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金主要矿床类型的时空分布规律
2020-01-16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一)花岗岩-绿岩带金矿
该类型金矿床主要分布于华北陆台高级变质区和花岗岩-绿岩带组成的太古宙克拉通内,尤其是华北陆台的北缘,以及滨西太平洋构造域部分地槽区元古宙变质岩出露部分(如佳木斯地块),构成我国岩金矿床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成矿期的AA、AB、AC三个矿床成矿系列和中-新元古代成矿期的BB矿床成矿系列,主要代表性矿床有金厂峪、小营盘、排山楼、南龙王庙、夹皮沟、红花沟、东风山、柏枝岩、红透山等矿床。本文的花岗岩-绿岩带金矿是限指主要产于太古宇(桑干群、八道河群、鞍山群等)和部分元古宇(东风山群)绿岩带内(表6-6,图6-2)、成矿于新太古代-元古宙(1400~2700Ma)、与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有关的一类矿床,不包括产于花岗-绿岩带内受后期(特别是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强烈改造形成的所谓广义的“绿岩型”金矿床。这类矿床的成矿特点与成矿时代可与国外产于太古宙克拉通绿岩带中同类矿床(如加拿大的波丘潘、赫姆洛、澳大利亚的卡尔古里,印度的科拉尔以及美国的霍姆斯塔克等)进行类比,只是成矿时代稍晚一些。
表6-6 中国不同类型金矿床在不同时代地层中的储量比例 (%)
注:Ⅰ—岗-绿岩带金矿床;Ⅱ—与岩浆岩有关的金矿床;Ⅲ—沉积岩建造中的金矿床。
本类金矿床在空间和成因上与绿岩带关系十分密切。金矿床的形成与区域变质作用有关,因而亦可称之为区域变质热液金矿床。它是花岗岩-绿岩带形成时一定阶段的产物,即代表了花岗岩-绿岩带形成历史中比较晚的一次地质事件。因此,从成矿控制因素角度分析,区域变质作用及相应的含金变质岩区是首要控制因素。在含金变质岩区,矿床往往受变质岩系中一定的建造类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常具一定层位,最重要的含金建造是原岩为基性-中基性火山岩的含铁镁质较高的硅酸盐岩建造,在一定建造内的同变质期构造,主要是背斜轴部及低于区域断裂的层间破碎带和其他断裂系统为控矿构造。
图6-2 不同类型岩金矿床在不同时代地层中的储量比例
Ⅰ—花岗-绿岩带金矿床;Ⅱ—与岩浆岩有关的金矿床;Ⅲ—沉积岩建造中的金矿床
(二)与岩浆作用有关金矿
前面综合资料已经指出,与岩浆岩有关的金矿床是我国岩金矿床中最为重要的矿床类型。这是因为该类矿床具有其他类型金矿床所没有的某些独特的成矿地质特征(如分布广、成矿的长期性和多时代、多期(次)成矿以及对成矿岩体类型和赋矿地层的选择性等)所决定的。
1.分布广泛
该类金矿分布十分广泛,遍及我国境内古亚洲、滨西太平洋和特提斯三大成矿域内众多不同时代的构造-岩浆活动带,构成我国岩金矿床新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成矿期的32个各具特色的矿床成矿系列详见表1-7。该类金矿的成矿构造环境主要是大陆板块边缘活动带、中生代断陷盆地边缘火山岩浆带以及陆内深大断裂带;通常区域性深大断裂为导岩构造,次级断裂或裂隙带为控矿构造;两组或多组方向构造的复合交汇部位是成岩成矿的有利部位。只是不同成矿域和构造岩浆成矿带内控岩控矿构造体系及其构造动力学机制有所不同。
2.成矿的长期性、多时代和多期次
在地壳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多旋回构造活动常相应伴有多旋回、多类型的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展示了金的成矿作用具长期性和多时代、多期(次)的成矿特点。根据资料(表6-7,图6-3),该类金矿床可以形成于新-中元古代、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可细分燕山早、晚两个阶段)和喜马拉雅期,但以燕山期最为重要,各亚类矿床(包括火山岩型、斑岩型、侵入体内和接触带型、远接触带型、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及伴生金床)的金矿储量的58%~90%均形成于这一时期,表明燕山期是该类型金矿的最重要的主成矿期;其次是海西期,约占金矿储量的6%~31%;再次是喜马拉雅期和印支期;元古宙和加里东期金矿储量所占比例很小。
表6-7 中国不同类型金矿床储量在不同成矿时代中所占比例 (%)
注:Ⅰ—花岗-绿岩型金矿床;Ⅱ1—火山岩型金矿床;Ⅱ2—斑岩型金矿床;Ⅱ3—侵入体和接触带型金矿床;Ⅱ4—远接触带型金矿床;Ⅱ5—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Ⅲ1—细碎屑岩-碳酸盐岩中微细浸染型金矿床;Ⅲ2—变碎屑岩中热液金矿床。
3.成矿岩体类型的多样性
该类金矿床的形成主要受成矿岩体、控矿构造及围岩特性等三项主要因素的制约。其中成矿岩体主要决定成矿的物质来源和矿床成矿系列的差异,是成矿最基本的地质条件。研究表明,与金矿有密切成因关系的岩体可以归属陆壳重熔-交代型、壳幔质混熔(同熔)型和幔源型三大岩系。
同一成因系的岩类常包含多种不同岩石类型的岩体。内生金属矿床对成矿岩体类型的选择性通常表现不一:某些种类矿床的选择性比较严格,即它们只与特定的岩类有关;另一类矿床则无明显的选择性,可以赋存于各种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及变质岩中。金矿应属后一类,成矿岩体的岩石类型十分广泛,可以包含超基性岩、基性岩、中酸性、酸性和碱性岩类,均可形成规模可观的矿床。
4.赋矿地层的选择性
图6-3 中国不同类型金矿床矿化强度(储量)在时间上分布图
Ⅰ—花岗岩-绿岩带金矿;Ⅱ—与岩浆岩有关的金矿床;Ⅲ—沉积岩建造中金矿床
该类金矿除部分直接产于岩体内或接触带之外,大部分产在沉积岩或沉积-变质岩中。根据全国547个与岩浆岩有关金矿床(包括中型以上伴生金矿)的统计可以看出:除179个矿床产于成矿前或成矿期岩体外,其余368个矿床分散在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其中又以产于元古宇(112个)和太古宇(95个)最多,分别占产于地层中金矿床总数的30%和26%,其次是寒武系(10%)、石炭系(8%)、泥盆系(7%)、震旦系和侏罗系(6%)。从金矿储量来看(表6-6,图6-2),除41%的储量产于成矿前或成矿期各类岩体外,其余59%产在不同时代地层中,但以元古宇和太古宇中最多,分别占该类金矿总储量的20%和12%。同时考虑到我国太古宇和元古宇的含金丰度都不同程度地高于古生界和中(新)生界,说明在成矿作用中,成矿岩体除了提供主要矿质来源外,还提供热源,即促进岩体周围受热地下水对流循环湘滤,活化地层中金成矿元素,并转入成矿热液体系中为成矿提供部分矿质来源。
(三)沉积岩建造中金矿床
已知金矿床78处,主要分布于黔桂滇交接的三角区、粤中地区、川西地区和秦岭地区,即主要产于华南褶皱系的右江褶皱带和粤中(南)坳陷区、松潘-甘孜褶皱系雅江褶皱带及秦岭褶皱系武当-淮阳前寒武系隆起,分别组成MJ、MK、MS和MQ四个金矿床成矿系列。变碎屑岩中热液金矿(MQ矿床系列)的赋矿层位主要为元古宇;微细浸染(卡林)型金矿以三叠系为主,其金矿储量占沉积岩建造中金矿总储量的43.1%(表6-7,图6-3),其次是二叠系、石炭系和泥盆系。这些地层大多以富含炭质、泥质为特征,因而有人也称之为黑色岩系。该岩系分布较广泛,层位稳定,金丰度普遍高于地壳克拉克值一至几倍。矿床成群、成带,产在区域性深大断裂夹持的地区,控矿构造主要为背斜、穹隆、次级断裂及层间破碎带、层间断裂、层间滑动带等。矿区或矿床深部多存在中酸性-基性岩脉(体),空间上与金矿关系较为密切。成矿时代为燕山期,可能以燕山晚期为主。金矿床的形成可能主要借助于岩浆活动或隐伏热穹隆或构造作用提供热源,促使赋矿地层和下伏基底岩层中金的活化、迁移和富集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