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课程内容与考试要求
第一章 语法单位
一、考核知识点
(一)语素的概念、语素的特点及其与汉字的关系
(二)确定词的方法
(三)词组的结构类型的功能类型
(四)句子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
二、考核要求
(一)语素的概念、语素的特点及其与汉字的关系
1、识记:(1)语素;(2)自由语素;(3)粘着语素;(4)定位语素;(5)不定位语素。
2、领会:(1)现代汉语语素的特点及其与汉字的关系。
(二)确定词的方法
1、识记:(1)词;(2)单纯词;(3)合成词;(4)成语语素;(5)不成词语素。
2、领会:(1)词与语素的关系;(2)确定词的主要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三)词组的结构类型的功能类型
1、识记:(1)词组。
2、领会:(1)词组的结构类型;(2)偏正结构中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意义上的联系;(3)述宾结构中宾语的意义类型;(4)连谓结构中动词之间的关系;(5)词组构成的层级性。
3、运用:(1)能把词组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分类;(2)能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词组的结构层次。
(四)句子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
1、识记:(1)句子;(2)主谓句;(3)非主谓句;(4)复句
2、领会:(1)句子的特点;(2)句子和词、词组的区别;(3)句子的结构分类;(4)句子的功能分类。
第二章 词的构造
一、考核知识点
(一)句法和词法的区别
(二)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三)复杂的合成词的构词方式和构造层次
二、考核要求
(一)句法和词法的区别
1、识记:(1)句法研究;(2)词法研究;(3)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二)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1、识记:(1)研究重叠式合成词应该注意的问题;(2)附加;(3)词缀;(4)词根;(5)前缀;(6)后缀;(7)复合;(8)复合词;
2、领会:(1)重叠式合成词和叠音词的区别;(2)词缀和非词缀的区分;(3)常用前缀 和后缀的意义和作用;(4)区分复合词和句法结构的方法。
3、运用:(1)能具体分析重叠式合成词的结构类型和语音特征、基式和重叠式的语法功能的异同、重叠式的语法意义;(2)能够辨别复合词的结构关系;
(三)复杂的合成词的构词方式和构造层次
1、领会:(1)复杂合成词的层次;(2)并立式复合词和联合结构的区别。
第三章 词类
一、考核知识点
(一)划分词类的根据
(二)词类的共性和个性
(三)词的兼类问题
(四)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五)体词和谓词
二、考核要求
(一)划分词类的根据
1、识记:(1)语法功能;(2)词类;
2、领会:(1)划分词类的依据。
(二)词类的共性和个性
1、领会:(1)词类共性和个性的相对性。
(三)词的兼类问题
1、领会:(1)兼类问题和词义分析的关系。
(四)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1、识记:(1)实词;(2)虚词。
2、领会:(1)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五)体词和谓词
1、识记:(1)体词;(2)谓词。
2、运用:(1)能够正确区分词类。
第四章 体词
一、考核知识点
(一)名词的语法特点和名词的分类
(二)处所词的类别
(三)时间词的语法特点
(四)方位词的类别和用法
(五)数词的类别和构造
(六)量词的类别
(七)数量词的语法性质
(八)区别词的语法特点和意义特点
二、考核要求
(一)名词的语法特点和名词的分类
1、识记:(1)体词包含的词类;
2、领会:(1)名词的语法特点;(2)名词按照它与量词的关系分出来的类别。
(二)处所词的类别
1、识记:(1)处所词。
2、领会:(1)处所词所包含的类别及其特点。
(三)时间词的语法特点
1、领会:(1)时间词的语法特点。
2、运用:(1)能够区分时间词和其他表示时间的词。
(四)方位词的类别和用法
1、领会:(1)方位词的类别;(2)合成方位词的构成方式;(3)方位词的用法。
(五)数词的类别和构造
1、识记:(1)系位构造;(2)系位组合;(3)复杂的系位构造;
2、领会:(1)数词的类别;(2)“二”和“两”用法上的区别;(3)概数词“多”和“来”在系位组合中的位置。
3、运用:(1)能够分析数词的构成方式;(2)能够正确使用“二”和“两”。
(六)量词的类别
1、识记:(1)量词
2、领会:(1)量词的分类及其各自特点。
(七)数量词的语法性质
1、识记:(1)数量词。
2、领会:(1)数量词的语法特点。
(八)区别词的语法特点和意义特点
1、识记:(1)区别词。
2、领会:(1)区别词和形容词的区别;(2)区别词的语法特点和意义特点。
第五章 谓词
一、考核知识点
(一)动词和形容词的区分
(二)动词的分类
(三)动词的重叠和动词后缀
(四)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
(五)名形词
(六)谓词的体词化
二、考核要求
(一)动词和形容词的区分
1、识记:(1)状态形容词;(2)性质形容词。
2、领会:(1)划分动词和形容词的标准;(2)动词的类别;(3)动词宾语的类别;(4)形容词的重叠式和动词的区分。
3、运用:(1)能够运用动词和形容词的区分标准具体分析、区别动词和形容词。
(二)动词的分类
1、识记:(1)体宾动词;(2)谓宾动词;(3)真谓宾动词;(4)准谓宾动词;(5)名动词。
2、领会:(1)动词分类所依据的标准;(2)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区别;(3)名动词的语法特征;(4)助动词的语法特点;(5)常用助动词的用法。
3、运用:(1)能根据语料具体分析名动词的语法特点;(2)能够区分同形的一般动词和助动词、形容词和助动词。
(三)动词的重叠和动词后缀
1、识记:(1)时量;(2)动量。
2、领会:(1)动词重叠式的语法功能和意义;(2)常用动词后缀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
3、运用:(1)区分动词后缀“了”和语气词“了”;(2)区分动词后缀“过”和动词“过”。
(四)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
1、识记:(1)状态形容词所包含的类别。
2、领会:(1)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在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上的区别。
(五)名形词
1、领会:(1)名形词的特点;(2)“多”和“少”的语法功能的特点。
(六)谓词的体词化
1、运用:(1)能具体分析谓词体词化的方法。
第六章 代词
一、考核知识点
(一)代词的性质和分类
(二)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
(三)常用指示代词的用法
(四)学用疑问代词的用法
二、考核要求
(一)代词的性质和分类
1、识记:(1)代词的类别;(2)根据代词的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类。
2、领会:(1)代词的性质。
(二)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
1、领会:(1)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2)常用人称代词意义和用法。
2、运用:(1)能正确运用人称代词。
(三)常用指示代词的用法
1、领会:(1)常用指示代词的意义和用法。
2、运用:(1)能够区分zhe-zhei、na-nei用法上的异同。
(四)学用疑问代词的用法
1、领会:(1)常用疑问代词的意义和用法;(2)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
第七章 主谓结构
一、考核知识点
(一)主语和谓语的关系
(二)主语的类型
(三)谓语的类型
二、考核要求
(一)主语和谓语的关系
1、领会:(1)汉语主语和话题的关系。
2、运用:(1)能从结构、语义和表达三个不同的方面来考察主语和谓语的关系。
(二)主语的类型
1、识记:(1)主语的类型。
2、领会:(1)时间词、处所词做主语和做状语的区别;(2)主语指受事、与事或工具的主谓结构的特点;(3)主语和宾语位置上的谓词不看成是名词的理由。(4)谓词性成分充任的主语的类型。
(三)谓语的类型
1、领会:(1)体词性谓语的类型以及各自的语法特点;(2)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做谓语的区别;(3)动词谓语“是”所带的宾语类型以及主语和宾语之间的关系;(4)主谓结构作为主的主谓结构中,大主语和小主语之间的意义关系。(5)主谓结构作主语、宾语和主谓短语作谓语的区别;(6)由“的”的结构组成的判断句的类型和特点。
2、运用:(1)能具体分析各类谓语的语法特点。
第八章 述宾结构
一、考核知识点
(一)述语和宾语
(二)主宾语和施受关系
(三)粘合述宾结构和组合式述宾结构
(四)特殊的述宾结构
二、考核要求
(一)述语和宾语
1、领会:(1)主语和谓语、述语和宾语的关系;(2)述语和宾语之间意义上的联系;(3)能带宾语的动词和动词性结构。
(二)主宾语和施受关系
1、领会:(1)主语、谓语和施事、受事概念的区别;(2)主语、宾语的划分和施事、受事的关系;(3)不同的句法结构里的主语、宾语和施事、受事之间的关系。
(三)粘合述宾结构和组合式述宾结构
1、识记:(1)粘合式述宾结构;(2)组合式述宾结构。
2、领会:(1)粘合式述宾结构和组合式述宾结构作定语的差异;(2)述宾式复合词的特点。
(四)特殊的述宾结构
1、识记:(1)处所宾语;(2)时间宾语;(3)准宾语所包含的类别;(4)双宾语;(5)近宾语;(6)程度宾语。
2、领会:(1)区分广义处所宾语和狭义处所宾语;(2)能够带狭义处所宾语的动词的特点;(3)存现宾语的类型以及各自的特点;(4)动量词的特点;(5)动量宾语、时量宾语和数量宾语的语法特点;(6)双宾语格式的主要类型;(7)虚指宾语的种类以及他们在词类分析中的作用;(8)程度宾语的种类及特点;(9)谓词性宾语和述语之间的意义关系;(10)指称性宾语和陈述性宾语的区别。
3、运用:(1)会用转换法区分存现宾语和非存现宾语;(2)能根据语料分析宾语的语法特点和意义特点。
第九章 述补结构
一、考核知识点
(一)粘合性述补结构和组合性述补结构
(二)结果补语
(三)趋向补语
(四)由“到”字做补语组成的述补结构
(五)可能补语
(六)状态补语
(七)程度补语
(八)补语的引申意义和述补结构的紧缩形式
二、考核要求
(一)粘合性述补结构和组合性述补结构
1、识记:(1)组合式述补结构;(2)粘合式述补结构。
2、领会:(1)补语和宾语的区别;(2)组合式述补结构的种类。
(二)结果补语
1、领会:(1)能带结果补语的动词;(2)带结果补语的述补结构的语法功能;(3)带结果补语的述补结构和述补式复合词的区别。
(三)趋向补语
1、识记:(1)趋向补语。
2、领会:(1)趋向补语带宾语的情况;(2)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关系;(3)包含复合趋向补语的述补结构所带宾语的位置以及决定这类格式里宾语位置的因素。
(四)由“到”字做补语组成的述补结构
1、领会:(1)由“到”字做补语组成的述补结构带宾语的情况。
(五)可能补语
1、领会:(1)可能补语的肯定式和可能补语的否定式;(2)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和可能补语的区别;(3)在表示可能的述补结构里的宾语的位置;(4)可能补语的“得”和状态补语“得”的区别。
(六)状态补语
1、领会:(1)形容词做状态补语的两种情况;(2)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做状态补语的情况;(3)主谓结构做状态补语的格式。
2、运用:(1)会区别可能补语和状态补语。
(七)程度补语
1、领会:(1)程度补语的特点;(2)程度补语和其他补语的区别。
(八)补语的引申意义和述补结构的紧缩形式
1、领会:(1)常见补语的引申意义;(2)带状态补语的述补结构中,述语后边的“得”省略的条件。
一、考核知识点
(一)修饰语和中心语
(二)定语和状语的区分
(三)同谓性偏正结构
(四)准定语
(五)粘合式偏正结构和组合式偏正结构
(六)多项式偏正结构
(七)定语的次序
(八)和中心语
二、考核要求
(一)修饰语和中心语
1、识记:(1)修饰语和中心语的意义上的联系。
(二)定语和状语的区分
1、领会:(1)定语和状语区分的困难;(2)书面语上的“的”和“地”与定语和状语的关系;(3)定语带“的”和不带“的”的情况;(4)定语带“的”和不带“的”在意义上的差异。
2、运用:(1)能够区分定语和状语
(三)同谓性偏正结构
1、识记:(1)同位性偏正结构的几种类型。
2、领会:(1)同位性偏正结构的特点。
3、运用:(1)能够区分同位性偏正结构和非同位性偏正结构。
(四)准定语
1、识记:(1)准定语。
2、领会:(1)三类准定语的语法特点。
(五)粘合式偏正结构和组合式偏正结构
1、识记:(1)粘合式偏正结构;(2)组合式偏正结构的种类。
2、领会:(1)粘合式偏正结构的功能;(2)组合式偏正结构的组合特点;(3)组合式偏正结构和粘合式偏正结构在构成上的差异。
(六)多项式偏正结构
1、识记:(1)多项式偏正结构。
2、领会:(1)多项式偏正结构的形式。
(七)定语的次序
1、领会:(1)观察定语次序的方法;(2)定语的排列次序。
(八)状语和中心语
1、领会:(1)状语的性质和种类;(2)由副词以外的词以及某些词组转化成的副词性成分做状语的情况;(3)形容词做状语受到的限制。
第十一章 联合结构
一、考核知识点
(一)并列成分的连接
(二)体词性联合结构和谓词性联合结构
(三)联合结构的逻辑意义
二、考核要求
(一)并列成分的连接
1、识记:(1)联合结构。
2、领会:(1)并列成分的连接方式。
(二)体词性联合结构和谓词性联合结构
1、运用:(1)区分体词性联合结构和谓词性联合结构。
(三)联合结构的逻辑意义
1、领会:(1)以联合结构为成分组成的句语结构的类型;(2)“或、或者、或是”与“和、跟、同、与、及”表示的逻辑意义的不同。
第十二章 连谓结构
一、考核知识点
(一)连谓结构的性质和构造
(二)连谓结构中,N和V2意义上的联系
(三)V1带“着”或“了”的连谓结构
(四)由动词“来”“去”组成的连谓结构
(五)由动词“是”组成的连谓结构
(六)由动词“有”组成的连谓结构
(七)由动词“给”组成的连谓结构
二、考核要求
(一)连谓结构的性质和构造
1、识记:(1)连谓结构。
2、领会:(1)连谓结构的种类;(2)连谓结构的构成方式。
3、运用:(1)区分连谓结构和并列的动词结构以及包孕的动词结构。
(二)连谓结构中,N和V2意义上的联系
1、领会:(1)有的连谓结构中,N和V2意义上的各种联系;(2)N是受事的格式中V的类别。
(三)V1带“着”或“了”的连谓结构
1、领会:(1)V1带“着”或“了”的连谓结构表义上的差异。
(四)由动词“来”“去”组成的连谓结构
1、领会:(1)由动词“来”“去”组成的连谓结构在结构上和表义上的特点。
(五)由动词“是”组成的连谓结构
1、领会:(1)由动词“是”组成的连谓结构在结构上和表义上的特点。
(六)由动词“有”组成的连谓结构
1、领会:(1)由动词“有”充任V1的连谓结构的类型及判断方法。
(七)由动词“给”组成的连谓结构
1、领会:(1)由动词“给”组成的连谓结构的基本格式;(2)三种基本格式之间的转换关系。
第十三章 介词
一、考核知识点
(一)介词和动词
(二)介词和介词结构
(三)常用介词分析
二、考核要求
(一)介词和动词
1、领会:(1)动词和介词的联系和区别。
(二)介词和介词结构
1、识记:(1)介词宾语的类别;(2)介词结构。
2、领会:(1)介词结构和连谓结构的关系;(2)有的介词结构加上“的”的功能。
(三)常用介词分析
1、领会:(1)“跟、和、同”作为介词和作为连词的区分;(2)能够放在介词“跟、和、同”组成的连谓结构里的谓词的类型;(3)“跟”和“一样”连用的格式的结构类型;(4)“被、叫、让”的作用;(5)“被、叫、让”和宾语以及和主语的搭配关系;(6)“给”的两种用法;(7)“给”用在祈使句中受到的限制;(8)“给”字宾语的省略情况;(9)介词“在”组成的介词结构在连谓结构里的位置;(10)“把”字组成的连谓结构对动词的限制;(11)“把”字所带的宾语的类别;(12)“把”字句和受事主语句的关系;(13)“比”字句的结构和语义特点;(14)介词“连”在句子构造上的作用。
2、运用:(1)能够区分介词的“跟、和、同”和连词的“跟、和、同”。
第十四章 副词
一、考核知识点
(一)副词和形容词
(二)副词后缀“的”
(三)重叠式副词
(四)范围副词
(五)程度副词
(六)时间副词
(七)否定副词
二、考核要求
(一)副词和形容词
1、领会:(1)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
2、运用:(1)能够区别副词和形容词。
(二)副词后缀“的”
1、领会:(1)副词带“的”的情况;(2)书面语中,名词和动词加上副词后缀“的”转为副词的情况;(3)“的”字结构和带“的”的副词的区别。
(三)重叠式副词
1、领会:(1)副词重叠和形容词重叠在语法功能上的差异。
2、运用:(1)能区分重叠式副词和叠音形式。
(四)范围副词
1、领会:(1)范围副词的种类;(2)常见范围副词语法功能和意义的区别。
(五)程度副词
1、领会:(1)常见程度副词语法功能的差异。
(六)时间副词
1、领会:(1)常见时间副词意义上的差异;(2)时间副词的引申用法。
(七)否定副词
1、领会:(1)否定副词的语法功能。
第十五章 疑问句和祈使句
一、考核知识点
(一)疑问句的种类
(二)祈使句的特点
二、考核要求
(一)疑问句的种类
1、领会:(1)疑问句的种类;(2)各类疑问句在句法上的特点。
2、运用:(1)能够区分各类疑问句。
(二)祈使句的特点
1、领会:(1)祈使句的特点;(2)祈使句的肯定式和否定式。
第十六章 语气词
一、考核知识点
(一)语气词的组合层次
(二)常用语气词的用法
(三)句中停顿和语气词
二、考核要求
(一)语气词的组合层次
1、领会:(1)语气词的组合层次;(2)语气词的连用;(3)语气词的分类;(4)语气词在句子里出现的顺序。
2、运用:(1)能够识别语气词。
(二)常用语气词的用法
1、领会:(1)表示时态的语气词的用法;(2)表示疑问和祈使语气的语气词的用法;(3)表示说话人态度和感情的语气词的用法;(4)语气词跟在其他音节之后,受前一个音节韵母影响而产生的音变现象。
2、运用;(1)能够区分语气词“了”和动词后缀“了”。
(三)句中停顿和语气词
1、领会:(1)语气词用在句中停顿地方的作用。
第十七章 复句
一、考核知识点
(一)单句和复句
(二)分句之间的关系
(三)复句和连词
二、考核要求
(一)单句和复句
1、领会:(1)什么叫复句;(2)单句和复句的关系;(3)连词在句法结构分析中的地位;(4)定位分句和不定位分句。
(二)分句之间的关系
1、领会:(1)分句之间的意义联系及其表现形式。
(三)复句和连词
1、领会:(1)连词在复句中出现的位置;(2)连词位置和复句意义的关系。
第十八章 省略和倒装
一、考核知识点
(一)省略
(二)倒装
二、考核要求
(一)省略
1、识记:(1)省略。
2、领会:(1)省略和非主谓句的区别。
3、运用:(1)能够区分省略和非省略。
(二)倒装
1、领会:(1)倒装的种类。
2、运用:(1)能够判断倒装句。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现对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关于考核要求的说明
为了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具体化,本大纲对各个章节的考核目标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这样做的目的,不外是想使自学者更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教材,使社会助学能够有针对地进行辅导,使考试的命题有章可循。
本大纲在考核要求中,按照识记、领会和运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具体的要求是:
1、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正确地表述。
2、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地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3、运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运用”又可分为“简单运用”和“综合运用”两个能力层次。“简单运用”是指在领会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综合运用”是指在简单运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二、关于自学教材
江苏省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程使用的教材是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9月第1版。
三、关于自学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程有很强的系统性,它不仅表现在和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上,更表现在其内部的一致性上。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分析汉语,取得了丰硕成果。考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应该认真领会、掌握朱德熙先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握教材的内在结构,而不是孤立地背一些概念和名词。在三个能力层次中,领会是关键。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得牢,也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用得好。要注意把语言规律的理解和语言事实的掌握联系起来;用材料来支撑观点,用观点来统领材料。
第一章 语法单位
一、考核知识点
(一)语素的概念、语素的特点及其与汉字的关系
(二)确定词的方法
(三)词组的结构类型的功能类型
(四)句子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
二、考核要求
(一)语素的概念、语素的特点及其与汉字的关系
1、识记:(1)语素;(2)自由语素;(3)粘着语素;(4)定位语素;(5)不定位语素。
2、领会:(1)现代汉语语素的特点及其与汉字的关系。
(二)确定词的方法
1、识记:(1)词;(2)单纯词;(3)合成词;(4)成语语素;(5)不成词语素。
2、领会:(1)词与语素的关系;(2)确定词的主要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三)词组的结构类型的功能类型
1、识记:(1)词组。
2、领会:(1)词组的结构类型;(2)偏正结构中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意义上的联系;(3)述宾结构中宾语的意义类型;(4)连谓结构中动词之间的关系;(5)词组构成的层级性。
3、运用:(1)能把词组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分类;(2)能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词组的结构层次。
(四)句子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
1、识记:(1)句子;(2)主谓句;(3)非主谓句;(4)复句
2、领会:(1)句子的特点;(2)句子和词、词组的区别;(3)句子的结构分类;(4)句子的功能分类。
第二章 词的构造
一、考核知识点
(一)句法和词法的区别
(二)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三)复杂的合成词的构词方式和构造层次
二、考核要求
(一)句法和词法的区别
1、识记:(1)句法研究;(2)词法研究;(3)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二)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1、识记:(1)研究重叠式合成词应该注意的问题;(2)附加;(3)词缀;(4)词根;(5)前缀;(6)后缀;(7)复合;(8)复合词;
2、领会:(1)重叠式合成词和叠音词的区别;(2)词缀和非词缀的区分;(3)常用前缀 和后缀的意义和作用;(4)区分复合词和句法结构的方法。
3、运用:(1)能具体分析重叠式合成词的结构类型和语音特征、基式和重叠式的语法功能的异同、重叠式的语法意义;(2)能够辨别复合词的结构关系;
(三)复杂的合成词的构词方式和构造层次
1、领会:(1)复杂合成词的层次;(2)并立式复合词和联合结构的区别。
第三章 词类
一、考核知识点
(一)划分词类的根据
(二)词类的共性和个性
(三)词的兼类问题
(四)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五)体词和谓词
二、考核要求
(一)划分词类的根据
1、识记:(1)语法功能;(2)词类;
2、领会:(1)划分词类的依据。
(二)词类的共性和个性
1、领会:(1)词类共性和个性的相对性。
(三)词的兼类问题
1、领会:(1)兼类问题和词义分析的关系。
(四)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1、识记:(1)实词;(2)虚词。
2、领会:(1)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五)体词和谓词
1、识记:(1)体词;(2)谓词。
2、运用:(1)能够正确区分词类。
第四章 体词
一、考核知识点
(一)名词的语法特点和名词的分类
(二)处所词的类别
(三)时间词的语法特点
(四)方位词的类别和用法
(五)数词的类别和构造
(六)量词的类别
(七)数量词的语法性质
(八)区别词的语法特点和意义特点
二、考核要求
(一)名词的语法特点和名词的分类
1、识记:(1)体词包含的词类;
2、领会:(1)名词的语法特点;(2)名词按照它与量词的关系分出来的类别。
(二)处所词的类别
1、识记:(1)处所词。
2、领会:(1)处所词所包含的类别及其特点。
(三)时间词的语法特点
1、领会:(1)时间词的语法特点。
2、运用:(1)能够区分时间词和其他表示时间的词。
(四)方位词的类别和用法
1、领会:(1)方位词的类别;(2)合成方位词的构成方式;(3)方位词的用法。
(五)数词的类别和构造
1、识记:(1)系位构造;(2)系位组合;(3)复杂的系位构造;
2、领会:(1)数词的类别;(2)“二”和“两”用法上的区别;(3)概数词“多”和“来”在系位组合中的位置。
3、运用:(1)能够分析数词的构成方式;(2)能够正确使用“二”和“两”。
(六)量词的类别
1、识记:(1)量词
2、领会:(1)量词的分类及其各自特点。
(七)数量词的语法性质
1、识记:(1)数量词。
2、领会:(1)数量词的语法特点。
(八)区别词的语法特点和意义特点
1、识记:(1)区别词。
2、领会:(1)区别词和形容词的区别;(2)区别词的语法特点和意义特点。
第五章 谓词
一、考核知识点
(一)动词和形容词的区分
(二)动词的分类
(三)动词的重叠和动词后缀
(四)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
(五)名形词
(六)谓词的体词化
二、考核要求
(一)动词和形容词的区分
1、识记:(1)状态形容词;(2)性质形容词。
2、领会:(1)划分动词和形容词的标准;(2)动词的类别;(3)动词宾语的类别;(4)形容词的重叠式和动词的区分。
3、运用:(1)能够运用动词和形容词的区分标准具体分析、区别动词和形容词。
(二)动词的分类
1、识记:(1)体宾动词;(2)谓宾动词;(3)真谓宾动词;(4)准谓宾动词;(5)名动词。
2、领会:(1)动词分类所依据的标准;(2)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区别;(3)名动词的语法特征;(4)助动词的语法特点;(5)常用助动词的用法。
3、运用:(1)能根据语料具体分析名动词的语法特点;(2)能够区分同形的一般动词和助动词、形容词和助动词。
(三)动词的重叠和动词后缀
1、识记:(1)时量;(2)动量。
2、领会:(1)动词重叠式的语法功能和意义;(2)常用动词后缀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
3、运用:(1)区分动词后缀“了”和语气词“了”;(2)区分动词后缀“过”和动词“过”。
(四)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
1、识记:(1)状态形容词所包含的类别。
2、领会:(1)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在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上的区别。
(五)名形词
1、领会:(1)名形词的特点;(2)“多”和“少”的语法功能的特点。
(六)谓词的体词化
1、运用:(1)能具体分析谓词体词化的方法。
第六章 代词
一、考核知识点
(一)代词的性质和分类
(二)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
(三)常用指示代词的用法
(四)学用疑问代词的用法
二、考核要求
(一)代词的性质和分类
1、识记:(1)代词的类别;(2)根据代词的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类。
2、领会:(1)代词的性质。
(二)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
1、领会:(1)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2)常用人称代词意义和用法。
2、运用:(1)能正确运用人称代词。
(三)常用指示代词的用法
1、领会:(1)常用指示代词的意义和用法。
2、运用:(1)能够区分zhe-zhei、na-nei用法上的异同。
(四)学用疑问代词的用法
1、领会:(1)常用疑问代词的意义和用法;(2)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
第七章 主谓结构
一、考核知识点
(一)主语和谓语的关系
(二)主语的类型
(三)谓语的类型
二、考核要求
(一)主语和谓语的关系
1、领会:(1)汉语主语和话题的关系。
2、运用:(1)能从结构、语义和表达三个不同的方面来考察主语和谓语的关系。
(二)主语的类型
1、识记:(1)主语的类型。
2、领会:(1)时间词、处所词做主语和做状语的区别;(2)主语指受事、与事或工具的主谓结构的特点;(3)主语和宾语位置上的谓词不看成是名词的理由。(4)谓词性成分充任的主语的类型。
(三)谓语的类型
1、领会:(1)体词性谓语的类型以及各自的语法特点;(2)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做谓语的区别;(3)动词谓语“是”所带的宾语类型以及主语和宾语之间的关系;(4)主谓结构作为主的主谓结构中,大主语和小主语之间的意义关系。(5)主谓结构作主语、宾语和主谓短语作谓语的区别;(6)由“的”的结构组成的判断句的类型和特点。
2、运用:(1)能具体分析各类谓语的语法特点。
第八章 述宾结构
一、考核知识点
(一)述语和宾语
(二)主宾语和施受关系
(三)粘合述宾结构和组合式述宾结构
(四)特殊的述宾结构
二、考核要求
(一)述语和宾语
1、领会:(1)主语和谓语、述语和宾语的关系;(2)述语和宾语之间意义上的联系;(3)能带宾语的动词和动词性结构。
(二)主宾语和施受关系
1、领会:(1)主语、谓语和施事、受事概念的区别;(2)主语、宾语的划分和施事、受事的关系;(3)不同的句法结构里的主语、宾语和施事、受事之间的关系。
(三)粘合述宾结构和组合式述宾结构
1、识记:(1)粘合式述宾结构;(2)组合式述宾结构。
2、领会:(1)粘合式述宾结构和组合式述宾结构作定语的差异;(2)述宾式复合词的特点。
(四)特殊的述宾结构
1、识记:(1)处所宾语;(2)时间宾语;(3)准宾语所包含的类别;(4)双宾语;(5)近宾语;(6)程度宾语。
2、领会:(1)区分广义处所宾语和狭义处所宾语;(2)能够带狭义处所宾语的动词的特点;(3)存现宾语的类型以及各自的特点;(4)动量词的特点;(5)动量宾语、时量宾语和数量宾语的语法特点;(6)双宾语格式的主要类型;(7)虚指宾语的种类以及他们在词类分析中的作用;(8)程度宾语的种类及特点;(9)谓词性宾语和述语之间的意义关系;(10)指称性宾语和陈述性宾语的区别。
3、运用:(1)会用转换法区分存现宾语和非存现宾语;(2)能根据语料分析宾语的语法特点和意义特点。
第九章 述补结构
一、考核知识点
(一)粘合性述补结构和组合性述补结构
(二)结果补语
(三)趋向补语
(四)由“到”字做补语组成的述补结构
(五)可能补语
(六)状态补语
(七)程度补语
(八)补语的引申意义和述补结构的紧缩形式
二、考核要求
(一)粘合性述补结构和组合性述补结构
1、识记:(1)组合式述补结构;(2)粘合式述补结构。
2、领会:(1)补语和宾语的区别;(2)组合式述补结构的种类。
(二)结果补语
1、领会:(1)能带结果补语的动词;(2)带结果补语的述补结构的语法功能;(3)带结果补语的述补结构和述补式复合词的区别。
(三)趋向补语
1、识记:(1)趋向补语。
2、领会:(1)趋向补语带宾语的情况;(2)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关系;(3)包含复合趋向补语的述补结构所带宾语的位置以及决定这类格式里宾语位置的因素。
(四)由“到”字做补语组成的述补结构
1、领会:(1)由“到”字做补语组成的述补结构带宾语的情况。
(五)可能补语
1、领会:(1)可能补语的肯定式和可能补语的否定式;(2)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和可能补语的区别;(3)在表示可能的述补结构里的宾语的位置;(4)可能补语的“得”和状态补语“得”的区别。
(六)状态补语
1、领会:(1)形容词做状态补语的两种情况;(2)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做状态补语的情况;(3)主谓结构做状态补语的格式。
2、运用:(1)会区别可能补语和状态补语。
(七)程度补语
1、领会:(1)程度补语的特点;(2)程度补语和其他补语的区别。
(八)补语的引申意义和述补结构的紧缩形式
1、领会:(1)常见补语的引申意义;(2)带状态补语的述补结构中,述语后边的“得”省略的条件。
一、考核知识点
(一)修饰语和中心语
(二)定语和状语的区分
(三)同谓性偏正结构
(四)准定语
(五)粘合式偏正结构和组合式偏正结构
(六)多项式偏正结构
(七)定语的次序
(八)和中心语
二、考核要求
(一)修饰语和中心语
1、识记:(1)修饰语和中心语的意义上的联系。
(二)定语和状语的区分
1、领会:(1)定语和状语区分的困难;(2)书面语上的“的”和“地”与定语和状语的关系;(3)定语带“的”和不带“的”的情况;(4)定语带“的”和不带“的”在意义上的差异。
2、运用:(1)能够区分定语和状语
(三)同谓性偏正结构
1、识记:(1)同位性偏正结构的几种类型。
2、领会:(1)同位性偏正结构的特点。
3、运用:(1)能够区分同位性偏正结构和非同位性偏正结构。
(四)准定语
1、识记:(1)准定语。
2、领会:(1)三类准定语的语法特点。
(五)粘合式偏正结构和组合式偏正结构
1、识记:(1)粘合式偏正结构;(2)组合式偏正结构的种类。
2、领会:(1)粘合式偏正结构的功能;(2)组合式偏正结构的组合特点;(3)组合式偏正结构和粘合式偏正结构在构成上的差异。
(六)多项式偏正结构
1、识记:(1)多项式偏正结构。
2、领会:(1)多项式偏正结构的形式。
(七)定语的次序
1、领会:(1)观察定语次序的方法;(2)定语的排列次序。
(八)状语和中心语
1、领会:(1)状语的性质和种类;(2)由副词以外的词以及某些词组转化成的副词性成分做状语的情况;(3)形容词做状语受到的限制。
第十一章 联合结构
一、考核知识点
(一)并列成分的连接
(二)体词性联合结构和谓词性联合结构
(三)联合结构的逻辑意义
二、考核要求
(一)并列成分的连接
1、识记:(1)联合结构。
2、领会:(1)并列成分的连接方式。
(二)体词性联合结构和谓词性联合结构
1、运用:(1)区分体词性联合结构和谓词性联合结构。
(三)联合结构的逻辑意义
1、领会:(1)以联合结构为成分组成的句语结构的类型;(2)“或、或者、或是”与“和、跟、同、与、及”表示的逻辑意义的不同。
第十二章 连谓结构
一、考核知识点
(一)连谓结构的性质和构造
(二)连谓结构中,N和V2意义上的联系
(三)V1带“着”或“了”的连谓结构
(四)由动词“来”“去”组成的连谓结构
(五)由动词“是”组成的连谓结构
(六)由动词“有”组成的连谓结构
(七)由动词“给”组成的连谓结构
二、考核要求
(一)连谓结构的性质和构造
1、识记:(1)连谓结构。
2、领会:(1)连谓结构的种类;(2)连谓结构的构成方式。
3、运用:(1)区分连谓结构和并列的动词结构以及包孕的动词结构。
(二)连谓结构中,N和V2意义上的联系
1、领会:(1)有的连谓结构中,N和V2意义上的各种联系;(2)N是受事的格式中V的类别。
(三)V1带“着”或“了”的连谓结构
1、领会:(1)V1带“着”或“了”的连谓结构表义上的差异。
(四)由动词“来”“去”组成的连谓结构
1、领会:(1)由动词“来”“去”组成的连谓结构在结构上和表义上的特点。
(五)由动词“是”组成的连谓结构
1、领会:(1)由动词“是”组成的连谓结构在结构上和表义上的特点。
(六)由动词“有”组成的连谓结构
1、领会:(1)由动词“有”充任V1的连谓结构的类型及判断方法。
(七)由动词“给”组成的连谓结构
1、领会:(1)由动词“给”组成的连谓结构的基本格式;(2)三种基本格式之间的转换关系。
第十三章 介词
一、考核知识点
(一)介词和动词
(二)介词和介词结构
(三)常用介词分析
二、考核要求
(一)介词和动词
1、领会:(1)动词和介词的联系和区别。
(二)介词和介词结构
1、识记:(1)介词宾语的类别;(2)介词结构。
2、领会:(1)介词结构和连谓结构的关系;(2)有的介词结构加上“的”的功能。
(三)常用介词分析
1、领会:(1)“跟、和、同”作为介词和作为连词的区分;(2)能够放在介词“跟、和、同”组成的连谓结构里的谓词的类型;(3)“跟”和“一样”连用的格式的结构类型;(4)“被、叫、让”的作用;(5)“被、叫、让”和宾语以及和主语的搭配关系;(6)“给”的两种用法;(7)“给”用在祈使句中受到的限制;(8)“给”字宾语的省略情况;(9)介词“在”组成的介词结构在连谓结构里的位置;(10)“把”字组成的连谓结构对动词的限制;(11)“把”字所带的宾语的类别;(12)“把”字句和受事主语句的关系;(13)“比”字句的结构和语义特点;(14)介词“连”在句子构造上的作用。
2、运用:(1)能够区分介词的“跟、和、同”和连词的“跟、和、同”。
第十四章 副词
一、考核知识点
(一)副词和形容词
(二)副词后缀“的”
(三)重叠式副词
(四)范围副词
(五)程度副词
(六)时间副词
(七)否定副词
二、考核要求
(一)副词和形容词
1、领会:(1)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
2、运用:(1)能够区别副词和形容词。
(二)副词后缀“的”
1、领会:(1)副词带“的”的情况;(2)书面语中,名词和动词加上副词后缀“的”转为副词的情况;(3)“的”字结构和带“的”的副词的区别。
(三)重叠式副词
1、领会:(1)副词重叠和形容词重叠在语法功能上的差异。
2、运用:(1)能区分重叠式副词和叠音形式。
(四)范围副词
1、领会:(1)范围副词的种类;(2)常见范围副词语法功能和意义的区别。
(五)程度副词
1、领会:(1)常见程度副词语法功能的差异。
(六)时间副词
1、领会:(1)常见时间副词意义上的差异;(2)时间副词的引申用法。
(七)否定副词
1、领会:(1)否定副词的语法功能。
第十五章 疑问句和祈使句
一、考核知识点
(一)疑问句的种类
(二)祈使句的特点
二、考核要求
(一)疑问句的种类
1、领会:(1)疑问句的种类;(2)各类疑问句在句法上的特点。
2、运用:(1)能够区分各类疑问句。
(二)祈使句的特点
1、领会:(1)祈使句的特点;(2)祈使句的肯定式和否定式。
第十六章 语气词
一、考核知识点
(一)语气词的组合层次
(二)常用语气词的用法
(三)句中停顿和语气词
二、考核要求
(一)语气词的组合层次
1、领会:(1)语气词的组合层次;(2)语气词的连用;(3)语气词的分类;(4)语气词在句子里出现的顺序。
2、运用:(1)能够识别语气词。
(二)常用语气词的用法
1、领会:(1)表示时态的语气词的用法;(2)表示疑问和祈使语气的语气词的用法;(3)表示说话人态度和感情的语气词的用法;(4)语气词跟在其他音节之后,受前一个音节韵母影响而产生的音变现象。
2、运用;(1)能够区分语气词“了”和动词后缀“了”。
(三)句中停顿和语气词
1、领会:(1)语气词用在句中停顿地方的作用。
第十七章 复句
一、考核知识点
(一)单句和复句
(二)分句之间的关系
(三)复句和连词
二、考核要求
(一)单句和复句
1、领会:(1)什么叫复句;(2)单句和复句的关系;(3)连词在句法结构分析中的地位;(4)定位分句和不定位分句。
(二)分句之间的关系
1、领会:(1)分句之间的意义联系及其表现形式。
(三)复句和连词
1、领会:(1)连词在复句中出现的位置;(2)连词位置和复句意义的关系。
第十八章 省略和倒装
一、考核知识点
(一)省略
(二)倒装
二、考核要求
(一)省略
1、识记:(1)省略。
2、领会:(1)省略和非主谓句的区别。
3、运用:(1)能够区分省略和非省略。
(二)倒装
1、领会:(1)倒装的种类。
2、运用:(1)能够判断倒装句。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现对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关于考核要求的说明
为了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具体化,本大纲对各个章节的考核目标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这样做的目的,不外是想使自学者更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教材,使社会助学能够有针对地进行辅导,使考试的命题有章可循。
本大纲在考核要求中,按照识记、领会和运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具体的要求是:
1、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正确地表述。
2、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地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3、运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运用”又可分为“简单运用”和“综合运用”两个能力层次。“简单运用”是指在领会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综合运用”是指在简单运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二、关于自学教材
江苏省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程使用的教材是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9月第1版。
三、关于自学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程有很强的系统性,它不仅表现在和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上,更表现在其内部的一致性上。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分析汉语,取得了丰硕成果。考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应该认真领会、掌握朱德熙先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握教材的内在结构,而不是孤立地背一些概念和名词。在三个能力层次中,领会是关键。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得牢,也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用得好。要注意把语言规律的理解和语言事实的掌握联系起来;用材料来支撑观点,用观点来统领材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