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展开全部
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应以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及当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倡导阅读自学、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预习一展示一反馈”教学模式为基础,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从表面上看似乎走进了新课改的最佳状态,但认真的品味也折射出另人深思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真正的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没有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推行新课标以来,有很多教师在转变观念和教学改革方面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过度的重视教学手段的多、新、奇,从而淡化了教学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尤为重要。那么研究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课前预习和师生互动策略
做作业的效果和效率怎么样,取决于课堂学习的效果,而课堂学习的效果怎样取决于课前预习。经常预习的学生数学成绩偏高,因为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老师将要讲解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学习和理解,了解自己在什么地方存在疑问,了解新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在合作交流的时候更有针对性,从而把一个被动接受过程转化成一个主动的求知过程,会学习的学生应该是有准备的、有疑问的、有目的的,是注意力“很会”集中的那种人。教师对数学课的预习要求要有明确性、可行性、预习问题要有点拨性、层次性、预习作业要有差异性、反馈性。教师要把学习内容以导学提纲的形式呈现出来,设计的问题难度不宜太大,要深入浅出,体现点拨性,通过点拨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预习任务,收到预期的自学效果,要将预习题与课时教案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将预习题作为教案设计的一部分,通盘考虑预习应达到什么目的,预习要初步解决哪些问题,经验证明:预习过的学生,其疑问更有针对性和适切性,其注意力更集中,能更主动地获取疑问的答案,学习的质量也明显高于别人,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因此课堂活动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积极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传统的课堂活动中,信息的传输不是双向,只有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没有互动。结果整堂课死气沉沉,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采取策略,实现师生互动。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过程中,尽可能要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然后有意识地进行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通过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对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这样的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二、创设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情境策略
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后再思考、讨论的余地,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就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同时也趣味化,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在很多情况下,正是由于问题或困难的存在才使得合作学习显得更为必要,每节新课前教师要要求学生依据导学提纲预习本节内容,要求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的主要区域,课前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中解决,课堂中未弄明白的问题课后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请教老师,实现真正的“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没有问题就寻找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在同桌、临桌之间相互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更多地鼓励学生独立审题,合作探讨,把问题分析留给自己,这种做法的出发点就是避免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当然他们归纳基本步骤和要点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施以援手。
三、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想创新,就应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敢于向权威挑战。然而学生认为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性是不可侵犯的,都习惯于接受教师和教材讲述的一切,不会去思考、怀疑、批判,所以很难有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提出的问题大多是陈述性问题,并让学生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大量的题海战术,缺少了对开放性创新题型的设置。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来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开放性数学题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常规的套路去解决,而必须经过思考、探索和研究,寻求新的处理方法。如求过点((3,1),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这道题的正确结果有两个:x+y=4或2x-6y=0。如果学生按常规思维方式去解决的话,就会忽视截距是0的特殊情况而得不出完全正确的结论。即通过合理设计疑问,以促进学生思维多方向、多角度的发展。在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时,要注意使设计的问题既达到了激疑目的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如在进行“三角概念推广”教学时,应尽可能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1.钟表上的秒针(当时间过1.5min时)是按什么方向转动的,转动了多大角度?2.在运动员转体一周半动作中,运动员是什么方向旋转的,转了多大角度?3.当自行车的轮子转了两周时自行车轮子上的某一点转了多大角度?因此,这类问题就会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的思维向着多角度、多方向的发展。变化教学,会给人以新鲜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例题的演示,而应引导学生去探求“变异”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从顺、逆、侧等不同角度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在课本习题的基础上,通过变化题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掌握变式题与原题内在的联系及本质,达到一把钥匙开多把锁的效果。这不仅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拓展他们思维空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延迟评价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了自己的解答时,教师不是马上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以一种激励其探索行为的方式延迟对具体解答的评价,这样可以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互相启发的氛围,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出尽可能多的创造性设想,因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发现和寻找数学的规律及其表现形式;要把概念形成、结论的推导、方法的思考过程作为教学的主要过程,从根本上改革课堂教学。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课前预习和师生互动策略
做作业的效果和效率怎么样,取决于课堂学习的效果,而课堂学习的效果怎样取决于课前预习。经常预习的学生数学成绩偏高,因为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老师将要讲解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学习和理解,了解自己在什么地方存在疑问,了解新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在合作交流的时候更有针对性,从而把一个被动接受过程转化成一个主动的求知过程,会学习的学生应该是有准备的、有疑问的、有目的的,是注意力“很会”集中的那种人。教师对数学课的预习要求要有明确性、可行性、预习问题要有点拨性、层次性、预习作业要有差异性、反馈性。教师要把学习内容以导学提纲的形式呈现出来,设计的问题难度不宜太大,要深入浅出,体现点拨性,通过点拨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预习任务,收到预期的自学效果,要将预习题与课时教案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将预习题作为教案设计的一部分,通盘考虑预习应达到什么目的,预习要初步解决哪些问题,经验证明:预习过的学生,其疑问更有针对性和适切性,其注意力更集中,能更主动地获取疑问的答案,学习的质量也明显高于别人,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因此课堂活动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积极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传统的课堂活动中,信息的传输不是双向,只有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没有互动。结果整堂课死气沉沉,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采取策略,实现师生互动。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过程中,尽可能要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然后有意识地进行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通过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对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这样的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二、创设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情境策略
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后再思考、讨论的余地,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就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同时也趣味化,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在很多情况下,正是由于问题或困难的存在才使得合作学习显得更为必要,每节新课前教师要要求学生依据导学提纲预习本节内容,要求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的主要区域,课前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中解决,课堂中未弄明白的问题课后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请教老师,实现真正的“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没有问题就寻找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在同桌、临桌之间相互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更多地鼓励学生独立审题,合作探讨,把问题分析留给自己,这种做法的出发点就是避免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当然他们归纳基本步骤和要点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施以援手。
三、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想创新,就应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敢于向权威挑战。然而学生认为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性是不可侵犯的,都习惯于接受教师和教材讲述的一切,不会去思考、怀疑、批判,所以很难有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提出的问题大多是陈述性问题,并让学生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大量的题海战术,缺少了对开放性创新题型的设置。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来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开放性数学题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常规的套路去解决,而必须经过思考、探索和研究,寻求新的处理方法。如求过点((3,1),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这道题的正确结果有两个:x+y=4或2x-6y=0。如果学生按常规思维方式去解决的话,就会忽视截距是0的特殊情况而得不出完全正确的结论。即通过合理设计疑问,以促进学生思维多方向、多角度的发展。在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时,要注意使设计的问题既达到了激疑目的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如在进行“三角概念推广”教学时,应尽可能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1.钟表上的秒针(当时间过1.5min时)是按什么方向转动的,转动了多大角度?2.在运动员转体一周半动作中,运动员是什么方向旋转的,转了多大角度?3.当自行车的轮子转了两周时自行车轮子上的某一点转了多大角度?因此,这类问题就会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的思维向着多角度、多方向的发展。变化教学,会给人以新鲜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例题的演示,而应引导学生去探求“变异”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从顺、逆、侧等不同角度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在课本习题的基础上,通过变化题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掌握变式题与原题内在的联系及本质,达到一把钥匙开多把锁的效果。这不仅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拓展他们思维空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延迟评价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了自己的解答时,教师不是马上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以一种激励其探索行为的方式延迟对具体解答的评价,这样可以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互相启发的氛围,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出尽可能多的创造性设想,因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发现和寻找数学的规律及其表现形式;要把概念形成、结论的推导、方法的思考过程作为教学的主要过程,从根本上改革课堂教学。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展开全部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它是评价课堂教学效益大小的重要依据。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特征。但我认为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从这几点也可以看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二、联系农村学生的实际,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育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教师充分了解本班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准确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好每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我们首先要了解本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接受能力、知识基础等,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其次,要熟悉数学教材,对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要求、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都要了如指掌。另外,还要明确各单元、各章节的知识在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做到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融会贯通地教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时,根据本班学生数学基础和接受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大纲把教学目标定为: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通过拼图活动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拼图探索勾股定理,没有按照教学大纲把证明勾股定理作为教学的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确保课堂有效教学
教学活动之前,每位教师不仅要认真备好课堂教学的内容,更要充分备好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去掌握知识的手段和方法,备好如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际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完全靠老师来调动。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环境不同,情景不同,学生接受知识的情绪不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也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具有教育机智,随时都能指导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约束自己,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备课中,我们还要在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参与的广度、深度、自觉度上下功夫。要恰当合理的组织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的最贴切的情景材料和保证学生该用的足够的时间,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只有当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我们的教学才可能实现有效乃至高效的目标。要让学生学习有效,教师在备课中首先要确保有效,只有有效的教学方案,才能保证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1)、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多媒体课件教学在这方面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意运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两种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使数学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吸引他们长期的注意力,让他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从而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例如:我在讲授九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二课时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很轻松地演示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以及图象的位置和增减性。特别直观、形象,学生很容易记住,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教学方法。
由于不同的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都不一样,因此,仅靠教师的整体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通过摸索我们发现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即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各小组内的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交流,各小组之间互相竞争,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例如我在讲授九年级上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一课时时,按照上述方法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让每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观察、分析、总结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且要求每组的小组长建立明确的责任制,保证每位组员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到讲台上当小老师讲课,汇报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觉。最后,我还会对小老师们的讲课和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刚开始时,学生们个个都比较胆小,没有人愿意上讲台去讲。但是当他们后来发现自己的讲课获得了老师和全班同学的肯定时,都变得喜欢上讲台,争着上讲台讲课了,他们真正成了数学课堂的“主人翁”。看到学生们有这样的转变,我感到非常地欣慰,很有成就感。
五、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今,教师对学生表现好坏的评价还是通过学业成绩的高低来决定的,是片面的,消极的,所以也是低效的。学知识应该先做人,这是教师在教授知识前应该教给学生的。任何一个人都处在一个或大或小的集体里面,如果他自私自利,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是要被集体淘汰的,所以不是学习成绩好就能决定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同时,教师也不能片面地认为学生学习成绩好就是发展得好。
有效的评价体现应该是全面、公平、人性化的。全面,应该包括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这里的“智”也不单单指学习成绩的高低,还应该包括个方面的能力,如与人沟通团结协作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等。评价的形式也不仅仅是百分制和等级制,可以采取书信式和评语式等比较亲和的形式,把学生个人存在的问题逐一分析,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能得到全面发展。切不可再将学生推入考试和题海的深渊。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有限的45分中内让学生学到多于45分钟的内容,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提倡的“轻负担,高质量”,是我们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它是评价课堂教学效益大小的重要依据。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特征。但我认为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从这几点也可以看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二、联系农村学生的实际,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育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教师充分了解本班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准确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好每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我们首先要了解本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接受能力、知识基础等,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其次,要熟悉数学教材,对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要求、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都要了如指掌。另外,还要明确各单元、各章节的知识在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做到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融会贯通地教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时,根据本班学生数学基础和接受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大纲把教学目标定为: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通过拼图活动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拼图探索勾股定理,没有按照教学大纲把证明勾股定理作为教学的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确保课堂有效教学
教学活动之前,每位教师不仅要认真备好课堂教学的内容,更要充分备好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去掌握知识的手段和方法,备好如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际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完全靠老师来调动。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环境不同,情景不同,学生接受知识的情绪不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也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具有教育机智,随时都能指导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约束自己,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备课中,我们还要在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参与的广度、深度、自觉度上下功夫。要恰当合理的组织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的最贴切的情景材料和保证学生该用的足够的时间,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只有当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我们的教学才可能实现有效乃至高效的目标。要让学生学习有效,教师在备课中首先要确保有效,只有有效的教学方案,才能保证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1)、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多媒体课件教学在这方面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意运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两种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使数学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吸引他们长期的注意力,让他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从而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例如:我在讲授九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二课时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很轻松地演示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以及图象的位置和增减性。特别直观、形象,学生很容易记住,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教学方法。
由于不同的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都不一样,因此,仅靠教师的整体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通过摸索我们发现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即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各小组内的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交流,各小组之间互相竞争,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例如我在讲授九年级上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一课时时,按照上述方法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让每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观察、分析、总结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且要求每组的小组长建立明确的责任制,保证每位组员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到讲台上当小老师讲课,汇报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觉。最后,我还会对小老师们的讲课和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刚开始时,学生们个个都比较胆小,没有人愿意上讲台去讲。但是当他们后来发现自己的讲课获得了老师和全班同学的肯定时,都变得喜欢上讲台,争着上讲台讲课了,他们真正成了数学课堂的“主人翁”。看到学生们有这样的转变,我感到非常地欣慰,很有成就感。
五、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今,教师对学生表现好坏的评价还是通过学业成绩的高低来决定的,是片面的,消极的,所以也是低效的。学知识应该先做人,这是教师在教授知识前应该教给学生的。任何一个人都处在一个或大或小的集体里面,如果他自私自利,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是要被集体淘汰的,所以不是学习成绩好就能决定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同时,教师也不能片面地认为学生学习成绩好就是发展得好。
有效的评价体现应该是全面、公平、人性化的。全面,应该包括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这里的“智”也不单单指学习成绩的高低,还应该包括个方面的能力,如与人沟通团结协作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等。评价的形式也不仅仅是百分制和等级制,可以采取书信式和评语式等比较亲和的形式,把学生个人存在的问题逐一分析,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能得到全面发展。切不可再将学生推入考试和题海的深渊。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有限的45分中内让学生学到多于45分钟的内容,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提倡的“轻负担,高质量”,是我们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