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3000字读后感,一人物分析为主

 我来答
姑苏城之月
2014-02-10 · TA获得超过172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27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65万
展开全部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钗黛二人各怀其情,宝钗为冷情,黛玉为情情,一宝一玉,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情之所系,终归宝玉。

宝玉无疑是红楼梦的第一主角,是红楼梦的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开篇贾雨村乡村酒店会冷子兴,就有长长一段对宝玉性格的综合描述,也是曹老想要告诉读者,所言:清明灵秀,是天地之正气;残忍乖僻,是天地之邪气。世上有的人,一身正气,有的人则一身邪气,但是还有另一种人,是正邪二气搏击掀发后,注入其灵魂,结果就一身秉正邪二气。置于万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
宝玉主要特点,一是与黛玉相知相识真挚的爱,二是反对封建的怪癖性格与独特的高尚情怀。曹老笔下的宝玉性格复杂不一而同但有血有肉丰满鲜活,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正因为一点,他虽出生于仕门贵族却又与遗世独立不为世俗所染的黛玉分外合拍,但是又因出生于此,也有公子哥儿习气,但在黛玉面前,把他至真至纯高尚的一面展露无遗。
宝玉并不是全然反封建,他有自己的价值体系,比如对于封建伦理观念,他不厌恶不反抗并欣然从之乐在其中,比如贾环因为嫉妒将灯油泼到宝玉面上,宝玉反为他遮掩恶行,不加怪责。宝玉心中有个准则:“父母叔伯兄弟中,因孔子亘古第一人说下的,不可忤慢,只得要听他这句话。”贾宝玉最怕他的父亲贾政,可每每路过贾政门前,就算贾政不在也要下马步行。这样的例子很多,可见宝玉尊敬亲族,有纯高的道德内涵。
贾宝玉的确是秉正邪二气之人,他对当时主流价值观念的反叛,不体现于伦常秩序,而体现在对非主流的社会底层的钦爱。像是对红楼梦中秦业之子秦可卿之弟秦钟。初次相见,宝玉便想:“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赖狗了,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若也生在寒门薄宦之家,早得和他交结,也不枉这一生;我虽如此比他尊贵,可知锦绣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根死木头,美酒羔羊,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不料遭我荼毒了!贾宝玉,一个社会中心的侯门公子,居然产生这种思想,不但在那个时代是惊人的,就是挪至今日,又有几个高官厚禄,面对平民子弟,能这样想,涌现如此情感呢?能自我批判具有主动亲和下层的情怀?宝玉宣示出的这种情愫,实在是很伟大,具有穿透时代的力量放射出永恒光辉。再例如蒋玉菡,宝玉为了蒋玉菡之事挨了痛打,但贾政是政治动物,就是打死宝玉也还是不懂宝玉。宝钗也不懂宝玉,说:”早听人一句,也不至今日“宝玉挨打与读书上进无直接关系,毕竟黛玉最知宝玉,黛玉哭说:你从此可都改了吧。宝玉就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的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愿意的。“
宝玉对青春女儿亦怀有独特钦爱。这是一个男权社会,妇女是被压迫的,其实和那些非主流社会底层十分相似。宝玉希望女儿青春永驻,永不被社会污染,这种追求,最后定会破灭,但破灭之前,宝玉抓住一切机会来欣赏,来呵护,为他们服务,为他们效劳,甚至牺牲也在所不惜。比如说“喜出望外平儿理妆”中宝玉深为为平儿略尽心意而高兴,他接着就想到贾琏唯知以淫乐取乐,并不知作养脂粉;又想到平儿并无父母兄弟,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贾琏之俗,凤姐之威,她竟能周全妥帖,也真不容易。想到此不觉潸然泪下。贾宝玉是一个正常男子,不是不懂性,不是性无能,可面对平儿这样一个聪明清俊的美丽姑娘,所想所叹如许内容,表现出纯洁高尚的品格。这种对青春女性的膜拜,在那个时代是惊世骇俗,就是到今日,这种观点也非常高尚。
在青春女儿之中,宝玉对黛玉有深挚之爱,爱到刻骨铭心。“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中,宝玉说:“好妹妹,我的这个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怕你的病好我才能好,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以至袭人听了又惊又愧,不知所措。他的爱那么深刻,那么浓俨,并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就是娶黛玉为正妻。他曾说“我就是那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若共你多情小姐共鸳帐,怎舍得你叠被铺床。”他对黛玉灵肉俱爱,缺点也爱,病态也爱,虽然他曾对宝姐姐的玉臂产生“摸一摸该多惬意”的想法,但那既然是宝姐姐的,就断然放弃这念头。同时对林妹妹也绝不亵渎,必须到婚后。且是林妹妹心愿情甘。这种情怀在那个时代在贵公子中极为难能可贵;就是置于今日之婚恋观中,也贵为可取。
但在宝玉的性格之中,也有不可取者。曹老写人性复杂而全面,把那时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没有无缺点的人物,风气如此,宝玉也不免有染。
似宝玉爱吃丫鬟嘴上的胭脂,曾对鸳鸯无礼,更如第三十回挑逗大丫鬟金钏,导致含耻辱情烈死金钏。但这些只是一些细微末节。
脂砚斋中宝玉为情不情,《红楼梦》中有一段嚼宝玉舌根的话:“宝玉时常没人在眼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但这恰恰从大体上看见一个多情感性,包容万物追求诗意,故而和黛玉灵神合一,乖僻叛逆的宝玉。
《红楼梦》诗情画意,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表现人物身世波澜不定,富贵转头空,预言封建的必将溃亡。只通过一个富贵公子宝玉和一段圣洁凄美的恋情就一路倾吐了这一切。令人掩卷之余反复思索,娓娓沉吟。。。

有三千字了吧,写了好半天,希望对楼主的问题有所帮助
哇哈哈2014活宝
2014-02-10
知道答主
回答量:2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5万
展开全部
被埋藏了的美女--薛宝钗

春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主线人物,宝、黛二人的悲剧贯穿始终。薛宝钗虽不是此爱情悲剧的当事人,但也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只可惜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

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绝?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全剧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

就拿此二事做分析。她时而劝戒宝玉,宝玉无悔改之意,她也不勉强,一她是姨娘家的,不便多说;二袭人如此劝慰,仍不见起效,多说也无效。就此打住,多说无意。再拿她与宝玉结婚之时,伺机将颦儿的死讯告诉他,也显示了她的才智。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来说说我自己的见解,我自认为对宝钗的为人,性格,想法都不够了解。我只是以一个常人的角度来思考。

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有点虚伪感。她对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轻易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来没有人自愿,将自己埋藏,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的。在母亲面前,她是贴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妈脸上也有光。也许她是招人喜欢,可同时她将真正的薛宝钗埋葬。在整部书中,表面上她也许是最完美的,可我总觉得她出卖了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那还有什么完美可言?也许是家境关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这酒囊饭袋,虽有薛蝌,可毕竟不是亲哥哥。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回自己,可到时到何处寻回自己?虽然她是强者,我个人认为将自己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弱者做的来的,可最后她却不是真正的赢家。

美梦终究一场空。韶华散尽,容颜衰。独坐烛前痴痴叹,才觉泪痕爬满容。过往如云不可及,镜中双鬓已成霜。膝下遗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闲来无事仰望月,无语能诉,唯有泪空流!

常听人讨论,宝钗凄惨还是黛玉凄惨?可纵观全文,细细评之,你便会觉得这个问题已不重要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黛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4-02-10
展开全部
《红楼梦》读后感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这是清朝德舆的《京都竹枝词》。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但《红楼梦》无疑是我国古典文学小说的一部巅峰之作,并形成了其独具一格的“红学”,其文学造诣之高,是今人难以企及的。
  《红楼梦》共有一百二十回,据说,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著,而后四十回则是由高鹗续写。《红楼梦》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以及贾宝玉和林黛玉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它告诉我们:荣华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同时也揭示了封建制度必将崩溃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不仅构思巧妙,其文字也十分精致、优美,尤其是其中的一篇篇诗词、戏文,更彰显出作者对这部旷世巨作的精心投入。另外,他对人物的描写也十分逼真,如书中对黛玉的神态描写为:“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姣喘微微。闲静时处似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于是,一个古代病态美人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书中对她的评价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而对于宝玉,作者却塑造了一个浊世翩翩佳公子的形象。书中是这样说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脸似桃瓣,睛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言语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而宝钗,则是个标准的温柔娴淑、大家闺秀形象,书中如此写道:“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还有入了宫门的富贵元春;万事随和又胆小怕事的懦弱迎春;如带刺玫瑰一般的精明探春;愤世嫉俗且自命清高的孤僻惜春;自称“槛外人”的出尘妙玉;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泼辣凤姐;活泼大方的可爱湘云;善良温和的寡母李纨;聪明机灵的乖巧巧姐儿;身为警幻仙子之妹的风流可卿。金陵十二钗,各有特色。还有刚烈不阿的晴雯;视死如归的司棋;智勇忠贞的鸳鸯;悲情怒目的紫鹃……她们虽是丫鬟身,但她们的精神却不逊于任何人。大观园内的奇女子们,巾帼不让须眉,与许多人一起,谱写了一曲曲或喜或悲的生命之歌。元妃省亲时,是何等的热闹!黛玉葬花时,是何等的凄凉!晴雯撕扇时,是何等的洒脱!众人联合起诗社时,是何等的快乐!宝玉娶亲之时,黛玉焚稿,又是何等的绝望、痴情!正如黛玉所作《葬花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中,我最欣赏的,是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的两世情缘。太虚幻境灵河岸,绛珠仙草即萎枯。神瑛灌溉以甘露,一生泪水一世情。为报神瑛侍者灌溉之恩,绛珠仙子化身为黛玉,用自己一生的泪水,来换取思凡下界的神瑛侍者——宝玉的回头是岸。世人只道是黛玉度量狭小,斤斤计较,却不知在哭泣的外表之下,是怎样崇高纯洁的灵魂!世人只道是她自寻烦恼,却不知在多愁善感之下的,是怎样的桀骜不驯!她视功名利禄为粪土,从不鼓励宝玉去考取功名,不肯奉承他人,不去刻意赞美,也因此,她并不能像薛宝钗那样与人亲切,也不像王熙凤那样八面玲珑,她就是她,不会为任何事而改变。若说宝钗是艳冠群芳的美丽牡丹,那黛玉便是洁身自好的清水芙蓉。她的寂寞,又有谁知?寻来寻去,她也只找到宝玉一个知己,于是,她还他一生泪水。这份感情,又有谁能体会?
  看红楼,看世间兴衰荣辱;读红楼,读人间欢乐悲伤;品红楼,品人生酸甜苦辣。让我们一起看红楼、读红楼、品红楼,为我们的心,增一分感动;为我们的精神,添一笔财富!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欢笑961
2014-02-10
知道答主
回答量:9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6.2万
展开全部
【 红楼梦】 用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揭露了贵族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的各个方面,以及它的不可避免的崩溃的必然趋势。封建阶级的贵族社会,在这部小说里给我们留下了完整而深刻的真实形象。
作者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美丽多情、体弱多病、生性敏感、言行小心谨慎的女子。 置身于这个豪门贵族中,林黛玉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刑夫人留她吃晚饭,她的婉言谢绝不仅表明了对刑夫人的尊敬和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处处留心,言行小心谨慎。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因而,在丰富我们对历史的感性认识的意义上,可以说,读一读《红楼梦》,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人生短暂,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许许多多的意外出现,譬如:四大家族从兴盛到衰败,黛玉的死,宝玉的出家当和尚等等,都是我们所料想不到的,对这突然而来的变故,我们是持逆来顺受呢,还是乐观,积极的态度呢 林黛玉就是那种逆来顺受的人,抱怨自己,多愁善感,可她的命运终结又是如何 而宝玉为了黛玉的死而四大皆空,对人生悲观失望,采取出家当和尚的解决方法。
也许,在当时,这是唯一乐观地解决办法吧,我们无从考证,但从某一角度上说,宝玉是反对当时封建婚姻的。有一句名言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如果我们心情豁达,乐观,我们就能够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们也知道星星仍在闪烁。

应该不够3000字(我用信纸写了一页半,你在加点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