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有哪些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班主任要实现对本班级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首先要全面正确地了解和研究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学生是班集体的主人,但学生的发展又存在着差异,班主任要教育好学生,就得先了解和研究学生,这是做好班级工作的先决条件。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和研究班集体,包括集体的基本情况,如总人数、性别结构、生源状况、年龄分布等;班级的基本情况,如学习好中差学生的比例、学生思想品德的表现、班级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等;班级的其他方面,如学生生活社区环境、学生家庭条件、学生在校外的表现等。二是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健康等;学生的家庭情况,如父母的文化水平、职业、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等;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情况,如遵规守纪、文明礼貌、集体观念以及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兴趣特长等;学生的个性情况,如智力特点、情感意志特点、性格和气质的类型等。
了解和研究学生,要注意全面性、经常性和发展性。全面性就是要全面地看待学生,既看到学生的优点,也看到学生的不足;既看到校内的表现,也要看到校外的表现。经常性就是要把了解和研究学生作为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充分利用一切场合条件,做到常抓不懈。发展性就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既看到学生的过去,也要看到学生的今天,还要预见到学生的明天。
学习活动是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主要途径。由于小学生学习活动极为丰富,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如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调查法和测量法等。这些方法可以参照课文中教学方法和科研方法等相关部分加以领会。下面主要介绍观察法和谈话法及其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1.观察法
观察法是班主任在自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了解和研究的方法。观察法是班主任工作中一种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观察法的正确运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主要是确定观察什么和为什么要观察;(2)要有科学而可行的观察计划,主要解决怎么做;(3)要及时做好原始记录,主要是确保材料的客观真实性;(4)要对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去伪存真,透过现象找到本质;(5)写出结论,对观察作出准确、全面的终结性评价。
观察法的优点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材料直接源于观察过程,真实性强。但观察法也有缺点,观察对象和条件难以控制,表面现象干扰大,情境性和主观性因素多。因此,在观察法运用中,对观察材料的分析处理一定要慎重。
2.谈话法
谈话法是班主任有目的、有准备地与学生通过问答方式直接交谈,从中了解学生情况的一种方法。如果说,观察法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外部表现,那么谈话法则是通过学生的心里话,有意识地、主动地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活动。
谈话法也是班主任工作中简单易行的一种常用方法。为了保证谈话取得好的效果,谈话法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好谈话的目的、内容;(2)对谈话的过程有周密思考,如先谈什么,后谈什么,选择什么地点、时间、采用什么方式等,做到心中有数;(3)谈话态度要亲切、和蔼、诚恳,尽量不使学生感到紧张,更不能造成对立情绪;(4)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采用灵活多样地谈话技巧,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说出真心话;(5)和学生谈话时,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6)谈话后写出谈话记录,记下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此外,班主任还应注意利用非正式的谈话形式了解学生。非正式谈话是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有意识地在活动和交往中与他们多接触。由于非正式状态下没有特定形式、地点、时间的限制,学生易于敞开心扉,有利于班主任从中了解学生。
以下为一则优秀班主任运用谈话法的成功案例。
有一位刚入学不久的小侯同学,一天放学经过弄堂口的水果店,看到摊头上放着一批新上市的鲜红李子,顺手拿了一只美美地吃起来。同学将这情况向班主任老师反映。老师很吃惊,小侯家里经济宽裕,怎么会“偷”吃店里的东西呢?第二天班主任与小侯进行一次谈话:
“听说昨天放学的时候你拿了水果店里的东西?”
“我吃了一只红李子,可好吃了!”
“你为什么要拿水果店里的李子呢?”
“我想吃。”小侯很干脆地回答。
“你想吃也不能自己拿呀!”
“我们家吃东西,从来都是自己拿的。想吃多少,就拿多少。”小侯天真地回答。
班主任一听,明白了:原来他不懂得什么叫“拿”,什么叫“偷”,搞不清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这种情况在小学生身上往往是可以见到的,于是班主任进一步与他谈话:
“你知道你们家吃的东西是从哪儿来的吗?”
“妈妈买的。”
“妈妈为什么能买呢?”
“妈妈有钱。”
“妈妈的钱从哪里来的呢?”
“公家发的。”
“公家为什么要发钱给你妈妈呢?”
“ 妈妈每天上班,公家就发钱给她了。”
“对呀!你妈妈每天去上班,为大家工作,公家就发工资给她,她才能用钱买东西。不劳动能随便拿别人东西吗?”老师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引导他认识问题的本质。
“不能。”小侯若有所悟地摇摇头。
“对了!不劳动是不能拿人家的东西的。要是拿了,别人会说你,这是?难为情?的事了。”老师巧妙地避开了“偷”字,循循善诱,阐明私自拿人家财物是不道德的行为。
“营业员叔叔说我是小偷,还说要送我到派出所去关起来。”孩子气愤地说。
“你不是小偷。你是不懂得道理,分不清拿人家的东西与拿自己家里的东西的不同。现在懂了吗?”老师一边抚摸着他的头,一边亲切地说。
“懂了。人家的东西是不能随便拿的。今后,我再也不拿人家的东西了。”孩子诚恳地接受了批评。
“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师生俩会心地笑了。
这是一次成功的谈话。其中有两点经验和方法值得学习。一是抓住学生的认识特点循循善诱。整个谈话犹如和学生在叙“家常”,自然和谐;谈话没有讲“大道理”,而是将教育性融入交谈中,通过亲切地发问去引导学生深刻地思考,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出是或非。二是高超的谈话艺术和教育机智。谈话过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节点,即帮助学生弄清“拿”和“偷”的区别,谈话从具体到抽象,既有理有据,又深入浅出。谈话最后又很巧妙地用“难为情”回避“偷”字,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效防止不必要的对立情绪产生,同时又教育了学生,使他乐意地接受了批评,明白了道理。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老师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中写道:
“班级像一座长长的桥,通过它,人们跨向理想的彼岸。
班级像一条挺长的船,乘着它,人们越过江河湖海,奔向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高山、平原、乡村、城镇。
班级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互相鼓舞着、照顾着,一起长大了,成熟了,便离开了这个家庭,走向了社会。”
以上对班集体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刻说明了班集体对学生的成长和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设好班集体,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班主任最基本的任务。那么,班集体是如何形成的,怎样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呢?
1.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班集体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有一个发展过程。一般认为,刚组成的教学班,经过班主任长期系统的组织培养工作,由松散的学生群体转变成为健全的班集体,大致要经过组建、初步形成和形成发展三个阶段。
(1)组建班集体阶段
在新组建的班级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陌生,学生心里还没有班级的概念,群体松散,班级吸引力差,共同目标和行为规范尚未形成。在这一阶段,班级活动都依赖班主任直接组织和指挥。实践表明,班主任在这一阶段如果抓不紧,教育引导不力,组织管理不严,班级很容易出现松弛、涣散现象。因此,有经验的班主任都十分重视从以下方面进行新班的组建工作。首先,抓紧时间全面了解学生,尽快掌握熟悉班级和学生的整体情况,注意发现、选择和培养积极分子。其次,建立班级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再次,组织和开展班级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增进了解,提高班级的吸引力。
(2)班集体初步形成阶段
在班主任的引导和培养下,班集体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如同学间彼此有了一定了解,友谊加深;班级积极分子已涌现出来,集体有了骨干力量,班级核心初步形成。但是,这时的班集体还十分脆弱,集中表现在班级行为规范尚未成为学生的共同需要,集体舆论还没有形成,班级目标还没有转变为全班同学共同自觉追求和行动的动力。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应把住时机,积极向全班同学推荐班干部人选,及时组建班委会,并通过精心指导和培养,逐步放手让学生干部自己组织开展班队工作,锻炼学生干部组织活动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同时,还应注意继续扩大积极分子队伍,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另外,班主任还要重视班级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班级行为规范的习惯,为良好班风形成打下基础。
(3)班集体的形成发展阶段
在前两个阶段工作基础上,班级群体已形成为班集体,其主要标志是,班集体有了一个较稳定的、团结的领导核心,班干部能独立开展各项工作;班级目标已成为学生个体的奋斗目标,是非观念增强,正确的集体舆论和班风已形成。不过,班集体形成并不等于班主任工作结束,班集体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和不断发展,班主任要根据班级情况提出更高层次的奋斗目标,争创优秀班集体。还要针对班内学生不同特点,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从整体上提高全班学生的素质。
班主任要实现对本班级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首先要全面正确地了解和研究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学生是班集体的主人,但学生的发展又存在着差异,班主任要教育好学生,就得先了解和研究学生,这是做好班级工作的先决条件。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和研究班集体,包括集体的基本情况,如总人数、性别结构、生源状况、年龄分布等;班级的基本情况,如学习好中差学生的比例、学生思想品德的表现、班级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等;班级的其他方面,如学生生活社区环境、学生家庭条件、学生在校外的表现等。二是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健康等;学生的家庭情况,如父母的文化水平、职业、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等;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情况,如遵规守纪、文明礼貌、集体观念以及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兴趣特长等;学生的个性情况,如智力特点、情感意志特点、性格和气质的类型等。
了解和研究学生,要注意全面性、经常性和发展性。全面性就是要全面地看待学生,既看到学生的优点,也看到学生的不足;既看到校内的表现,也要看到校外的表现。经常性就是要把了解和研究学生作为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充分利用一切场合条件,做到常抓不懈。发展性就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既看到学生的过去,也要看到学生的今天,还要预见到学生的明天。
学习活动是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主要途径。由于小学生学习活动极为丰富,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如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调查法和测量法等。这些方法可以参照课文中教学方法和科研方法等相关部分加以领会。下面主要介绍观察法和谈话法及其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1.观察法
观察法是班主任在自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了解和研究的方法。观察法是班主任工作中一种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观察法的正确运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主要是确定观察什么和为什么要观察;(2)要有科学而可行的观察计划,主要解决怎么做;(3)要及时做好原始记录,主要是确保材料的客观真实性;(4)要对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去伪存真,透过现象找到本质;(5)写出结论,对观察作出准确、全面的终结性评价。
观察法的优点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材料直接源于观察过程,真实性强。但观察法也有缺点,观察对象和条件难以控制,表面现象干扰大,情境性和主观性因素多。因此,在观察法运用中,对观察材料的分析处理一定要慎重。
2.谈话法
谈话法是班主任有目的、有准备地与学生通过问答方式直接交谈,从中了解学生情况的一种方法。如果说,观察法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外部表现,那么谈话法则是通过学生的心里话,有意识地、主动地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活动。
谈话法也是班主任工作中简单易行的一种常用方法。为了保证谈话取得好的效果,谈话法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好谈话的目的、内容;(2)对谈话的过程有周密思考,如先谈什么,后谈什么,选择什么地点、时间、采用什么方式等,做到心中有数;(3)谈话态度要亲切、和蔼、诚恳,尽量不使学生感到紧张,更不能造成对立情绪;(4)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采用灵活多样地谈话技巧,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说出真心话;(5)和学生谈话时,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6)谈话后写出谈话记录,记下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此外,班主任还应注意利用非正式的谈话形式了解学生。非正式谈话是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有意识地在活动和交往中与他们多接触。由于非正式状态下没有特定形式、地点、时间的限制,学生易于敞开心扉,有利于班主任从中了解学生。
以下为一则优秀班主任运用谈话法的成功案例。
有一位刚入学不久的小侯同学,一天放学经过弄堂口的水果店,看到摊头上放着一批新上市的鲜红李子,顺手拿了一只美美地吃起来。同学将这情况向班主任老师反映。老师很吃惊,小侯家里经济宽裕,怎么会“偷”吃店里的东西呢?第二天班主任与小侯进行一次谈话:
“听说昨天放学的时候你拿了水果店里的东西?”
“我吃了一只红李子,可好吃了!”
“你为什么要拿水果店里的李子呢?”
“我想吃。”小侯很干脆地回答。
“你想吃也不能自己拿呀!”
“我们家吃东西,从来都是自己拿的。想吃多少,就拿多少。”小侯天真地回答。
班主任一听,明白了:原来他不懂得什么叫“拿”,什么叫“偷”,搞不清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这种情况在小学生身上往往是可以见到的,于是班主任进一步与他谈话:
“你知道你们家吃的东西是从哪儿来的吗?”
“妈妈买的。”
“妈妈为什么能买呢?”
“妈妈有钱。”
“妈妈的钱从哪里来的呢?”
“公家发的。”
“公家为什么要发钱给你妈妈呢?”
“ 妈妈每天上班,公家就发钱给她了。”
“对呀!你妈妈每天去上班,为大家工作,公家就发工资给她,她才能用钱买东西。不劳动能随便拿别人东西吗?”老师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引导他认识问题的本质。
“不能。”小侯若有所悟地摇摇头。
“对了!不劳动是不能拿人家的东西的。要是拿了,别人会说你,这是?难为情?的事了。”老师巧妙地避开了“偷”字,循循善诱,阐明私自拿人家财物是不道德的行为。
“营业员叔叔说我是小偷,还说要送我到派出所去关起来。”孩子气愤地说。
“你不是小偷。你是不懂得道理,分不清拿人家的东西与拿自己家里的东西的不同。现在懂了吗?”老师一边抚摸着他的头,一边亲切地说。
“懂了。人家的东西是不能随便拿的。今后,我再也不拿人家的东西了。”孩子诚恳地接受了批评。
“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师生俩会心地笑了。
这是一次成功的谈话。其中有两点经验和方法值得学习。一是抓住学生的认识特点循循善诱。整个谈话犹如和学生在叙“家常”,自然和谐;谈话没有讲“大道理”,而是将教育性融入交谈中,通过亲切地发问去引导学生深刻地思考,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出是或非。二是高超的谈话艺术和教育机智。谈话过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节点,即帮助学生弄清“拿”和“偷”的区别,谈话从具体到抽象,既有理有据,又深入浅出。谈话最后又很巧妙地用“难为情”回避“偷”字,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效防止不必要的对立情绪产生,同时又教育了学生,使他乐意地接受了批评,明白了道理。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老师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中写道:
“班级像一座长长的桥,通过它,人们跨向理想的彼岸。
班级像一条挺长的船,乘着它,人们越过江河湖海,奔向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高山、平原、乡村、城镇。
班级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互相鼓舞着、照顾着,一起长大了,成熟了,便离开了这个家庭,走向了社会。”
以上对班集体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刻说明了班集体对学生的成长和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设好班集体,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班主任最基本的任务。那么,班集体是如何形成的,怎样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呢?
1.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班集体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有一个发展过程。一般认为,刚组成的教学班,经过班主任长期系统的组织培养工作,由松散的学生群体转变成为健全的班集体,大致要经过组建、初步形成和形成发展三个阶段。
(1)组建班集体阶段
在新组建的班级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陌生,学生心里还没有班级的概念,群体松散,班级吸引力差,共同目标和行为规范尚未形成。在这一阶段,班级活动都依赖班主任直接组织和指挥。实践表明,班主任在这一阶段如果抓不紧,教育引导不力,组织管理不严,班级很容易出现松弛、涣散现象。因此,有经验的班主任都十分重视从以下方面进行新班的组建工作。首先,抓紧时间全面了解学生,尽快掌握熟悉班级和学生的整体情况,注意发现、选择和培养积极分子。其次,建立班级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再次,组织和开展班级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增进了解,提高班级的吸引力。
(2)班集体初步形成阶段
在班主任的引导和培养下,班集体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如同学间彼此有了一定了解,友谊加深;班级积极分子已涌现出来,集体有了骨干力量,班级核心初步形成。但是,这时的班集体还十分脆弱,集中表现在班级行为规范尚未成为学生的共同需要,集体舆论还没有形成,班级目标还没有转变为全班同学共同自觉追求和行动的动力。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应把住时机,积极向全班同学推荐班干部人选,及时组建班委会,并通过精心指导和培养,逐步放手让学生干部自己组织开展班队工作,锻炼学生干部组织活动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同时,还应注意继续扩大积极分子队伍,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另外,班主任还要重视班级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班级行为规范的习惯,为良好班风形成打下基础。
(3)班集体的形成发展阶段
在前两个阶段工作基础上,班级群体已形成为班集体,其主要标志是,班集体有了一个较稳定的、团结的领导核心,班干部能独立开展各项工作;班级目标已成为学生个体的奋斗目标,是非观念增强,正确的集体舆论和班风已形成。不过,班集体形成并不等于班主任工作结束,班集体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和不断发展,班主任要根据班级情况提出更高层次的奋斗目标,争创优秀班集体。还要针对班内学生不同特点,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从整体上提高全班学生的素质。
展开全部
1.调查研究学生情况
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思想品德情况,学习情况,身体情况,以及个性心理特点、兴趣特长,做好家访工作。了解班级组织,骨干队伍的组织情况和思想状况,并经常掌握发展动态。
2.组织管理班集体
班主任要依据教育方针、教育任务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本班集体建设的目标,建立班级常规,培养良好的班风,搞好班主任如下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
⑴组织每周一次的班会课。
⑵组织学生参加全校、年级的活动。
⑶督促学生遵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⑷督促学生按时到位上好体育课、选修课及各类活动课,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
⑸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兴趣特长。
⑹与班委会、队干部讨论班级情况,问题和解决办法、措施。
⑺处理班内突发事件,重大事故立即上报学校。
⑻查阅班级日志和学生周记。
3.教育指导学生全面发展
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⑴教育学生热爱祖国,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四化建设而奋斗的志向。
⑵教育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⑶教育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学校规定的各种劳动、军训、社会等实践活动。协助学校贯彻实施《卫生工作条例》,教育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
⑷关心学生课外生活,指导学生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科技、文娱、社会活动。
⑸鼓励学生发展正当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⑺做好本班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和有关奖惩的工作。
⑻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⑼建立后进生档案,做好后进生转化和学生不良苗头的监控工作。
4.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沟通各种渠道
班主任要负责联系和组织科任教师商讨本班的教育工作,协调各种活动和课业负担。联系本班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5.订好班主任计划
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做好总结工作。
⑴班主任计划要以教育方针为指导,贯彻学校教育工作的计划和要求,要符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要全面、具体、突出重点。
⑵班主任要定期检查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实施情况及其它教育力量执行计划情况,通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调控
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思想品德情况,学习情况,身体情况,以及个性心理特点、兴趣特长,做好家访工作。了解班级组织,骨干队伍的组织情况和思想状况,并经常掌握发展动态。
2.组织管理班集体
班主任要依据教育方针、教育任务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本班集体建设的目标,建立班级常规,培养良好的班风,搞好班主任如下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
⑴组织每周一次的班会课。
⑵组织学生参加全校、年级的活动。
⑶督促学生遵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⑷督促学生按时到位上好体育课、选修课及各类活动课,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
⑸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兴趣特长。
⑹与班委会、队干部讨论班级情况,问题和解决办法、措施。
⑺处理班内突发事件,重大事故立即上报学校。
⑻查阅班级日志和学生周记。
3.教育指导学生全面发展
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⑴教育学生热爱祖国,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四化建设而奋斗的志向。
⑵教育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⑶教育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学校规定的各种劳动、军训、社会等实践活动。协助学校贯彻实施《卫生工作条例》,教育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
⑷关心学生课外生活,指导学生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科技、文娱、社会活动。
⑸鼓励学生发展正当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⑺做好本班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和有关奖惩的工作。
⑻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⑼建立后进生档案,做好后进生转化和学生不良苗头的监控工作。
4.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沟通各种渠道
班主任要负责联系和组织科任教师商讨本班的教育工作,协调各种活动和课业负担。联系本班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5.订好班主任计划
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做好总结工作。
⑴班主任计划要以教育方针为指导,贯彻学校教育工作的计划和要求,要符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要全面、具体、突出重点。
⑵班主任要定期检查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实施情况及其它教育力量执行计划情况,通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调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