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我参加工作屈指一数也已经有十三、四年,有十年是代小学高段数学的,尤其是在2005年以后,农村各小学都配备了电脑,教学改革有随之来到,教学改革以来,每一位年轻教师都感到压力很大,要想在改革浪潮不被击倒,课堂改革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要想使本来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变成一节高效的课堂,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有效的课堂教学要体现一定的理念和思想,集中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它主要表现为: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性、实践性、理解性和反思性。如果实现了这些特性的课堂教学,那么这节课就可称得上是一节有效的好课。那么,在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感受。 1、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板着面孔”上课,学生可能会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但他们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也不会有积极主动的探索热情。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只有通过游戏或生动的情境才能实现,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机会。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数学学习,特别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学习,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验数学。如在探索与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小组活动记录表,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量三角形的三个角的角度,并在小组内交流发现规律。在发现规律后,再引导学生动手去撕纸、折纸来验证自己的发现。在整个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去经历操作,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我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体验了“做”数学的乐趣。因为经历了猜测、验证的实践过程,对这一知识,他们记忆深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3、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思考的余地。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最简单的一个指标是教师提问以后是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用几秒钟让学生思考,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判定学生会不会,特别是那些需要较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4、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同时也要符合不同的学习内容。探索与发现的方法是值得提倡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教学新概念、新方法的内容时需要学生去探索,但有些规定性的内容也可以用接受式的方法。 5、一堂有效的课应当是自然的,生成的和常态下的课。 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问题来推进学生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再生成问题。教学过程能否有效推进,师生能否有效互动,都取决于这两方面的问题的设计质量。所以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又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一环。 这样的问题,既强化了“有效信息”,又利用了“错误信息”,进而开发了学生的原始资源,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从而形成新的、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呈现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当然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即时情境,有针对性地发问,绝不能生硬照搬预设的问题。 同样,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常态下的课。不是多人、多次排练的结果,不是“课本剧”的再现。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 6、一堂有效的课应当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关注课堂效率。 有效学习一定是有价值的学习,对学生有用的学习,是针对学生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的学习。例如有教师在上复习课时,一共出了10道题,一道一道地讲,刚讲完的时候,就下课了。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人人参与,作业也设计得有坡度,但当我坐在下面和学生一起听课时,发现这些题目只有少数几个学生不会,但教师还要从头到尾全班讲,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所谓复习课几乎都是这样进行的,没有提出一个有效学习的针对性问题,集体浪费时间,只是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教学计划。 有效率的课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而不是去“迎合”教师的问题,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所以,一堂有效的课也是解决学生问题的课。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我参加工作屈指一数也已经有十三、四年,有十年是代小学高段数学的,尤其是在2005年以后,农村各小学都配备了电脑,教学改革有随之来到,教学改革以来,每一位年轻教师都感到压力很大,要想在改革浪潮不被击倒,课堂改革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要想使本来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变成一节高效的课堂,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有效的课堂教学要体现一定的理念和思想,集中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它主要表现为: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性、实践性、理解性和反思性。如果实现了这些特性的课堂教学,那么这节课就可称得上是一节有效的好课。那么,在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感受。 1、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板着面孔”上课,学生可能会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但他们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也不会有积极主动的探索热情。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只有通过游戏或生动的情境才能实现,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机会。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数学学习,特别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学习,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验数学。如在探索与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小组活动记录表,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量三角形的三个角的角度,并在小组内交流发现规律。在发现规律后,再引导学生动手去撕纸、折纸来验证自己的发现。在整个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去经历操作,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我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体验了“做”数学的乐趣。因为经历了猜测、验证的实践过程,对这一知识,他们记忆深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3、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思考的余地。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最简单的一个指标是教师提问以后是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用几秒钟让学生思考,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判定学生会不会,特别是那些需要较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4、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同时也要符合不同的学习内容。探索与发现的方法是值得提倡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教学新概念、新方法的内容时需要学生去探索,但有些规定性的内容也可以用接受式的方法。 5、一堂有效的课应当是自然的,生成的和常态下的课。 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问题来推进学生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再生成问题。教学过程能否有效推进,师生能否有效互动,都取决于这两方面的问题的设计质量。所以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又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一环。 这样的问题,既强化了“有效信息”,又利用了“错误信息”,进而开发了学生的原始资源,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从而形成新的、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呈现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当然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即时情境,有针对性地发问,绝不能生硬照搬预设的问题。 同样,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常态下的课。不是多人、多次排练的结果,不是“课本剧”的再现。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 6、一堂有效的课应当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关注课堂效率。 有效学习一定是有价值的学习,对学生有用的学习,是针对学生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的学习。例如有教师在上复习课时,一共出了10道题,一道一道地讲,刚讲完的时候,就下课了。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人人参与,作业也设计得有坡度,但当我坐在下面和学生一起听课时,发现这些题目只有少数几个学生不会,但教师还要从头到尾全班讲,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所谓复习课几乎都是这样进行的,没有提出一个有效学习的针对性问题,集体浪费时间,只是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教学计划。 有效率的课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而不是去“迎合”教师的问题,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所以,一堂有效的课也是解决学生问题的课。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展开全部
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这也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起点,提出不同的要求,、施以不同的帮助,让他们都有自我表现、自我成功的机会,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和自信心。这既是小学数学教学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方面。我们要对暂时后进的学生充满爱心和信心,用满腔挚爱和热忱,营造出祥和的心理环境,消除他们学习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置身于教师的期望之中,在无卑无怯、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中抬起头来学习。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说明,师爱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它不仅能激起后进生学习的良好兴趣,而且能转化为他们学习的内部动机,从而提高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