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性
2个回答
2016-05-28
展开全部
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伴随工业化进程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从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看,这是一条共同经验,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须走这条路。从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看,推进城镇化,不仅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也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也曾出现过几个加速发展的阶段,1957年城镇化率达到15.4%。由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限制城镇人口的机械增长成了从那以后相当长时期的重大政策,由此而使城镇化的进展大大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到1978年,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44.3%,而城镇化率只有17.9%。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我国城镇化进程出现加快的势头。1978年到2000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20312个,城镇总人口由1.7亿增加到4.5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7.9%提高到36.2%。22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83个百分点。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国内生产总值的70%、全国工业总产出的50%、国家税收的80%、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5%、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的90%以上集中在城市。
但是,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相比,城镇化水平依然处于滞后的状况。据世界银行资料,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比同等人均GDP国家和地区低11个百分点,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由于大量农业劳动力长期滞留在农村,基本靠手工劳动,使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只相当于美国的6%。同时,2/3的农村人口收入增长缓慢,农村购买力低,农村市场打不开,已成为影响扩大国内需求和经济增长潜力发挥的重要矛盾。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已经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工业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按照基本完成工业化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应该达到50%以上,即城镇化率应该提高1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6个百分点。由于这个幅度还低于前22年年均提高的幅度,所以这个指标是留有余地的,是完全可以达到的。理论界有一种意见认为,本世纪头20年我国城镇化率还可以定得再高一些。理由是,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中期是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例如,韩国从1967年到1987年间城市化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日本从1966年到1987年间城镇化率提高了27个百分点。今后20年,也是我国工业化加速阶段,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也会相应加快。
但是,我们必须充分看到我国农村有8亿人口,新增人口主要在农村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尽管城市人口增加近3亿,但农村人口的绝对数量并没有减多少。农村劳动力在向非农产业转移了1.5亿左右的同时,务农劳动力还增加了4000万。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数将达15亿左右,到那时即使城镇化率达到50%,农村人口也还有7.5亿,也就是说,就绝对数来看,20年只比目前净减少5000万。这说明,我国农村人口减少的难度很大,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只能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必须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太急了不行。我们目前城市中的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等比较紧张,就业矛盾也很大。如果大量农民都进入现有城市,就会出现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曾有过的城市病,引起很多社会问题。我们必须吸取这个教训。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大背景下,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走离土不离乡的独特发展道路,形成很多新的城镇。这些城镇对吸纳农村人口,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城乡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我们仍然要认真总结经验,探索适应国情的城镇化道路。也就是说,城市化要推进,小城镇建设也要加强。如果简单地提城市化,可能使很多人期望值过高而实际上做不到。国际、国内的经验表明,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要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使我国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在工业化、现代化以及信息化的过程中逐步得到转变。
根据我国城镇化规划,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思路是:在发展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重要交通沿线城市、边境城市和旅游城市的同时,要重点建设现有县城和一批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建制镇。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城镇潜力,发挥规模效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益,防止乱占耕地和破坏生态环境。要注意发展镇域经济,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加工基地。加大对小城镇建设及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改进户籍管理,取消政策限制,以利于推进城镇化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也曾出现过几个加速发展的阶段,1957年城镇化率达到15.4%。由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限制城镇人口的机械增长成了从那以后相当长时期的重大政策,由此而使城镇化的进展大大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到1978年,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44.3%,而城镇化率只有17.9%。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我国城镇化进程出现加快的势头。1978年到2000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20312个,城镇总人口由1.7亿增加到4.5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7.9%提高到36.2%。22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83个百分点。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国内生产总值的70%、全国工业总产出的50%、国家税收的80%、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5%、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的90%以上集中在城市。
但是,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相比,城镇化水平依然处于滞后的状况。据世界银行资料,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比同等人均GDP国家和地区低11个百分点,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由于大量农业劳动力长期滞留在农村,基本靠手工劳动,使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只相当于美国的6%。同时,2/3的农村人口收入增长缓慢,农村购买力低,农村市场打不开,已成为影响扩大国内需求和经济增长潜力发挥的重要矛盾。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已经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工业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按照基本完成工业化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应该达到50%以上,即城镇化率应该提高1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6个百分点。由于这个幅度还低于前22年年均提高的幅度,所以这个指标是留有余地的,是完全可以达到的。理论界有一种意见认为,本世纪头20年我国城镇化率还可以定得再高一些。理由是,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中期是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例如,韩国从1967年到1987年间城市化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日本从1966年到1987年间城镇化率提高了27个百分点。今后20年,也是我国工业化加速阶段,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也会相应加快。
但是,我们必须充分看到我国农村有8亿人口,新增人口主要在农村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尽管城市人口增加近3亿,但农村人口的绝对数量并没有减多少。农村劳动力在向非农产业转移了1.5亿左右的同时,务农劳动力还增加了4000万。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数将达15亿左右,到那时即使城镇化率达到50%,农村人口也还有7.5亿,也就是说,就绝对数来看,20年只比目前净减少5000万。这说明,我国农村人口减少的难度很大,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只能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必须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太急了不行。我们目前城市中的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等比较紧张,就业矛盾也很大。如果大量农民都进入现有城市,就会出现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曾有过的城市病,引起很多社会问题。我们必须吸取这个教训。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大背景下,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走离土不离乡的独特发展道路,形成很多新的城镇。这些城镇对吸纳农村人口,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城乡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我们仍然要认真总结经验,探索适应国情的城镇化道路。也就是说,城市化要推进,小城镇建设也要加强。如果简单地提城市化,可能使很多人期望值过高而实际上做不到。国际、国内的经验表明,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要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使我国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在工业化、现代化以及信息化的过程中逐步得到转变。
根据我国城镇化规划,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思路是:在发展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重要交通沿线城市、边境城市和旅游城市的同时,要重点建设现有县城和一批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建制镇。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城镇潜力,发挥规模效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益,防止乱占耕地和破坏生态环境。要注意发展镇域经济,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加工基地。加大对小城镇建设及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改进户籍管理,取消政策限制,以利于推进城镇化发展。
九州鹏跃
2024-09-26 广告
2024-09-26 广告
服务热线:400-885-3078北京九州鹏跃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集自主研发、组装生产、定制集成、服务运维于一体的新型科技公司。产品包括粉尘检测设备、本安/矿用防爆测尘设备、烟尘检测设备、CEMS系统、气溶胶发生器等,形成了...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九州鹏跃提供
推荐于2017-11-22
展开全部
答案示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总论点)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分论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例如:近年来,在上海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外来务工子女享受和城市的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使农民工真正共同享有了上海经济发展的成果,使他们开始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必然要求(分论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吸纳农村转移人口进入城市安居乐业,使进城农民及其家属享受到与城镇居民相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教育、卫生医疗、养老等)。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例如:在上海这个特大型城市,其郊区还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农村,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配套方面以及保障水平与中心城区有很大差别。加速上海郊区的城镇化建设可以改善这种状况,有利于农村居民共享上海城市发展的成果,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分论点)。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增加就业机会,扩大消费需求,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动力。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增长由消费、投资、出口三者协调拉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例如:10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由此带动了巨大的消费需求,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然要求(分论点)。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带动大批富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进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新型城镇化建设会促进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吸纳就业人口主导力量。(例如:上海把发展小城镇与发展产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培育第三产业、农业服务业,引导和鼓励各类企业向小城镇集聚,形成了产业互动的格局。或临港新城城镇化规划例。)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看清楚试题要求的答题所用的知识点范围。本题限定的知识点范围是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可以说限定的范围比较大,知识点较多。这就需要进一步去研究设问,通过分析设问进一步划定答题所用知识点的范畴。本题设问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我们可以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等几个方面并结合书本知识及时政热点知识论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