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狗十三?
走进电影院以前,我没想到一部电影会引发我这么多的感慨。
《狗十三》的故事非常残酷,但也无比普通,普通到每一个在中国式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包括我。
而这部电影很厉害的一点是,我在看之前做好了心理准备,以为自己会是是幸运的小部分,是无关的局外人,但是我看的时候依然被刺痛了——而被折射后意识到的是——只要是一个中国孩子,只要是在一个原汁原味的传统中国家庭中长大的,李玩的故事一定是跟他们重合的,区别只是重合部分有多少,甚至有些人可能还过载了。
而我也很喜欢《狗十三》的剧情,它并没有渲染苦难,从而营造一个贫困艰难的家庭。女主角李玩有一个事业成功的父亲,物质条件很好;虽然是单亲家庭,但是爷爷奶奶也给了她足够的爱,甚至可以说是溺爱的程度。
但是我一点都不会因此就觉得李玩经历的那些痛苦是矫情的,因为她所经历的那些事情,都曾经真实地发生在我们从长大成人的岁月里。
我想,这部电影的真实性,就是触动我的真正原因吧。
电影影名来自一个十三岁的少女与两条名为“爱因斯坦“的小狗,由此讲述了女孩的成长故事。
在整个影片中,我们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成长的影子。
主角李玩,父母离异,父亲再婚,她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固然是疼爱孙女的,但连她喝牛奶会吐也不记得,同父异母的弟弟出生,爷爷嘱咐道”咱这回是个男娃,名字就不能太随便了“,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李玩物理学得很好,却被爸爸逼着进了英语小组,作为补偿送了她一只小狗,一开始她是拒绝的,但狗狗一直跟着她,一个十三岁且孤独的女孩是无法拒绝这个”礼物“的,还给她取名为”爱因斯坦“,它成为了她最好的玩伴,就在它已经融入她生活时,”爱因斯坦“却被爷爷意外弄丢了,在大人们看来,不过就是一条狗嘛。李玩疯狂的寻找,无奈无果。一家人手足无措,只好买了一只与”爱因斯坦“相像的狗狗,骗李玩说找到了,她一再抗拒。她想要的,是她的”爱因斯坦”,“是爷爷的一句道歉,是父亲的一声安慰,可没人愿意问她想要的是什么,还必须接受他们给的。李玩接受了弟弟的存在,弟弟进了家门,却因为戏弄新“爱因斯坦”被咬伤,后妈大怒,坚决要把狗送走,这一次,李玩学着做一个听话的孩子。
两个“爱因斯坦”,就这样,一个被弄丢,一个被剥夺。电影的海报上有这样一句话:”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有人说,这场凶杀案,每个人都是涉事者。
好像把我自己放在大屏幕上,让我看看我的生活。好像把中国式家长放在大屏幕上,公开处刑。
中国家长很爱孩子,也很用力,但是力完全用错地方;家长很爱孩子,却对孩子的话置若罔闻;家长很爱孩子,却对孩子的心视而不见;家长很爱孩子,却教孩子世故应酬学会喝酒;家长很爱孩子,却对孩子撒谎欺骗哄瞒;家长的确很爱孩子,但是这句话的主语,从来就不是孩子。爱,到底是什么?
我注意到影片几个细节,赤裸裸地讽刺:电影一开始李玩很仔细地考虑兴趣社团的事情,爸爸非让李玩报英语,结果李玩还是在物理上有所成就。课堂上,老师打死闯进来的鸟。(为人师者,却不敬重生命)
影片结尾,李玩不肯认爱因斯坦。因为她知道,带它回家可能还会失去。(家,不能守护她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