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一等于二是为什么
数学上,非常有名的“(1+1)”,它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为了打破这个猜想,需要证明“1+1=2”。
18世纪时,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偶然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例如3+3=6; 11+13=24。
1956年底,数学家陈景润调到科学院,开始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专心研究数论。1966年5月,他已经证明了(1+2),即“充分大的偶数都能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积之和”。
1973年,关于(1+2)的简化证明发表了,他的论文轰动了全世界数学界。他的成果被国际公认为“陈景润定理”,也叫“陈氏定理”。
扩展资料
英国著名的科学杂志《物理世界》此前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评选活动,邀请世界各地的读者选出自己心目中最伟大、最喜爱的公式、定理或定律。1+1=2这个连小学生都知道的基本数学公式不仅入选,而且还高居第一。
“这个最简单的公式有着一种妙不可言的美感。”“一个伟大公式的力量不仅论述了宇宙的基本特性并传达了标志性的信息,而且还在尽力孕育出更多自然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1+1=2
从数学角度来看,1+1=2是一个基础假设,这是数学的基础,没有它,所有定理都无法站住脚
有很多答案,可以理解为:
⒈一杯水加一杯水还是一杯水。
⒉这就是相对的,1+1中的一,是相对原本的“单位”或称“量”,“=2”中的“2”也是。而你们所说的等于“1”,这个“1”就不是与原本的单位来定义的,是新的“单位”
⒊1+1>2,比如说,一件事情你和别人团结合作,就可能大于2,是你一个自己花俩倍的时间所完成不了的。也可能小与2,你可以花小与俩倍的时间就能完成
⒋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换来回报
⒌一个白天加一个黑夜 等于一整天 不等于两天
⒍即使人们希望一加一等于二,但未必能将事情做得完美,误差是绝对的,计划赶不上变化
⒎没有任何事都是绝对的存在,有些东西表面上十分相似,如果不按特定的实际情况去随意组合,有时候会因为很不合适而导致弄巧成拙,收不到想当然的结果
2013-11-29
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曾经写信给欧拉 信中提出一个猜想就是 任何大于或等于6的整数 可以表示成3个素数,也就是质数的和 欧拉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论断是正确的 并指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只要证明没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俩个素数的和 但欧拉不能证明 这个命题呗称作哥特巴赫猜想 简记作 1+1
上个世纪20年代 挪威数学家布朗BROWN用古老的筛选法证明了没一个充分打的偶数 是9个素数的积加9个素数的积
记做9+9
1958年 中国数学家王正元证明了2+3 1962年 潘承洞证明了1+5 同年 王正元和潘承洞和证了1+4
1966年5月 陈景润在科学通报上宣布自己证明了1+2
1973年发表了论文 《大素数表喂一个素数及不超过2个素数相乘之和》 得到世界公认 被世界称作 陈氏定理 它与哥德巴赫猜想只差一步
具体故事不清楚,但是1+1=2有几种解释
一、哥德巴赫猜想:每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俩个素数的和,如6=3+3,8=3+5,10=5+5=3+7等等。
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大素数可表示成两个数之和,其中一个素数,另外一个是两个素数的乘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1+2.显然,哥德巴赫猜想的结论是1+1。所以 陈景润的结果距离哥德巴赫猜想仅一步之遥,也是最难的一步。
二、加法原理。可以证明2是1的唯一后继数。
通常加法假设如下:y+=y+1,(x+y)+=(x+)+y
由此可以证明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