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为何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
这首诗句的创作真正反映了戚继光的理想。面对骚动不安的海疆,戚继光的内心,充满着一种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不是一种光宗耀祖的奢想,而是保国为民的理想。
【出处】
戚继光(明)《韬钤深处》
【原文】
韬钤深处
明代:戚继光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创作背景】
戚继光的《韬钤深处》这首诗出自戚继光的诗文集《止止堂集·横槊稿》,是他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时所写。当时戚继光的生活十分平静,每天除处理公务外,就是闭门读书。但是,他不甘心这种碌碌无为的生活,渴望做出一番事业,为边疆的安宁奉献一生。于是在一本兵书的空白处,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作者生平】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即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初八),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登州人,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官至左都督、太子太保加少保。
在明朝嘉庆、万历年间,东南沿海倭寇横行。在沿海一带,杀人越货,屠戮村庄。戚继光奉命率领戚家军,在沿海浙江,广州,福建等地抗击倭寇。在台州打击倭寇期间,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
明朝时期的倭寇主要由日本武士、破产的商人、海盗,勾结中国的一些奸商组成。他们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抢劫,行迹不定。有时候蜂拥登陆,有时候偷袭杀人放火。这些倭寇,甚至在沿海一带设立据点,划分统治范围,极其猖獗。
此时的明帝国,由于政治腐败,政策失误,海防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形同虚设,不堪一击!其次,由于军粮不足,水师战船损坏严重,兵员也不满额,导致倭寇最终成为明朝的大患!
戚继光是一个官二代,世袭四品武官,在前十年的时间里,他从四品升到了正三品,但是从来没有打过仗。在第一场战役中,他看到了明朝官军的软弱无能,见到倭寇就逃跑!最终,他在金华,义乌等地找不到了民风朴实,不怕牺牲的士兵。训练新兵的同时,研究出了非常强大的军阵鸳鸯阵。这种攻守兼备的鸳鸯阵,将倭寇一举荡平!实现了夙愿!
在平定倭寇之乱以后,隆庆元年戚继光率领部下调往京师,担任蓟辽总督,多次带领部下打败蒙古骑兵!然而,生平未尝一败的戚继光却被朝廷猜忌。最终,被朝廷罢官免职回到家乡,与1588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