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书心得

 我来答
热诚且温厚的小鸥q
2017-03-27 · TA获得超过289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48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96万
展开全部
齐物与逍遥 --读《庄子》为什么学生一读到现行中小学教材中的涉及到庄子思想的文章就说读不懂?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富裕,越来越舒服反而觉得心累?为什么中国人在祝福别人是时,常说“长命富贵”?为什么中国文人都有山林情结?……如果要寻求答案,可以读读《庄子》。庄子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的思想,虽然不是正统,我们日常生活中却到处都有庄子的影子。庄子的思想庞杂,也有许多矛盾之处。主要思想可以归结为齐物论和逍遥观。齐物论有三个方面的意思,生死一样,没有是非,物我一体。庄子强调人与环境和谐共存,他认为人和物是一回事,都是气聚而成。人死了,就是气散了,气会变成另外的物。庄子把生和死看成是一回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知北游》) 没有是非,今天就有现成的例子。把顺德改成佛山市的一个区,不少人都认为这是胡来(非),那是因为市民只从顺德本位着眼。如果将目光放到全省或全国,就会觉得这种做种法是对的(是),是与非有什么区别呢?前天,中央电视报道黑熊伤人事件,对黑熊是杀还是保护,专家的观点和村民的观点绝然不同,谁是谁非也没有定论。对环境的破坏,无异于自杀。这是我们的共识。庄子认为天地万物与我是共为一体的,他在《大宗师》里说:“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覆始终,不知端倪。”把人从拘束的形体中解放出来,真正与宇宙同体。当人把对死生的观察点从个体移到超越个体的另外一个更高的、更普遍的存在时,死生的界限就消失了。也就是说,当人把个体与整体结合在一起时,人就超越了对死的恐惧,是非没有了,物我的界限也就没有了,人类从另一个层面上获得了自由,这就是庄子所说的逍遥。在《逍遥游》、《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中,庄子提出,要达到彻底的逍遥,就要做到“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 。将功名去掉,一点也没有挂念,悠然自适的生活,“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就是要过天然的生活,自任自适如不系之舟漂流于人生的大海上,在可悲的命运中愉快地渡过去。这就是逍遥了,这就是解放自己了。当一个人理性地把自己和一个永恒的、无所不包的宇宙结合在一起时,个人的存在也就是一种无限。这样,胸襟就会变得宽广,人生的得失祸福、穷达贫富无足萦怀。世俗纷扰没有了,只有内心的宁静。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人所要求的不过是鹪鹩和偃鼠一样的生活而已,只要摆脱了世俗观念和事务困扰,人就逍遥了。清静无为,清虚寡欲,不以外物为思想的对象,注重个人内心的修养,就达到了“至人”的境界。就可以逍遥了。庄子的思想是承老子而来,他的理想是追求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读《庄子》也不失为认识世界的另一法门。 读《庄子》,我懂得了许多。借助于《百家讲坛》的神力,沉寂了很长时间的庄子也终于开始风光起来,他的人生哲学也变得流行起来。什么“逍遥游于物外,”什么“无为,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精神。等等。可是我们也不要忘记了,庄子也是犬儒主义的创造人,庄子的“自由精神”混合而显得俗不可耐。在今天的中国倡导庄子精神实在不是时候。《庄子》的“自由精神”似乎早为大家公认,其高蹈超越、想像之奇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我要补充的是:《庄子》中还有大量言论,体现了一种非常糟糕的驼鸟智慧和乌龟哲学。庄子一方面大骂世俗,一方面又反复说要“不谴是非而与世俗外”,也就是说,不要去管什么是非,要无条件地和世俗世界好好相处,一方面大谈“不为物役,”但另一方面又告诫人们要“与物周游”,“与物为春”,庄子一方面是大胆想像,神游于九天之上,另一方面又奉行“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现实主义策略。庄子的想像更多地体现在玄空的神游上,在实际行为上却认同价值颠倒的现实世界。他的“游”也只是不触及实际的“神游”而已。其实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的结合才是完整的庄子,它们共同组成了人生态度。所谓“犬儒主义”,指的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一种畸形关系。犬儒主义诞生于公元5世纪的希腊,它指一种对文化价值的对抗精神,一种深刻的怀疑,它认为世界是不值得严肃对待的,不妨游戏。到了现代,犬儒主义的含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对于世界的不信任和拒绝的态度没有变,犬儒主义虽然对现实不满,但是又拒绝参与社会世界,或遁入孤独和内闭,或转向任诞的审美主义,而其骨子里则是虚无主义。他们对于世界保持了清醒的距离意识,但是却不敢或不愿与之正面对抗,而以一种嬉笑怒骂、冷嘲热讽的处理态度来曲折的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妥协混合的矛盾立场。犬儒主义不仅仅表现了现实的黑暗,或者现实世界中道德的颠倒和价值的真空状态,更是人们对于这种颠倒和真空状态的麻木,接受乃至积极认同,犬儒主义者即使在心里也不再坚持起码的是非美丑观念,不但对现实不抱希望,而且对未来也不抱希望。犬儒主义的核心是怀疑一切,不但怀疑现实,而且也怀疑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犬儒主义是一种深刻的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有可能现为死气沉沉,一潭死水,也可能表现为装疯卖傻,装神弄鬼。犬儒主义常常出现在社会黑暗,绝望感弥漫的历史时期,这个时候的突出特点是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想像世界的高蹈,两者相互强化。在这个意义上,大概庄子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精神界的导师,它应和了当今中国的普遍的社会冷漠,试图通过内心的所谓“宁静”来掩盖现实社会中的无奈。在目前中国的情况下,庄子人生哲学的流行所导致的只能是全社会的犬儒主义,它可许能够培养出一批不问世事的逍遥派,却永远也不可能培养出积极参与的现代公民,这难道是我们需要的吗? 庄子继承老子的道家学说,进一步阐释了道。 道家在一定的意义上否定了儒家思想,认为儒家所推崇的仁政是世间罪恶的根源。的确,君主得到权利最好的途径就是战争,要巩固自己的江山最好的方式就是增强自己的实力,筹建军队,抵御外来的侵略就是战争,这所有的一切都是要用臣子的血肉之躯,帝王的宝座是坐在无数尸骨上的。他们却用仁义来遮盖这一切,他的仁政束缚了多少人的思想。在秦始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人类的思想就被禁锢了,千百年来的学者寒窗苦读,只为金榜提名,真正用到的又有多少,为了这一个荣誉多少人浪费了自己的一生。科举三年一次,千千万万的学子中才取几人,范进就是为了它束缚了自己大半生。道家所提倡的自由是真正的逍遥游,在社会中想要得到身体的自由可谓是难上加难,但是精神的自由却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没有贵贱尊卑的隔阂,没有仁义礼乐的束缚,没有功名利益的追逐,用晨钟墓鼓去抚慰无助的心灵。 孔子的儒家实在是太理想化了,是在当今社会几乎不能实现的,虽说有梦想是好的,但是这个梦想对当代人来说有些过高了。在儒家的经典下奴役了上百年,连反抗的力气也没有了,我们所有的青春,一生中最灿烂的时候就被掩埋在无尽的笔墨中,浓重的书香气笼罩着整个中国,那曾经腾飞于九洲之上的龙如今早已被驯服,回想当年桀骜不逊的飞舞于九天,似乎都已经成为了历史。 读完《庄子》,我的感想就是,在九洲之上的那朵艳丽的奇葩正在逐渐的沉入墨的海洋。 庄子略略一看,像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而细细探究,庄子其实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炎凉的悲愤与绝望。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逍遥自得,成为浊世中的清醒之人。 当庄子的妻子病死时,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于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庄子的的确确是看破了生死,他认为人的生死是必然的,死亡意味着新生,而新生也代表着死亡。 不得不说,庄子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虽看破生死,却有着强烈的爱恨情感,他一贫如洗,却又逍遥自得。这样的一个率性而为、有独特人格魅力的人,实在是不可多得啊 庄子的思想学说与老子一脉相承,而又有变化。无论在哲学观、社会观、人生观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思想更为复杂。在哲学上,继承了老子的道以及自然无为的思想。在社会观上,崇尚“至德之世”,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在人生观上,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也有全性保身的思想。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