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的结局是什么?
2018-12-23 ·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长孙无忌为大唐王朝呕心沥血三十余年,最终死于宫廷斗争之中。
布衣之交
大唐贞观年间,唐太宗依靠身边的一班文臣武将,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为表彰这些大唐功臣,让他们得以流芳百世,并为后世官员树立榜样,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特令在凌烟阁画上了他们的肖像,共有24人。其中位列榜首的便是大唐名相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府洛阳人。他的先人是北魏皇室。父亲长孙晟,曾任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无忌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兄,但两人却是“布衣之交”。隋炀帝时期,李世民就娶了长孙无忌的妹妹为妻。
唐高祖李渊即位后,封长子李建成做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元吉为齐王。但三子当中,李世民的功劳最大,太原起兵是他的主意,以后又屡建奇功。更重要的是,李世民在几年的南征北战过程中,身边聚集了一大批谋臣猛将。李建成自知无论是战功、威信还是实力,都不如李世民,就联合李元吉一起排挤李世民。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夏天,突厥兵南犯。李建成借机请求高祖让李元吉带兵出征,李元吉接着又请求高祖把秦王府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大将和全部精兵划归他指挥。他们想调走秦王府精兵强将之后,再把李世民给除掉。情况危急,李世民赶忙找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商量对策。长孙无忌力劝李世民先发制人。终于,李世民下定决心,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后不久,李世民正式登基当了皇帝。长孙无忌在事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李世民以他功拔头筹,进封为齐国公,任吏部尚书。贞观元年,又迁升右仆射,居相位。
为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长孙无忌深知江山来之不易,身居相位,自然要尽心尽力辅佐唐太宗。贞观初年,有些大臣看到突厥已经衰落,就建议唐太宗趁机兴兵攻取。唐太宗征询朝臣意见时,长孙无忌极力反对,说:“突厥已经衰落,不会骚扰边塞。如果我们深入他们境内,既违背了和盟,又不一定就能取胜。”唐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从而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战争。
古人做弩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原太子承乾谋反被废。在重立太子的问题上,唐太宗犹豫不决。长孙无忌主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他说:“晋王仁孝,将来为政能爱民,安定社会,是个守成之主。”太宗于是决定立晋王为太子。
贞观时期,长孙无忌前后执政二十余年,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立下了汗马功劳。长孙无忌有大功于唐室,又有治国治民的才能,官居相位,本来也是自然的事。可长孙无忌却担心别人会说他是靠裙带关系上去的,心里常常为此感到不安,并几次力辞相职。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正月,刚居相位才半年的长孙无忌,就主动要求辞去相职。唐太宗在他固辞之下,被迫同意。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唐太宗要封他做司徒、知门下尚书省事,他又力辞不受。他上奏唐太宗说:“我以外戚的身份,位致三公,恐怕人家会说皇上照顾皇后的家人。”这一次,唐太宗没有允许他辞职,并对别的大臣说:“我任官以才为标准。我是看中了长孙无忌的才干,才委他以相职的。”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要授他太子太师之职,又被他谢绝了。
长孙无忌屡辞相职,固然是因为他能谦虚自律,同时也与他妹妹长孙皇后的影响分不开。长孙皇后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贤后,为防止外戚干政,她曾多次劝哥哥不要就任宰相。她还常常提醒唐太宗注意吸取历代外戚专权作乱的教训,请求他不要委政于自己娘家的人。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唐太宗一病不起。临终前,他嘱咐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两人辅佐太子。高宗即位后,长孙无忌身为辅政,尽力辅佐这个新皇帝。长孙无忌在政事之余,还主持修撰了《唐律疏议》三十卷,系统疏证诠解《唐律》的各项条文。这部法典不但对完善唐朝法规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古代法典。
得罪了另一个皇帝
然而,在一场皇后的废立斗争中,长孙无忌这位初唐忠臣,终于因忤主而遭陷害致死。原来高宗因宠爱武则天,想要废掉王皇后。据说武则天为了陷害王皇后,竟暗中掐死自己亲生的女儿,然后嫁祸给王皇后。她很有手段,在宫里时间不长,就拉拢收买了不少人,作为自己的耳目和羽翼。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高宗执意要立武昭仪为后,长孙无忌、褚遂良认为武则天出身寒族、身份不明,极力反对。武则天被立为皇后,褚遂良被贬为潭州都督,长孙无忌也不再受到重用。
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已经当上皇后的武则天,为报复阻挠立她为后的长孙无忌,就叫党羽中书令许敬宗诬陷长孙无忌谋反。高宗竟信以为真,遂将长孙无忌贬流黔州。不久,长孙无忌被逼死于流放地。长孙家人几乎尽被处死。
长孙无忌自从唐高祖李渊起兵开始,便为李唐政权效力,一直追随秦王李世民,曾立下汗马功劳,更是贵为皇亲国戚,他是唐太宗李世民长孙皇后的亲哥哥,唐高宗李治的亲舅舅,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在历史上的评价相当之高。可惜,就是这样一个人,还是在高宗默许的情况下被逼自尽了。
↑长孙无忌
唐太宗去世时,曾选定了两位心腹大臣辅政太子李治,一位便是长孙无忌,另一位是褚遂良。在高宗继位之初,也是对长孙无忌十分尊敬,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然而,随着武媚娘的入宫,长孙无忌开始成为了眼中钉。
武媚娘原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后因与太子李治暗生情愫,最终又入高宗后宫。当时高宗一直想要废黜王皇后,另立武媚娘为正宫皇后。然而,王皇后并无任何过错,所以褚遂良、长孙无忌都表示反对,其中尤以褚遂良的反应最为激烈。
↑影视剧中的高宗与武媚娘
结果,高宗还是没有听两位股肱之臣的意见,执意废黜了王皇后,令立武武媚娘正宫皇后。高宗身体羸弱,便常让皇后帮助处理政事,结果武媚娘的权势越来越重,甚至得以同高宗并称“二圣”。当然,逼死长孙无忌时,这位日后的女皇还没有那么大的权势。
既然成了眼中钉,被拔掉自然是早晚的事。到显庆四年(659年)时,许敬宗暗中命人诬告监察御史李巢和长孙无忌谋反。结果,高宗派许敬宗审理此案。要知道,许敬宗原本就是拥戴武皇后的人,所以在审理后继续诬告长孙无忌,称其确实有谋反苗头。不仅如此,许敬宗见高宗犹豫不决,还拿历史上汉文帝杀舅舅的事儿来怂恿高宗对长孙无忌下手。
↑许敬宗
最终,长孙无忌被贬官流放到岭南。不过,长孙无忌被流放后,高宗李治还是觉得有于心不忍,并且觉得自己舅舅可能是被冤枉的。于是,他又让李绩、许敬宗复审此案。许敬宗见高宗犹豫不决,便命袁公瑜到长孙无忌处进行“审理”,直接逼迫长孙无忌自尽。
就这样,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的长孙无忌,遭人陷害至死,事件的操纵者为许敬宗,执行者为袁公瑜,幕后主使为武则天,默许者为唐高宗。说白了,一代贤臣就是被人给逼死了。到上元元年(674年)时,唐高宗觉醒,恢复了长孙无忌的官爵,命其孙长孙元翼承袭赵国公爵位,并特许长孙无忌陪葬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