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习俗和来历 15

不用太多,我弄手抄报用的... 不用太多,我弄手抄报用的 展开
 我来答
万晓生
2019-04-29 · 晓生知晓天下事
个人认证用户
万晓生
采纳数:45 获赞数:1242693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eliauk___Hong
2020-02-11
知道答主
回答量: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177
展开全部
来历: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
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习俗:1、扫尘
2、贴春联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4、年画
5、守岁
7、爆竹
8、拜年
9、春节食俗
拓展资料: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呼呼__大神__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9-10-07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3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万
展开全部

来历: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

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习俗:

1、扫尘

2、贴春联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4、年画

5、守岁

7、爆竹

8、拜年

9、春节食俗

拓展资料: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413955722
2019-10-05 · TA获得超过69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24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32万
展开全部
我也是发现了这个东西,想来查找一下原因,可惜并没有什么非常合理的论述(看来还待翻谷歌学术里的一堆烂文献综述来看)。
具体学术界有没有什么见解我不清楚(因为还没去查找)。我就说一下我的猜测吧。
除夕和过年的来历,我猜测和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有关。上古之时,人们又没有什么好的保暖措施,都是什么兽皮衣裤,用的麻线缝合,穿上去四处漏风,然后人还没什么房子,有的不发达的部落还是住山洞,一吹起风来冷气直接往里灌,还tm不能堵上(缺氧和一氧化碳中毒警告)。完事还待担心储粮不足的风险,大冬天的外面又不能捕猎。一个月过下来,怕是待死不少年纪大的和健康差的。
好了,这里就能很明显看出除夕这个祭祀仪式的必要性了,毕竟这一年最冷的日子,究竟是泼水成冰还是温暖的冬天,还不是待要看老天爷的脸色。
你要是,呸,一口浓痰吐地上,指着天鄙视的来句"天若弃我,我便逆天"、"我命由我不由天"什么的。还想指望什么温暖的冬天?没来波雪崩给一窝埋了,就是老天爷仁慈了。显然'聪明'的古人,学会了好吃好喝的祭祀上天,期望着老天爷能大发慈悲,安稳的度过这个年,至少可以少死点人(心理学表示可以安慰剂效应)。
说我扯的不对的同学,你没有看除夕的夕字发音,和寒冷时打颤时吐气的声音很像吗?看,这就是证据。(补脑画面 枝对着岩说:岩,那么这个很冷的很饿的很长的时间的开始叫什么。岩:族说,让我们来想。枝:~唏,风来了,好冷。岩:快把火加一个木头。枝:要不然就把那个这个很冷的很饿的很长的时间的开始叫做xi吧。)
然后有了除夕的经验,过年就更好理解了。不就是为了度过这段很冷的很饿的很长的时间吗?

再者,我也不觉得过年其实是庆祝(你喜欢庆祝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而且还是在你学的很差,又没有复习的情况下。),就算庆祝,也是过完年之后庆祝啊,庆祝终于熬过去了(和庆祝考完试的暑假一个道理)。

为了证明我所说的,我假设几个猜测。

1.国外以前肯定也是有类似过年这一习俗的,比如圣诞节,里面肯定有我说的上面这些因素的影子,当时十字教传教,直接创造一个节日,肯定没那么多人遵守,但是改个名字,把‘过年’改成‘圣诞’,首先社会已经有了该习惯,那么所做的不过是改个名字罢了,就算人们不过‘圣诞’,反而‘过年’,都是同一天,你也可以说他是过‘圣诞’。

2.热带地区以前应该没有过年的习俗,到了冬天,终于不会热死人了,高兴还来不及呢。

3.历史上肯定有一段时期出现,民间过年和官方过年的习俗不一致现象。官方已经制定了过年标准(根据天文历法),但民间还保留了,上古时期防饿防冻的习俗(根据生活习惯)。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白桦林19830213
2019-04-18
知道答主
回答量: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483
展开全部
上古时代以天象的空间变化来标示一年四季时间变化,当北斗的斗柄指向寅(东北)时为立春节点。上古干支纪元,正月建寅(摄提格),立春为岁首。在历史发展演变中,由于朝代更迭、历法变动,岁首(新年)在日期上亦有所变动。中国历代的新年,设定日期并不一致:[14][15]

春节
上古时代:岁起摄提纪元法,即干支纪元法,寅月为正月,立春为岁首。简化后的天干地支,十天干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曰: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形成六十循环的纪元法。(摄提纪元,今称干支历、甲子历、节气历;归为阳历类别,又称中国阳历)[5][16]
夏商周:夏朝以春季一月为正月,商朝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周朝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阴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冬季十月为正月。(阴历)
汉朝初期沿用秦历(颛顼历)。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并吸收了节气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将原来以冬季十月一日为岁首恢复为以孟春正月一日为岁首。
汉朝以后,曾有几名皇帝进行过改历改岁首。王莽篡汉后,规定十二月朔为岁首,是为殷正。魏明帝曹叡也一度改为殷正。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也用周正。此后历代又改用夏正,以正月一日为岁首。[17]
经历代发展,后人在早期历法基础上逐渐完善为当今使用的夏历。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直至今。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阴历,又称阴阳合历))。[18][19][20][21]
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用公历纪年(属阳历的一种,又称格里高利历)。后来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夏历正月初一的前后,因此便把夏历(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改称为“元旦”。[22][8]
名称变革
在不同时代,“正月初一”有不同名称: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