伯表示,他自己同刘邦的关系不深,那张良为什么又说“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呢?这样注释不仅不能帮助理解文意,反而增添不应有的麻烦,我们认为是不可取的。  ——贺德扬《关于〈鸿门宴〉的两条注释》,载《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4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众神战神09帡
2013-10-12 · TA获得超过16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3万
展开全部
秦朝末年,六国贵族纷纷反秦。前208年,韩人立韩国王室后裔韩成为韩王。前206年,项羽封韩成为韩王,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因张良降汉,导致项羽受到威胁。项羽就因为韩成无大功,而张良又为刘邦谋臣,便杀了韩王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爱洁哥9484
2013-10-13 · 超过52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6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9万
展开全部
应该是韩公子 是张良劝项羽立韩公子为韩王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