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脉和矿体地质特征
2020-01-17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1.矿脉
牦牛坪矿段为由多组不同类型,大小不等,相互贯通、穿插、交织成大脉、平行脉带及网状脉带的稀土矿(化)脉,以及与其穿插的正长岩、碳酸岩和少量流纹岩等围岩共同构成的综合地质体,由100多条规模不一的矿脉组成(图5-4、5-5)。袁忠信等(1995)将矿脉厚度大于30cm以上者称大脉,30cm以下者称细脉。矿段内部主体部位为走向北北东—北东的平行细脉带及大矿脉,东西两侧是以北北瞎猛东—北东走向矿脉为骨干的多组矿脉相互贯通、交织的细网脉带。袁忠信等(1995)根据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将组成牦牛坪矿段的矿脉分为五类:
图5-4 牦牛坪矿段地质略图
(转引自袁忠信等,1995)
1—泥盆系中统;2—流纹岩;3—紫红色花岗岩;4—浅灰色花岗岩;5—文象花岗岩;6—正长岩;7—碱性花岗岩;8—矿体及编号
图5-5 牦牛坪矿段勘探线剖面
(转引自袁忠信等,1995)
A—31号勘探线;B—33号勘探线;1—第四系;2—矿体及编号;3—流纹岩;4—浅灰色花岗岩;5—正长岩;6—氟碳铈矿霓辉石—萤石—重晶石脉;7氟碳铈矿—萤石—重晶石—方解石脉;
8—碱性花岗斑岩;9—钻孔编号
(1)伟晶状氟碳铈矿—霓辉石—萤石—重晶石大脉。矿段分布最广,矿化也最好。脉体长数米到550m,一般数十米到270m;倾向延伸数米到330m,一般数十米到200m;脉厚0.3~50m,一般1~10m;产状以走向北北东为主,倾向290°~330°,倾角65°~80°;氟碳铈矿含量约3%~5%。
(2)伟晶状氟碳铈矿—萤石—重晶石—方解石大脉。主要见于光头山地段。脉长数十米到710m,倾斜延伸大于150m,厚数米到90m;倾向北西,倾角700~80°;矿脉含氟碳铈矿0.5%~5%,部分脉体属表外矿体或非矿体,局部块段含较多方铅矿等硫化物。
(3)伟晶状含氟碳铈矿霓辉石—微斜长石大脉。主要分布在光头山东南侧。脉长数十米到400m,厚0.5~40m,倾斜延伸250m;该矿脉稀土矿化弱,氟碳铈矿偶见,而短柱状硅钛铈矿自形晶颗粒较常见;本矿脉全为表外矿石。
(4)细—粗粒氟碳铈矿—霓辉石—萤石—重晶石细网脉。分布磨念桥于伟晶状氟碳铈矿—霓辉石—萤石—重晶石大脉旁侧围岩中,与大脉相连,与大脉的比例约为1:5;细脉有的呈平行展布,有的呈菱形网格状展布;脉长数十厘米至数米,厚0.01~0.3m;产状与大脉相似;氟碳铈矿含量约1%~4%。
(5)细—粗粒氟碳铈矿—萤石—重晶石—方解石细网脉。分布于伟晶状氟碳铈矿—萤石—重晶石—方解石大脉旁侧围岩中,与大脉相连,与大脉的比例约为1:10;细脉多呈平行展布;脉长数十厘米至数米,厚0.01~0.3m;产状与大脉相似;氟碳铈矿含量约0.5%~3%。
2.矿体
牦牛坪矿段矿体的边界是按稀土氧化物评价指标圈定的,不等于矿脉边界,但有时可与某一矿脉边界重合。有些矿体可由一条矿脉构成,有些矿体可由数条脉及细网脉构成,还有些矿体(如1-2和2-3号矿体)甚至包括前述各类矿脉及脉旁的矿化正高拍长岩。矿段正式编号圈定的矿体有71个,这些矿体呈“多”字形密集排列(图5-4)。1—1、1—2、1—3、17和18号等主要矿体均沿哈哈断裂带主体分布,众多规模较小的矿体主要分布于断裂带的东、西两侧。
矿体规模大小不一,长数十到1168m,一般为50~700m;厚1~33m,一般2~25m;沿倾斜延伸10~400m,一般40~360m。主要矿体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倾角65°~80°。矿体形态多种多样,以分枝的脉状、带状及似层状为主,其次为不规则透镜状、囊状、树枝状,常具分枝复合,尖灭再现等特征(图5-5)。
各个矿体的平均品位变化较大,∑REO主要在1.04%~9.05%之间,以轻稀土为主,∑Ce2O3/∑Y2O3一般大于95%。单个矿体内部稀土矿化程度变化更大,如17号矿体的单样最高品位∑REO达51.68%,最低仅1.00%。图5-6为袁忠信等(1995)对本区917件表内矿石∑REO品位统计直方图,∑REO含量在2%~4%区段内的样品占60.85%、4%~6%的样品占17.01%、6%~8%的样品占8.18%、8%以上的特富矿只占13.96%。
图5-6 矿区表内矿REO品位分布频率面
(转引自袁忠信等,1995)
2024-11-30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