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水加“来”字念什么

恽海聊生活
高粉答主

2021-06-25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1万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18万
展开全部

一、涞的声母l,韵母ai,读作第二声。

二、释义:涞水,古水名,即今拒马河。今河北涞源、涞水(地名),都从涞水得名。

三、部首:氵

四、笔画:点、点、提、横、点、撇、横、竖、撇、捺

涞的相关组词:

1、进来[jìn lái] 

从外面到里面来:你~,咱们俩好好谈谈心。门开着,谁都进得来;门一关,谁也进不来。

2、来自[lái zì] 

表示来源,但通常不带有肇始之意,而指从原有的以另一形式存在的人或物,通过赋与、移转、演绎、模仿或再生而发生。

3、往来[wǎng lái] 

去和来:大街上~的车辆很多。

4、从来[cóng lái] 

从过去到现在(多用于否定式):他~不失信。这种事我~没听说过。

5、来到[lái dào] 

从一处移动到某一目的地。

猴妒毕22
推荐于2017-10-10 · 超过68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0.3万
展开全部
这是个挺有趣的实验,实验对象必须是受过教育的成年人,文盲和儿童是不行的。提问:三点水右边加一个“来”字,念什么?答曰:念“涞”。再问:三点水右边加一个“去”字呢?被问者至少有一半以上顿时语塞,有的甚至当即断然回答:根本就没这个字!而实际上,这个“法”字的使用频率远比“涞”字高得多。一般情况下,认识“涞”字的人不会不认识“法”字。那么问题出现在哪里呢?这就是思维定势的作用了。三点水加一个“涞”念成“涞”,这是汉字中典型的“左形右声字”。当你回答了这个简单的问题之后,一种思维定势便悄悄地左右了你的思路,当提问者借汉字中“来”与“去”相对应的定势发问时,你多半会立即按照“左形右声”的思维方式加以考虑,而“法”却并不念“去”,于是立即否定了这个常用字的存在。问题就是这么简单,却又如此令人不可思议。当然,这种定势必须有其成因——形成这种定势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若以同样的问题向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发问,“上当”的人就几乎没有。这是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形成这种定势的知识结构。有一道智力的测验题,也可以用来说明“思维定势”的存在。一位农夫赶着马车,车后部坐着一个小孩。路人问小孩:赶车的是你的爸爸吗?小孩答:是。路人又问赶车人:车上坐着的是你的儿子吗?车夫答:不是。求解:车夫与小孩是什么关系?同样有很多人在这个问题面前苦思冥想,无可奈何。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小孩是车夫的女儿。只是由于提问者巧妙地利用概念的缩小设了一个“机关”,往往就使被问者不知不觉地陷入了自己的思维定势中。
这种思维定势常常误人、误事,又最容易把原本十分简单的问题弄得复杂化,有时甚至还会闹出笑话来。比如抗美援朝时期,我志愿军空四师某部出征前举行誓师大会,朱德、刘亚楼等同志亲临大会。该部队一位领导讲话完毕,为鼓舞士气,特意站起来向台下喊道:“大家有决心没有?”台下官兵群情激昂,齐声高喊:“有!”“有信心没有?”“有!”“有孬种没有?”台下官兵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有!”
话一出口,台上台下一片哄笑,连朱老总和刘亚楼也笑出了声。这是惯性造成的定势,在取舍、肯否之间很容易形成“定而不移”之势。前述几个例子中,定势的形成是反应式的,很快便可以矫正过来。而现实生活和传统教化造成的思维定势则很难自我矫正,亦且每每误人误事。即如:某人先进了一回,便很难“落后”,反之亦然;一个人偷过一次东西,很多人便认为他永远是个贼。在这种被定势左右了思维习惯的人们看来,似乎花儿永远是红的,天空总是那么阳光灿烂或乌云漫漫,生活永远是那么美好或糟糕……依此类推,某人伟大了一回,便可流芳百世;某人卑鄙了一次,他很可能就永世不得翻身。定势作用于思维,思维便僵化;定势作用于人,人也被“定格”或蜡像;定势作用于历史,连历史也常常被当做“必然”来重演……定势害人,绝非危言耸听。
惟一可行的解除定势的办法,就是极大地开阔我们的视野,改变我们既有的思维方式,时刻警惕陷入“经验”中去。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