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为人对于我们为人处世,人生规划学习有何启示?

 我来答
翰林学库
2020-02-11 · TA获得超过32.9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2万
采纳率:89%
帮助的人:4110万
展开全部
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论话·颜渊》)。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
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所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在这种情况下。”仁”可以译为perfectvirtue(全德)②《论语》中的德字有两大类含义,一是基本含义,二是特定含义,所谓基本含义是指当时普遍应用,非儒家一家独有的含义。
德字的基本含义包括一、恩惠,二、行。基本含义是特定含义的基础。儒家的特定含义主要表现为对“行”的含义特殊化理解,“行”的含义是德字一元化解释的基础。
《论语》中德字的特定含义。特定含义可以用四句话概括:“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志于道,据于德” 这四个特定含义以行的含义为基础,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
“主忠信,徙义”,是对个人行为的要求,德是指一种合乎规范的行为。统治者以个人合乎规范的行为引导人民,就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两个含义又可以一个词概括,就是“中庸”,中庸以义为中介,其必然指向就是“道”。在这个链条上,“主忠信,徙义”是第一个环节,忠是指行为厚道,信是指行为不欺,义是指合于事之所宜,是行为的标准。
所谓崇德就是指行为合乎厚道,不欺的原则,并以义作为最终的标准,德的内容也就是指忠、信、义,德是指合乎这种要求的行为,并不是有神秘主义倾向的德性。
德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所谓德治就是由个人之德扩大到政治之德,统治者以自己合乎规范的行为引导人民,达到化民成俗的目的。
德治有其特定的背景--礼制,礼制的存在使人民处在一种有组织的状态下,使德治的实现成为可能。德治的目的在于取消政治与教育的差别。与西周相比,在大的框架上,孔子并没有跳出西周的限制,延续了政治与德的紧密关系,但是在内容,境界上大大超过了西周之德。
第五章主要阐明德与中庸、道的关系。中庸是对德的抽象概括。其含义是指行为上执两用中,避免过与不及。中与和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又有巨大的区别,两者都强调统一性,“中”又有着明确指向性。中庸又可以称之为义,义又是以道为目的。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种合理的秩序,具体指的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是指一种世界观。
道是全部理论的最终目标,含盖了从个人到社会的全部真理性认识,具有本体的性质。德由中庸而道,摆脱了西周以来的以德配天的限制,摆脱了非理性概念“天”的束缚,在广阔的理性意义上,开始新的思考。人类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政治的基本原则,到思维、信仰的最深处,由于德的这一概念的连接,而贯通为一。
以上四种解释可以完满的解释《论语》中的大多数的德字。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