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有多个版本,你认为哪个版本最值得看,为什么?

《十二怒汉》有多个版本,评分都很高,最值得观看的是哪一部,为什么?... 《十二怒汉》有多个版本,评分都很高,最值得观看的是哪一部,为什么? 展开
 我来答
文森特
2018-12-08 · 知道合伙人影视综艺行家
文森特
知道合伙人影视综艺行家
采纳数:29 获赞数:7924
观影量2500+,豆瓣影评单篇阅读10万+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最经典的《十二怒汉》应该还是1957年西德尼吕美特拍摄的电影版本。其实这部电影也算是翻拍电影,翻拍的是1954年富兰克林沙夫纳西德尼吕美特之前拍摄的电视版,是最早一批在美国电视上播出的电影节目,直接推高了美国电视的收视率,极大的推进了电视机的普及。这部片子单独来看仍然好看,但是对比之后的电影版仍然觉得优秀的演员对于一部电影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电影版一人一面细致入微,电视版中的人物稍显单薄。

吕美特这个电影版本中保留了电视版本的一些演员,增加了亨利方达来扮演片中最重要的角色,为影片极大的增色。

这部电影从多个角度看都是影史经典。

第一,这是一部经典的群戏影片。陪审团的12个男人,在研讨室里不讨论出一致结果就不能结束讨论。而陪审团投票发言的流程非常单调,并不容易拍摄,增加表现力。所以,这个群戏当中的各类人物的塑造就极为重要,而影片很好地完成了这个方面。

第二,这是一部经典的单一场景电影。这样的影片在一个场景进行拍摄,通常是封闭场景,如《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完美陌生人》等等。这部电影除了开篇的过渡镜头以外,拍摄全是在一个封闭的讨论室里进行的。这需要对场面调度,镜头切分有很精细的要求,可以很大程度上的看出导演的功底。

第三,这是一部法律题材影片。并不是说涉及打官司就叫法律题材,这部电影的主题其实就是法理的阐述,集中聚焦英美法系及案例法最典型的“疑罪从无”原则,只要能提出合理性的怀疑,就不能给嫌疑人判罪。影片也是集中在这一点上展开争论,陪审团的12名成员,面红耳赤的争辩,而在这个过程,这个法理的意义就越来越显现,影片的主题也越来越深化。

第四,这是一部经典的电影处女作。很多优秀的导演,处女作即是高峰,对于吕美特来说就是如此。《12怒汉》是他的电影处女作,一上映就大获成功,并且成为影史经典,可算得上是著名的处女作。

第五,这是一部纯男性演员的电影。要知道,一部电影的拍摄本身就是风险投资,而降低风险的重要因素就是,平衡各类观众的需求,争取更过观众的票房。要知道,电影是美国重要的娱乐产业,其市场运作体系非常成熟,规律明显。家庭观众对票房的贡献是最突出的。而一部电影如果本身是严肃题材,而且只有男性演员参演,那么也就意味着他的受众很有可能大大收窄而造成票房的失利。这对于好莱坞的电影投资来说可容不得创作者在艺术追求上的任性,所以男女主角的甄选,以及大明星的票房号召力都是第一位的考量。所以这部电影能够投拍,一方面确实是拍摄成本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也说明制片方对于影片有足够的信心,能够让其成行。

所以这部电影尽管历经多年,但仍然有很强的观赏性,并且不断地启发着各国电影人在其基础上做着再创作

最典型的当属俄罗斯版的《12怒汉:大审判》以及中国版的《十二公民》

这两部电影均脱胎于美国版的《12怒汉》,但是各有侧重。美国原版讲的是美国的司法体系,俄罗斯版通过故事会的形式,把历史、文化、民族融合、人性和理智展现的广阔而又厚重。加上不断穿插的意识流,把情感进一步放大。这份伤痛的判定是人性之殇,民族之殇。毕竟,背负着这份沉重的,是悠久厚重的俄罗斯民族,解决方式也是远超越法律和法理的,算是难得一见的杰作。

中国版都在夸演技,我倒觉得有点过了。没像俄版一样完全跳脱,基本是原版照搬,所以观影过程更像是看表演考试。不过能拍这样的题材,并且集结这么多优秀的演员还是让人欣慰的事。

巴塞电影
2018-10-16 · 知道合伙人影视综艺行家
巴塞电影
知道合伙人影视综艺行家
采纳数:82 获赞数:144717
专业、资深的电影媒体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这还用说,当然是原版!!!

1957年,当西德尼·吕美特的《十二怒汉》在美国上映的时候,世人应该就意识到,这绝对是一个留名影史的作品。一个在封闭空间拍摄完成的悬疑推理故事让当人大跌眼睛。在一年中最热的一天里,12个男人围坐在一起决定着一个少年的死亡,短短的95分钟内,伴随着导演精湛的运镜技术和毫无挑剔的悬念设置,奠定了吕美特在好莱坞称帝的地位。从此之后,此类电影开始变得流行,拿近几年类似的电影举例,比如《完美陌生人》、《罪恶之家》。

从电影开始,编剧似乎就在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必须在95分钟内把所有人物的性格、出身、态度、立场诠释干净,并且还要写出每一个人改变的过程。整个电影看下来,看不到任何的时间跨度,就好像一场发生在真实时空的直播。这功力有多深,怕是现在任何一个中国编剧都无法复制。尽管中国改编版的《12公民》确实拍的不错,但是往往从无到有的创作才是最艰难的部分。

除此之外,看看演员阵容,全TM是演技派啊。就拿主角的履历来说说吧,亨利·万达,两次最佳男主角提名,一次影帝,另外,在53届的时候获得终身成就奖。这闪亮亮的奖状已经让其他版本的(中国、俄国、日本)无法比拟了。亨利·万达在电影里饰演的是那个舌绽莲花,用一人之力说服所有评审,最后挽救了孩子生命的男人。其他人,包括马丁·鲍尔萨姆、李·科布等等,都是纽约最棒的演员。感谢他们的演技,在这95分钟内,他们吸着雪茄,汗流浃背,说着粗话,为一个不负责任的司法机关而愤怒不已。

不是每一个原版都可以被超越,但《十二怒汉》绝对不在这个名单上。原版强大的制作功底已经把后面所有的版本限定死了,你只能讲述一个在封闭空间内完成不可能任务的故事,除此之外其他编剧能做的似乎就是把它变得本土化一点,比如中国版的《十二公民》改成了,为了帮助孩子顺利通过司法考试的家长被学校要求进行模拟法庭。尽管日本版在原版的基础上做了一个很大的调整,《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里,大家最初投的都是无罪,除了一个搅局者试图引导大家投有罪,但是人物背景的模糊和性格缺失让这部本来可以令人眼前一亮的电影,在原作面前依旧暗淡无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被淹死的乌龟
2018-09-12 · 知道合伙人影视综艺行家
被淹死的乌龟
知道合伙人影视综艺行家
采纳数:22 获赞数:29821
微博问答近百篇 点赞阅读量超亿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十二公民 (2014)

豆瓣评分 8.3 

《十二怒汉》是美国1957年拍摄的一部经典电影,上映之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被多个国家多次翻拍,2015年我们等到了我们国内的翻拍版本,而且是非常符合国情的一版翻拍,这部电影没有明星,没有流量,甚至没有女演员,有的就是十二个老戏骨争锋相对言辞激烈的一场讨论。

故事是这样的某高校的模拟法庭正就社会上不久前发生的一起真实案件进行展开辩论,案件的嫌疑人是某富商收养的富二代,其生父是来自河南的务工人员,案发当晚,有人听到富二代和其生父发生了激烈的争吵,随后生父在家被人杀害,学生们围绕嫌疑人是否有罪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而他们的长辈作为陪审团观摩了整个法庭的审判过程,,休庭期间,12名陪审员被带到另外一个房间展开讨论,它们必须在一个小时内得出结论,而且这个结论必须在一小时内通过,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背景,大家普遍希望尽快敷衍了事,结果第一轮投票后只有8号陪审员觉得嫌疑人无罪,有的人暴跳如雷,有的人稀落戏谑。有的人摇摆不定,有的人固执己见。一场关于良心道德的鏖战就此展开。

故事情节就是这样的,大致接近于57年原版的设定,而很多东西进行了负荷我国国情的改编,首先是背景考虑到我国现行的制度跟欧美不同,大学考试成为了一个较为可行的替代,接着是案件原版中嫌疑人是一个贫民窟的孩子,而我国改成了富二代,结合社会上仇富的现象也无可厚非。十二个陪审员的职业,身份,经历以及言谈中的行为举止,都是我们每天周围可见的大众人群。所以我必须说这次的翻拍很成功。

我们在翻拍一个国外作品的时候最重要一点就是本地化处理,怎么样把一个发生在美国的故事转化成一个中国的故事而且还要让大众接受,这不仅仅只是把原来的故事搬过来就可以的,这部电影很棒的地方在于,把这些可以很有逼格的台词细碎化,本地化,口语话。可以看出编剧在改编剧本上面确实下足了功夫,把那些说教式的台词分散开,每个人都有和角色相对应的内容比重每个人说话又都符合自己的身份定位。也将书大量面语尽量转化成口语,这样我们普通观众听起来也会更加顺畅更加琉璃,片中有几个角色都有各自大篇的独白,既反映了各自的心理状态,也吐露了各自内心的心声,这些台词编写激烈的交锋更有力量。

最后我说下这部电影对于我们的意义,首先是普法的意义,首先这部剧情电影它是一部普法电影,我们都可以看到,我国的司法取证,在一些情况下还不算完善,而群众的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还是比较弱,我们太习惯依赖经验去判断事物的对错,加上现在媒体舆论导向上面的毫无节制,自媒体跟网络更加缺乏一个客观的准则,使得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正确的去判断一件事物,我们太容易被引导,特别是电影中展示的那样,我们需要不断地去健全我们的法制建设,也需要所有人提高法治意识。

其次就是我们看电影的过程中会有很强烈的代入感,观影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就跟电影中的谁谁观点是一样的,甚至也可以在周围的人找到一些对照,电影不断展开,每个人的心声核问题一点点显露。我们都会有很深的代入感。

最后一句电影台词结束: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点,谁都不能碰触,一碰触它就会炸。”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我是小可嗳
2018-09-08 · TA获得超过183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9万
展开全部

由于我没有看过俄罗斯版本的,所以只写中美两个版本的,这也是两个最重要的版本,具有开创意义的原版和努力本土化的中国版。首先,从电影想要展现的社会维度和想要表达的思想来看,两部电影都成功了,带给我们一样的震撼。无论是《十二怒汉》还是《十二公民》都成功的表达出了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以及每个公民应该有的对于司法的态度和司法应该做到的对于每个公民和每个审判负责的职能。这个职能的实现就是靠着每一个公民都成为一个"怒汉",怀着对司法的敬畏,对于公民的正当权利的维护而永远保持着内心的合理怀疑,孜孜不倦的的逼近真相。尤其是在司法系统工作的人员和那些一票可以定人生死的陪审员,更不应该有任何马虎。这其中的核心精神可称为司法精神与公民精神。那么作为几乎都是一场戏到底的电影,是什么传达出来了这些精神呢?答案是剧本,优秀的剧本!《十二怒汉》作为先驱者,剧本几乎完美的表现出了这个主题,一个看起来似乎铁板钉钉的案子,一桩骇人听闻的弑父案,各个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背景,怀揣着不同感受的陪审员坐在一起,讨论着是否把少年送上行刑的电椅。似乎很明白的案子中出现了一个"另类",他认为少年有可能是无罪的,至少应该不能那么武断的下定论,应该多一点讨论和谨慎。于是他一个人展开了和其余十一个人的对抗,随着辩论的慢慢进行,更多案情的细节被发现,原先的结论在争吵甚至剑拔弩张中被渐渐推翻。最终陪审团得出了统一的"少年无罪"的结论。

《十二公民》作为《十二怒汉》的翻拍,剧情复刻过来,该有的点都有,该表现的地方都有表现。在这个"一人对抗十一人"的戏剧冲突中,剧本通过两个不同的维度来表现两个核心精神。首先是通过两相对比的甚至冲突的不同的对于此次审判的态度来表现司法精神,可以看到在整个审判过程中,以主角8号,以及4、6、9号为代表的陪审员对待此事的态度是以对待一个司法审判应该有的负责,审慎的态度对待的,与之对比的是以第一配角3号,以及7、10号为代表的陪审团对于审判的敷衍,想当然和不负责的态度。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身负的责任和可能造成的后果,笃信于证人的证词和检察官的发言,甚至他们的对于"无罪"和"有罪"的判断被自身的生活经历,情感和偏见左右。这显然是与电影宣扬的公民精神背道而驰的,在这冲突的两组之外,还有以12号为代表的这一类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派,他们对于审判结果与否不关心,对于所谓的公民精神不关心。他们可能没有自己相当的主见,意见随着主流走,容易被说服,这其实代表了社会中的相当一部分人的此类心态,这种心态一方面应该被谴责,另一方面也是社会进步,公民精神的宣传容易争取的对象。通过鲜明的态度对比,以及取自于生活的真实可信的人物代表,公民精神在荧幕上被放大,而观众通过自身的理性思考与感情带入能够很容易的理解到电影表达的公民精神。第二个是表现司法精神的"合理的怀疑"的维度。电影中展现的案例在最初看来是"证据确凿"的,有楼下老人,对面邻居的证词,还有尸体上的凶器,还有被告人漏洞百出的不在场证明证词,最初这让十一个人都确定少年杀死了自己的父亲,甚至连"另类"的8号都不确定少年是否无罪,然而此时,一个陪审员应该有的"合理的怀疑"的司法精神就通过8号表达了出来。尽管连他自己都不确定少年是否有罪,但是他内心怀有着"合理的怀疑",在能够定一个人生死司法过程中,任何的怀疑都是必要的。正是这种怀疑,让8号一步步的通过各种细节推翻了看似天衣无缝的的证据,也一步步的说服了其余的十一名陪审员。这个说服过程也是对于观众的说服,普通观众,甚至具备前述的完备的公民精神的观众在一开始的时候也会被看似"天衣无缝"的证据所迷惑,从而忘掉了"合理的怀疑"的重要性。所以,一定程度上说,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普通观众和其余十一名陪审员一样,接受了一次"司法精神"的洗礼。
除了两部电影都表现出来的公民精神与司法精神之外,《十二公民》相对于《十二怒汉》更多得掺杂了社会议题。这从《十二公民》的片名就能略窥一二,《十二怒汉》的十二名陪审员由于来自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与价值取向,因而,不同阶层价值观的碰撞所反射出来的社会百态也成了电影刻画的现实意义之一。旧的家庭秩序的崩溃,对于贫民的偏见与歧视,孤寡老人的凄凉心境等等社会议题伴随着讨论不断碰撞,火花四溅,引领着观众的思考。而在《十二公民》中,导演与编剧想要展现的社会议题更加多元,更加丰富,我认为这是跟原版最大的不同也是最大的亮点,几乎每一个陪审员都承担着相应社会阶层的发言人的角色,并且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从文革带来的伤痛,地域歧视,冤假错案,仇富狂热,钱色交易到底层劳工与服务人员的被边缘化,地摊商贩与行政力量的冲突等等,几乎每个都是当下中国社会的热门话题。这些敏感甚至繁多的社会争议黑暗面本身出现在中国荧幕上就是一种值得鼓励的勇气,毋庸置疑这种勇气是可贵的,能够带给这部现实主义电影更多的现实批判色彩,也能够给中国观众和当下的电影市场更多的严肃思考。导演和编剧在没有模糊焦点的情况下最大化的表现出来这些冲突,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点。这也是《十二公民》一大魅力所在,《十二公民》背后是我们熟悉的社会。
当然,《十二公民》还是有很多瑕疵与剧情漏洞,演员的演技虽然精彩,但也有用力过度和脸谱化的缺点,但是瑕不掩瑜,《十二公民》同《十二怒汉》一样,是一部优秀的司法电影,优秀的社会电影,它带给我经久不息的感动和启迪:我应该做一个怎样的具有公民精神和司法精神的人?我应该怎样做一个公民,我应该怎样为社会的更加美好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这是值得我永生思考的人生真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鈾涜悓钂
2018-09-13 · TA获得超过576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6万
展开全部

一共有四个版本,美版《十二怒汉》、俄版《12》、日版《12个温柔善良的日本人》和中国版《十二公民》

美版《十二怒汉》起到了很好的普法作用,推理在其中占到了比较大的比重,多数角色的身份、性格都是经由穿着打扮呈现的,只有3号陪审员真正称得上是有故事。直到结尾,电影也并未揭晓被告是否真的犯了罪,因为那根本就不是重点。且看这段经典台词:“我们来这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肩负着重责大任,我一直觉得,这就是民主社会的优点,我们——该怎么说呢?我们被通知,我们收到信,被通知要来这里…决定一个跟我们素昧平生的人到底有没有罪,不论做出什么样的判决,我们都拿不到好处,也没有损失,那就是我们的国家能这么强大的原因。我们不应该把这件事跟私人的感觉扯上关系!更重要的是《十二怒汉》架设了一个平台:这场讨论所涉及的法制、生死、社会偏见、共识、种族等话题,基本上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的问题,因此这个剧本能够不断地被移植到各个国家去。

还有就是日本版《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这个片子由国民编剧三谷幸喜操刀,有比较大的戏谑成分,全片散发着神经病般的喜剧气质,通过一桩弱女子杀前夫案,在一定程度上探讨了女性权益的保护问题,论精神,已经与美版相差万里。十二人的室内群戏,对导演、表演的难度要求都是很高的,所以客观地说,这个日版,相比美版、俄版、中国版,简直是一场事故……

2007年,更有影响力、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俄国版《12怒汉·大审判》上映了。这个中文译名,实在是来得有点啰嗦,因为俄国版把“angry men”这样的形容词都去掉了,就叫“12”。这是12个什么呢?既不是怒汉,也不是温柔善良的俄国人,甚至不是“公民”。窃以为,这个片名十分符合俄罗斯版的主旨。

其实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版本,就是中国版的《十二公民》,它可以说是美版、俄版的综合,比美版更丰满,比俄版更紧凑。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7)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