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增长中直觉,经验和逻辑哪个更重要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6-06-29
展开全部
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习惯于用逻辑分析得出结论。长期以来,在中国似乎存在一个不证自明的观点中国经济增长8%是比较适合的。对此很多人深信不疑。可是,在与海外学者同行交流的时候,他们认为这个结论缺乏必要的逻辑依据。对此笔者深表赞同。因为不论是8%还是9%,都只是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客观表述,而不是科学分析得出的结论。事实上,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总是超过8%。因此,可以这样理解,确定8%的目标,虽然无法进行量化分析,但至少给人一种可预期的感觉。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8%,那么说明中国政府上下齐心协力,已经超额完成了预期的目标,皆大欢喜。  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因为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将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7.5%。新闻媒体聘请的各路专家解释这一现象的时候,所有的专家都没有采用实证定量分析的方法。一些参与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的专家对外解释,之所以确定这样一个目标,是因为中国的“十二五”确定了7%的经济发展目标,今年确定为7.5%,比预期的目标相对高一些,既考虑到经济增长速度,同时也考虑到了经济增长的质量,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发展原则。  在笔者看来,经济增长8%,与其说是科学分析得出的数字结论,不如说是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确定的“政治指标”。  中国经济增长是建立在粗放型发展模式基础之上的,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能源原材料的消耗也就越多,环境保护的压力也就越大。因此,确定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以确保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过,这样的分析仍然不是学术上的分析,而是一种大而化之的“定性”分析。根据笔者的观察,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地方政府统计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地方政府统计上报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这充分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指标并不可靠;另一方面,在统计经济发展速度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速度与资源投入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各个地方为了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不计成本、竭泽而渔,地方经济难以为继。现在许多地方依靠股份银行进行大规模融资,以巨大的资金投入带动经济的增长。这是一种令人忧虑的经济增长方式,它带来的不是财富的增加,而是风险的增加。现在许多地方政府把精力用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千方百计地从中央政府争取优惠政策,从国有大型银行获取发展资金。如果这样的发展模式持续下去,那么中国的经济早晚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其实,经济发展速度不应该成为政府关心的问题。政府应该把主要精力用在维护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弱势群体的基本福利等方面。如果政府把主要精力用于提高经济增长速度,那么最终的结果必然会损害部分群体的利益。  当然,与以往相比,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确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已经是一个“指导性”的指标。各级政府在实施宏观调控的时候,完全可以不必把国务院确立的经济发展速度放在眼里。不过,由于我国实行特殊的政府官员政绩考核制度,如果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那么这个地方政府官员的职务升迁机会相对较小。正因为如此,即使国务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再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确定较高的发展速度,各级地方政府在制定宏观调控目标的时候也会争先恐后、不断地提高地方经济发展速度。  讨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不过,单纯从学术的角度来分析,恐怕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速度地取决于市场主体资源的配置方式,而不是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假如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揠苗助长,从而导致市场配置资源的运行机制被彻底扭曲,那么政府的宏观调控就是失败的。  对速度的过分依赖,已经导致中国的资源配置出现了严重失衡的现象。每年8%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表面上来看,是一个不错的成绩单,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如果要分析为什么中国政府把经济增长指标确定为7.5%而不是8%,那么只能给出这样的解释中国经济经过长期快速增长之后,需要停下脚步喘口气。这自然不是学术分析,而是一种政治上的调侃。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