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矿模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2020-01-17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找矿模型的建立是从研究已知的典型矿床着手的,是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对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信息的综合分析,在矿床成因、控矿因素等方面取得深入认识,从中概括出一些本质性的规律,为在类似的地质环境中寻找同类型的矿床提供指南。就这一角度而言,找矿模型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因此,找矿模型是勘查工作的向导,是进行概括、总结的提纲和指南,是对比的基础,也是开展地质找矿的重要工具。
一个模型的建立必须充分分析对比大量同类或相似矿床的研究资料,作为建立模型的原型,同时要把握住各关键性成矿因素的相互制约关系。这些因素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往往是认识同一类型矿床在具体形态上、规模上、性质上出现差异的关键。实践证明,有许多找矿模型具有全球性的意义,例如斑岩铜矿、卡林型金矿等模型,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并找到了同类型的大矿。
在同一个地区同一矿种可能有几种类型,控矿构造可能有多组方向。同一类型矿床可以产于并不完全相同的地质环境,更重要的是在工作区内可能存在不同于已知矿床的新矿种、新类型。因此,在已知矿带,既要从已知到未知寻找与已知矿床类似的矿床,又要有创新的思想,同样注意那些与已知矿特点不同、所处地质环境不同的那些异常。
有些研究者喜欢把区域性的找矿模型推广到全球,这存在一定风险,因为许多找矿模型只具有区域性的意义,并且往往在一个构造成矿带或成矿盆地范围内取得最为直接、最为明显的找矿效果。例如,美国学者建立了斑岩铜钼矿模型以后,地质学家对美洲广大地区,北起阿拉斯加,南至智利南部,东到格陵兰岛,试图寻找另一个克莱马克斯型的斑岩钼矿,均未获得成功,最后还是回到克莱马克斯钼矿所在的美国科罗拉多成矿带范围,先后找到了雷德芒廷和芒特埃孟斯两个大型的隐伏钼矿床。
要唯物辩证地对待找矿模型,不能形而上学。模型是工作假说或工作经验,不是框框。世界上没有两个矿床是完全一样的,何况在找矿初期并不能肯定该区有哪类矿床。因此,在一个地区找矿时,不能只按一个模型,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所有有关的模型。我们在目标区用某种找矿模型开展预测或定位研究时,心理上要有准备,一不宜滥用,二不能绝对化。即使成熟的、科学的模型,一经滥用,超出了合理的范围,也将导致错误的勘查思想。国际石油界甚至矿业界流传一句名言: “通常,在新地区用老的概念可以找到石油,在老的地区用新的概念也能找到石油。然而,在老的地区用旧的概念却很难找到石油”。无疑,这种看法是正确的,说明即使相当成熟的找矿模型都有其局限性,需要地质学家去不断修正和完善。这种修正和完善,不是对原有模型的否定,而是对原有模型的进一步发展。
模型一般对于已知类型的矿床有用,但难以指导找到新类型矿床和独特的超大型矿床,这需要在工作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科学的想象力。通过创造性思维,不断修正模型,使模型逐步接近实际,反过来,真正指导找矿工作,要防止模型的负面效应。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找矿模型,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找矿模型。我们既不能让书本上的个别论断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型。
我们在注意找矿模型的特殊性时,不能把一时的挫折看成是整个勘查计划的失败。在找矿受阻的情况下,要根据周密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地质环境的分析,要求地质人员随时用最新的观测结果和科学成果,修正原有的设想,探索新模型,进一步指导找矿。这样,在同一地区、同一矿种的勘查工作中可能应用好几种找矿模型 ( 专栏 5 -1) 。
专栏 5 -1 加拿大阿萨巴斯卡盆地铀矿勘查新模型与新突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展找铀的时候,在加拿大阿萨巴斯卡盆地发现了与热液活动有关的小型铀矿床。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再次兴起找铀热潮时,主要沿用法国在西非 ( 加蓬和尼日尔) 和美国找砂岩为容矿岩石的沉积铀矿,将勘查靶区放在盆地边缘上。航空放射性测量和在异常区寻找冰川漂砾成为主要方法,先后发现了克勒夫湖、拉比特湖等大型铀矿。对这些矿床进行研究后发现,铀矿床均位于古元古代含石墨泥质沉积与中元古代砂岩的不整合面上。结合澳大利亚发现东阿利格特铀矿的经验,正式提出了不整合型铀矿找矿模型,并成为阿萨巴斯卡盆地进一步发现铀矿的指南。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许多情况下,地质科学是观察性科学,野外调查研究是所有地质工作之基础,所有地质事实记录在岩石和构造中。为此,在进行地质现象描述时,我们看到什么就如实地记录什么,不要夹杂任何个人观点,并且要详细,如细脉的数量、长度、宽度,蚀变的强弱变化,蚀变矿物之间的关系等细节,往往与成矿关系非常密切。因此,我们要切实做好野外一线工作,全面真实地收集好野外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地建立找矿模型,才能客观地去评价某一个矿床。
2024-04-09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