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煤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 我来答
中地数媒
2020-01-20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中地数媒
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奉行创新高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坚持内容融合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营方针,以高端培训、技术研发和知识服务为发展方向,旨在完成出版转型、媒体融合的重要使命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聚煤盆地从形成到结束是一个动态过程,由于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和古构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盆地不断地发生时—空演化。

本节着重从聚煤期地壳运动的角度论述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主要包括盆地的层次结构、盆地的构造分期和基本类型的转化,盆地的超覆扩张和退缩分化,以及盆地沉积中心的侧向迁移等。

一、盆地的层次结构

随着区域构造和盆地基底构造的演变,盆地充填盖层也卷入了地壳的形变过程,形成具有一定特征的沉积构造层次。不同的沉积构造层次组成整个盆地的层次结构。

断陷聚煤盆地往往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盆地发育早期表现出显著的裂陷性质,下落断块组成一系列半地堑或地堑盆地系,各个亚盆地相互分隔,各自具有盆缘断裂和冲积扇带,构成底部沉积构造层次。随着裂陷作用的持续,各个亚盆地被上覆沉积广泛覆盖,形成统一的沉积盆地,下伏基底断块的显著差异性沉降,引起盖层岩性岩相和厚度的变化,某些基底断裂可能延伸至上覆盖层,也可能产生重力滑脱断层系,构成沉积构造类型比较复杂的过渡层次。盆地发育的后期,发生了构造型式的转化,由早期的裂陷作用为主,转化为晚期的荷载调整性沉降或热沉降。沉积范围扩大,各种沉积单元规律配置,演变为比较均衡的沉积盆地。如我国东北松辽盆地,晚侏罗早白垩世火山岩系和含煤碎屑岩系填积在北东向基底断裂构成的半地堑盆地内,组成底部亚盆地系。早白垩世沉积范围扩大,超覆不整合于石炭二叠系变质岩系或海西期花岗岩基底之上,岩相和厚度明显地受到基底断块不均衡沉降的影响和同沉积断裂的切割。早白垩世晚期盆地则主要表现为拗陷性质,沉积层由盆地中部向两翼逐渐变薄,在盆缘地带仍受到基底断裂影响。古近新近系沉积范围明显缩小,退缩于盆地西缘(图9-12)。

图9-12 松辽盆地沉积构造剖面图(据韩德馨等,1980)

发育在缓倾角基底断裂之上的沉积盆地,随着主滑脱断层的不断伸展,沉积盖层中的同沉积断裂也逐步生长发育,形成一个沉积构造序列(图9-13)。较早形成的沉积岩楔沿断层面旋转滑落,逐步远离后期形成的沉积岩楔,盆地内沉积层的沉积中心呈相互偏离叠置的排列样式,构成不同的沉积构造层次。图9-13中的星号和菱形符号表示两个早期沉积阶段的轴向沉积中心,一些盆地复杂的砂体分布样式很可能受到这种“壳层”发育过程的控制(Gibbs,1987)。

图9-13 阶梯状滑脱断层控制的生长正断层系和沉积岩楔(据Gibbs,1987)

盆地古构造应力场和动力活动方式的转化是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的重要制约因素,相应地出现不同的沉积构造层次。拉伸盆地受到与伸张作用方向相反的挤压作用,沿近于直立的基底断裂便产生走向滑动,可以在上覆沉积盖层中形成花状构造或重力滑脱构造,在一定层段表现为同沉积褶皱和断裂系。由于动力作用方式的改变,在不同层位也可以出现不同方向和不同排列方式的断层系。如我国华北裂谷系中的一个半地堑盆地,以边缘断裂为主干发育一系列掀斜断块,不同层次和不同尺度的铲式断层,分别属于两个裂陷幕,具有相反的方向,表明随时间发展而改变了掀斜方向(图9-14)。

图9-14 华北裂谷系中的一个半地堑盆地剖面图(据马杏垣,1983)(垂直比例尺,每秒大致相当3~4nm)

二、盆地的超覆扩张和退缩分化

盆地的超覆扩张和退缩分化是盆地演化的空间表现。地表侵蚀、沉积充填、海面升降和盆地基底升降等,都可引起盆地范围的扩张或退缩。由于盆地基底沉降而出现聚煤盆地的超覆扩张是极为常见的现象。伴随盆地的超覆扩张岩相带和聚煤带亦相应迁移。

聚煤盆地形成初期往往是一些相互分隔的地形洼地、小型断陷或拗陷盆地,随着盆地基底的不断沉降而发生盆地范围的超覆,形成一个统一的沉积盆地,岩性岩相和厚度显示规律性变化,可以进行盆地范围的对比。我国云南小龙潭古近新近纪褐煤盆地的基底为可溶性碳酸盐岩,填积作用首先发生在溶蚀洼地内。含煤岩系剖面三分明显(图9-15),即:下段以坡积—洪积相砂砾岩填积为主,填积在孤立的小型洼地内;中段为湖沼相沉积,伴随盆地基底沉降,沉积范围逐步扩大,盆地连成一体,并演变为泥炭沼泽环境,形成巨厚煤层,煤体呈透镜状,以盆地中部最厚,约达220m,向周边变薄尖灭;上段以湖泊相泥灰岩为主,含淡水动物化石,盆地沉积范围最大,岩性岩相和厚度变化小,由盆缘向中心逐渐增厚。由于后期剥蚀作用,本段保存不完整。小龙潭煤盆地充填序列,在纵向和横向上都呈现出明显的超覆扩张,岩性地层单位大致相当时间地层单位。

图9-15 云南小龙潭煤盆地年沉积剖面图

大型拗陷聚煤盆地的基底界面往往是经受长期风化剥蚀作用的夷平面,界面坡降很小。随着基底的缓慢沉降,由初始沉降中心向外侧超覆扩张,并表现出“大跨度”超覆特征,只有在大范围内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才能识别。伴随盆地的超覆扩张,岩相带发生迁移,形成水进型充填序列。如果海域或湖盆的扩张与岩相带的迁移同步,则岩性地层单位是一个穿时地层单位,不能清楚地反映盆地充填层序的超覆关系。如果海域或湖盆地的扩张与岩相带的迁移不一致,即发生了岩相带的更替,则岩性地层单位能够反映超覆现象。因此,在研究盆地超覆扩张时,应当进行详细的地层划分,尽可能建立时间地层单位和超覆序列。我国四川晚三叠世聚煤盆地是一个大型断裂拗陷型盆地,盆地的基底是印支期构造侵蚀界面,盆地的演化是一个由西侧山前断陷带向东、向南逐步超覆扩张的过程。晚三叠世早期(卡尼期)以滨海浅海相为主的跨洪洞组假整合于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剥蚀面上,沉积范围向东仅达龙泉山断裂附近。晚三叠世中期、中晚期,随着盆地基底的不断沉降,沉积范围向东、南超覆扩张,直抵达州、重庆一线,即华蓥山断裂附近。以半封闭的海湾、淡化潟湖相为主的小圹子和须家河组超覆沉积于中三叠统不同层位之上,与下伏地层呈微角度不整合。晚三叠世晚期,盆地继续扩张,形成以淡化潟湖、湖泊相为主的雾中山组,为主要含煤层段,向东扩展至四川东部地区,向南越过黔中隆起而与黔南坳陷相连,构成一个沿北东向展布的大型沉积盆地。四川晚三叠世聚煤盆地的横剖面呈显著的不对称几何形态(图9-16),沉降中心位于龙门山前缘断裂带,层序全,厚度大,上三叠统总厚可达3000m。随着盆地向东超覆,岩系厚度递次变薄,缺失下部层序,至盆地东缘厚仅百余米。侏罗纪沉积盆地进一步扩展,转化为大型内陆湖盆,并在盆地范围内沉积了稳定的淡水灰岩。

沉积盆地的超覆扩张和退缩分化往往反映了一个完整的构造旋回。盆地的退缩分化主要是由于盆地基底沉降减缓、分异或停止,沉积物大量充填所造成的,一般表现为退覆沉积序列。盆地演化的后期,由于构造分异作用增强,一个大型聚煤坳陷可能分化为一系列小型聚煤盆地。断陷聚煤盆地的沉降和沉积中心往往退缩于盆缘断裂内侧,而另一侧则处于剥蚀状态,因此盆地的退覆沉积序列保存不完整。美国西部中、新生代聚煤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晚白垩世含煤岩系形成于北美大陆西部近南北向的大型前陆盆地中,呈现陆表海古地理景观。泥炭沼泽发育于盆地西侧的滨海平原,煤层赋存于一系列海进海退沉积旋回中。晚白垩世开始的造山运动(拉腊米造山运动)使白垩纪大型沉积盆地分化为一系列隆起的山间盆地,聚煤环境转变为以河流、湖泊为主,古近新近纪聚煤盆地轮廓与现代的构造盆地大体相近(图9-17)。

三、盆地的侧向迁移

图9-16 四川盆地大邑—石柱晚二叠世含煤地层对比图(据韩德馨等,1980,修改)

图9-17 美国西部落基山区中、新生代煤盆地的分布(据Weimer,1960)

聚煤盆地的侧向迁移是指不同聚煤期聚煤盆地在空间上的转移和盆地内部沉降中心的侧向迁移。现着重论述聚煤盆地内部的这种变化。

不同聚煤期聚煤盆地在空间上的转移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气候带变化和海水进退等因素引起的。沉积盆地是地壳形变的产物,随着地壳运动体制的演变,不同期的聚煤盆地便呈现出规律性的空间转移。以我国东部中、新生代聚煤盆地为例,不同期聚煤盆地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盆地的形成和分布与NNE向巨型构造体系的成生过程相联系。晚三叠世这一构造体系的雏形开始展现,在太行山—雪峰山连线的西侧形成四川、鄂尔多斯大型沉积盆地,分别堆积了晚三叠世和晚三叠早、中侏罗世含煤岩系,东侧总体为一NNE向的巨型隆起带,可能为中、新生代地幔物质汇入区,自中三叠世晚期开始,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岩浆侵入和火山活动。东部巨型隆起自南而北逐步解体,不同期的聚煤盆地相应地依次分布:晚三叠早侏罗世聚煤盆地与华南地区沿北东向坳陷带的瑞替克—里阿斯海水内侵有关,主要分布于湖南、江西、广东等地;早—中侏罗世聚煤盆地零星分布于华北地区,含煤岩系直接覆于较老地层或火山岩之上;晚中生代聚煤盆地则主要分布于东北、内蒙古东部地区,为区域伸展作用形成的断陷盆地系,盆地基底为火山岩系,盆地群沿NNE向斜列。随着巨型隆起带的进一步分化,大体沿隆起轴部形成以下辽河和华北裂谷系为主体的断陷带,古近纪始新统—渐新统含煤沉积发育于裂谷系和两侧隆起带上的小型断陷盆地内。位于东海大陆架的东海盆地是一个NNE向伸延的弧后拉伸盆地,以巨厚的过渡型碎屑含煤沉积为主,成煤期自始新世延续至上新世,以渐新统为主要富煤层段。台湾省西侧发育新近系碎屑含煤岩系,厚约7000m,夹有海相层和火山岩,为比较典型的前陆盆地。由此可知,我国东部中、新生代聚煤盆地发生了自西而东的侧向迁移,形成聚煤盆地时空迁移序列,这可能是东亚大陆与太平洋板块斜向碰撞并不断增生的结果。

聚煤盆地内部沉降中心的迁移与次级隆起和拗陷的相互转化﹑盆缘和基底断裂的成生过程或盆地的热沉降过程有关,通常表现为横跨盆地轴向或沿轴向的侧向迁移。我国广西百色煤盆地是一个NW向延伸的不对称断陷盆地,盆地的形成主要受NW向走滑断裂的控制。百色盆地由百色和田东两个次级盆地构成,大致沿NW向斜列,向两端抬起,在田阳一带交接,构成田阳次级隆起(图9-18)。晚白垩世古近纪红色粗碎屑岩组不整合于中三叠世印支期褶皱系之上,含煤地层时代为始新世至渐新世。以田东次级盆地为例,底部红色粗碎屑岩组主要堆积在北部盆缘断裂带内侧,厚达500m,向南西方向显著变薄。始新世渐新世含煤岩系沉积于红色岩组之上,自下而上可划分为3个岩段:下部含煤段(那都段)、中部湖相泥岩段(田东段)、上部主含煤段(下百岗段)。随着盆地的演化,NW向延伸的沉积中心由盆地东北缘迁移至盆地中部,继而又移至盆地西南侧,主要富煤地段沿盆地西南缘分布。由于含煤岩系以泥岩为主,缺乏代表剥蚀作用的河流堆积,所以盆地很可能是在间歇性沉陷的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基本吻合,各层段等厚线图基本上反映了盆地沉降中心的侧向迁移。盆地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也可以沿轴向方向迁移,如我国内蒙古霍林河煤盆地,盆地的轴向为北东向,主干断裂位于盆地的西北缘,横断裂沿轴向将盆地分划为相对断隆和断陷。底部扇积粗碎屑岩段、下部湖相泥岩段和下部含煤段的沉积中心位于煤盆地的东北部(一露天区);上部湖相泥岩段的沉积中心已迁移至盆地的中部(二露天区);上部含煤段的沉积中心则移至盆地的西南区,显示了沉积中心由北东向南西沿盆地轴向迁移的趋势(图9-19)。

四、盆地的沉积构造分期

有的含煤沉积盆地具有长期而复杂的演化历史。根据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特征,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或沉积构造期。沉积构造分期主要依据盆地的沉积构造事件和层次结构,现以澳大利亚东南沿海的吉普斯兰盆地为例加以简要论述。

吉普斯兰盆地是世界上著名的含煤、含油气的大西洋边缘型沉积盆地,沉积构造演化与白垩纪和古近新近纪的大陆开裂和漂移过程密切相关。白垩新近纪含煤岩系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根据盆地的演化史可划分为6个沉积构造期(Smith,1984),即奥特威裂谷期、白垩纪中期隆起、晚白垩世裂谷期、塔斯曼海漂移期、吉普斯兰稳定期和吉普斯兰陆架期(图9-20)。

图9-18 广西百色盆地各层段等厚线图(据广西150地质队资料编绘)

图9-19 内蒙古霍林河盆地走向构造剖面(据李思田,1988)

图9-20 澳大利亚吉普斯兰盆地构造史与岩性地层单位时间关系(据Smith,1984)

吉普斯兰盆地早期为裂谷陆相碎屑充填,主要由成熟度低的粗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泥岩和不稳定薄煤层组成,沉积中心的沉积速率超过150m/Ma。煤层主要由亮煤和暗煤条带组成,堆积于冲积—湖泊沉积环境。早白垩世末期,盆地沉降速率开始减退,至白垩纪中期出现盆地范围的角度不整合,早期沉积物遭受强烈剥蚀。晚白垩世初东南缘的塔斯曼海裂谷作用波及吉普斯兰盆地,出现第二个快速沉降期,其沉积特征与奥特威裂谷期沉积物相似。

吉普斯兰盆地后期为构造漂移、沉降期,主要由滨海—边缘海充填序列组成,亦为主要聚煤期。大约在80Ma年前,塔斯曼海裂谷系开始了漂移期,海水自南侵入近南北向的裂谷,吉普斯兰盆地东南缘成为滨线,沿北东南西方向伸延,堆积了包括滨外、滨滩、障壁、海湾和潟湖相的边缘海沉积序列。由滨线向陆地方向(北西方向)堆积了由砾岩、砂岩、泥岩和薄煤层组成的河流三角洲沉积序列,煤层厚度一般小于10m,向剖面上部煤层厚度和频度增加。从早始新世至早渐新世末是一个缓慢沉降的特殊稳定期,沉积速率一般小于20m/Ma,近海盆地充填包括中、晚始新世河流三角洲—边缘海沉积序列,三角洲层序具有高度侧向稳定性,由石英砂岩、泥岩和一些厚煤层组成,煤层一般厚2~5m,最厚可达30m。沿岸盆地充填包括3个主要的河流湖泊沉积旋回,含若干厚煤层,厚度大于20m,最厚的泥炭层形成于缓慢沉降的正向构造单元。中新世至现代,吉普斯兰盆地为快速埋藏的陆架陆坡发展期,沉降和沉积速率大于150m/Ma。沉积速率的增加和基准面的降低导致河流湖泊沉积向海推进,沿岸吉普斯兰盆地的含煤岩系遭到剥蚀。

盆地演化的沉积构造分期可以依据盆地的充填序列、盆地的层次结构、构造剥蚀界面、沉降速率的变化和沉降中心的迁移、动力作用方向和方式的转换等因素进行划分,其目的在于追索盆地发展演化的全过程和不同演化期的沉积构造特点,以进一步分析泥炭聚积的条件和煤层、煤质特征。

郭德胜06
科技发烧友

2020-06-21 · 传播科学知识,弘扬民族文化
郭德胜06
采纳数:96 获赞数:284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有史以来的地学基础空白,【湖泊与盆地的关系】,获得重大突破:地理学的认知和深入探研,盆地形成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看好了)负地形-湖泊(堰塞湖、人工湖)--沼泽地(湿地)--湖盆内陆地--盆地(因在湖盆内)。这就是说,湖泊沉积可以演变成盆地,湖泊、水域是所有盆地形成的基础,这一重大发现,彻底打破地学多年来一筹莫展的困局,依赖板块学说建立的各种地学理论全部垮塌。这一重大发现,让地球科学迎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变革,也将让中国地学迅猛发展和超越世界发达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潜力无限。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破解了地震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郭德胜

盆地、冲积平原对成煤、成矿、地质灾害起了决定作用
郭德胜 佳木斯大学数学系 3051145739@qq.com
在地球上,任何生命都与“碳元素”紧密相关,进行 着周而复始的碳元素循环,生命需要进食含碳的有机物质,排放出二氧化碳,地球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地球也是要吞纳含碳有机物质,在地球内部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等,再经过火山、地震、人类开采与使用,形成二氧化碳排放空中,被排放空中的二氧化碳又被树木,植物利用光合作用被吸收,再次将二氧化碳转化 成有机物质,以植物的形式体现出来,一部分植物被动物消化,一部分通过河流被运移地球内部,形成一个反复“碳”循环的体系。
多年来,我一直思考这样的问题,煤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原有的煤炭形成理论,“煤是树木、植被、动物尸体堆积,以及沼泽地,经过多年的演变形成煤炭”,根据这个理论分析思考,陆地上为什么看不到树木、动物尸体的堆积呢?另一方面,煤矿很大,哪来的那么多树木和动植物尸体呢?
一,天然气如何的形成的?
经过多年的思考和研究,终于发现,将含碳有机物质堆积起来,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通过河水的运移,将树木、植被、动物尸体等含碳有机物质运送到湖泊、低洼地带,经过多年的沉积,叠加,将湖泊,低洼地带变成盆地和冲积平原。
湖泊,低洼地带,他们形成了聚集各种地表物质的自然条件,地表的含碳物体在水流、河水的冲击、运移,被湖泊、低洼地带沉积下来,经历几百年,上千年的沉积过程后,湖泊的演变成干涸的陆地,也就是,湖泊---沼泽地带—干涸的盆地结构陆地。而低洼地带在多次冲击中形成沉淀,天长日久成为冲积平原。而在这个上万年过程中。湖泊、冲积平原要积累无法估量的树木、植被、泥沙,以及鱼类尸体,在多年的积累沉积过程中,湖泊、冲积平原沉积了巨厚的沉积物质,有几十米,上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厚度,继而形成了盆地式结构的陆地、冲积平原。通过这样沉积的方式,地下储存了大量的含碳物质,从而完成了碳元素物质的积累。而这个过程,与生活中的“沼气池原理”完全相似。
任何物质,在高温、高压、通电作用下,会发生了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地下沉积大量含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发生同等元素的物质的转化,形成含碳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根据沼气池形成甲烷气体的原理,沉积巨厚含碳物质的盆地、冲积平原,就必然会出现含碳气体,固体和液体,气体很可能就是天然气。
二,煤炭是否也在盆地、冲积平原内部以及与山体接壤处产生呢?
地球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水流运移,雨水、河流将地球表面冲洗,把地面的含碳有机物运移汇聚,最后停留在湖盆、低洼地带,盆地、冲积平原就具备了储存含碳有机物的条件。盆地、冲积平原在多年的河水运移,形成一个天然的碳物质储存库,这是一个显著的量变过程,当物质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盆地、冲积平原条件成熟,就无法避免的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
我们清楚,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热能、气体、甚至出现爆炸现象。从这个角度分析,那么,地球上经常出现地震,是不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而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能量释放,导致地球的震动?
同时,地下在释放巨大能量的同时,地下含碳物质在热能作用下将进一步发生化学变化,将含有碳元素气体物质演变成固体,进而形成煤炭?根据推理分析,天然气和煤应该存在同一位置,存在于盆地、冲积平原与接壤的山系带,而地震也应发生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这个演变过程应该是,沉积盆地与冲积平原--天然气--地震—煤炭。附下图:

如果上面的推理正确,那么,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地球内部出现碳元素物质的堆积,一定是通过河水的运移,经过多年的沉积、叠加,将含碳物质埋入地下,进而形成了盆地和冲积平原。
2,沉积式盆地、冲积平原,一定会产生天然气体,在化学反应的作用下形成含碳的固体、液体、气体。
3,地震所发生的地域,它的周边一定存在着一个冲击平原或盆地。冲积平原、盆地的面积大小决定了天然气、煤矿、地震的大小。
4,在其内及周边,没有盆地、冲积平原的地域,决不会发生地震。
5,如果说,盆地、冲积平原形成天然气,分析天然气移动走向,根据地质疏密程度,盆地、冲积平原的表面密度相对于山体的密度就大一些,气体移动会顺山体移动,山体结构是岩石,岩石存在缝隙,盆地、冲积平原所形成的天然气就会存储在山体内,根据天然气可燃可爆特性,就存在膨胀、爆炸可能,产生地质灾害,而震源中心多出于这样的地理位置。
6,对于大的冲积平原、沉积盆地,在它的内部和周边 ,一定存在巨量的天然气以及大的煤矿,反之,没有这样的地理位置,不会出现巨量天然气与煤矿,冲积平原大,天然气储量也大,地震也大,煤矿也大。
根据上述的结论,用事实加以验证。 根据百度搜索,复制了相关的信息资料。
三、大地震与冲积平原和盆地地域的关系
1、“汶川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周边地域里?
汶川地震,它所包括的震区是十个最严重震点。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
从上面这些地震位置发现,参见下图,这些震区围绕着盆西平原,也就是成都平原的北部。
网上资料显示,成都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宜于耕作,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势平坦。
盆西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包括北部的绵阳、江油、安县间的涪江冲积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

根据这些发生重灾区的位置发现,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将这些城市依次连接,将成都平原包围了一圈,根据这些城市受到同等严重受灾情况,再根据地图,成都平原的边缘是地震中心地带。
2、鲁甸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余震1335次。
鲁甸此次地震灾区最高烈度为Ⅸ度,涉及范围面积只有90平方千米,等震线长轴总体呈北北西走向,Ⅵ度区及以上总面积为10350平方千米,共造成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10个县(区)受灾,包括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永善县、昭阳区,曲靖市会泽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宁南县、布拖县、金阳县;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资料显示, 昭鲁坝子东起昭阳区凉风台大山脚,西至相邻的鲁甸县城稍外。总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面积约525平方公里,属云南四大坝子之一。坝子内丘坝相间,地势平坦, 昭鲁坝子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市,昭通市西北面与四川省隔江(金沙江)相望,东南面与贵州省毕节市接壤,南面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相邻,是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结合部。
昭通市境内最高海拔(巧家县药山)4040米,最低海拔(水富县滚坎坝)267米。昭鲁坝子处于昭通市的腹心地带,南北纵贯昭阳区与相邻的鲁甸县,故称昭鲁坝子。

昭鲁坝子北接壤金阳县,南接壤会泽县,南北穿越鲁甸,昭阳区,西侧对应巧家县。
结合上面的陈述和地图,就不难得出,昭鲁坝子处在8.3鲁甸大地震的中心地带。
3、秘鲁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资料显示,亚马逊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亚马孙河中下游,介于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间,西接安第斯山,东滨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四国领土,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其中巴西境内22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该国领土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
秘鲁当地媒体报道,当地时间24日下午18点左右(北京时间25日早6时左右),秘鲁中东部与巴西交界的马德雷德迪奥斯大区发生里氏7.5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消息,此次地震的震级为7.7级,震源深度610公里。

秘鲁多个省份、巴西、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等邻近国家的一些地区均有震感。
事实上,亚马逊平原周边地带的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发生过多次大地震。
根据地图,这些发生大地震的国家,都处于亚马逊大平原的周边。这些国家的天然气开采量也很惊人。
4、台湾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资料记载,台湾的台中、南投两县为921地震的重灾区。地震发生次日有统计数字表明:死亡人数逾2000人,上6534人,受困者2308人。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等地灾情较为严重。
台南平原台湾省最大的平原,属冲积平原,其面积五千平方公里。 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位于“台南平原”东侧,台南平原5000平方公里,921地震处在台南平原地带。

另注:
百度资料,1556年,中国陕西省南部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发生的一次特大地震。华县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损失,还与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
1739年1月3日晚8点左右,在平罗、银川一带发生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8级地震,地震位置处在银川平原。银川平原是黄河冲积平原,地下水埋深极浅,甚至溢积地表,地下水排泄不畅,土壤盐渍严重。
按照这样的思路分析判研,再结合卫星地图,找到世界所有的沉积盆地、冲积平原,与此地所发生的地震结合起来,就会发现: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存在各种地震,对于所有的大地震,在它的周边,或是在受灾严重地区所包围的地带,都存在各种盆地、“冲积平原”。
所有历史大地震,都存在一个共性,每一个大地震都对应着一个大的冲击平原或盆地。我们任意的拿出一个地震事件,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有地震的地区,就存在这么一个“冲积平原”,反之,没有“冲积平原”的地区及附近周边,就没有地震。
四.冲积平原,盆地会产生天然气么?
据新闻媒体报道,2015年下半年,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获重大突破。经国土资源部审定,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威202井区、宁201井区、YS108井区,新增含气面积207.87平方公里、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1635.31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408.83亿立方米。这是中国石油首次提交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
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如何实现有效勘探开发,国内没有现成经验。中国石油从2007年进行地质综合评价开始,解放思想,创新实践,创造了页岩气工业气井、页岩气“工厂化”作业平台等10多项国内第一,形成了页岩气资源评价、区块优选、快速钻进、长水平段固井、分段压裂、压裂液回收再利用技术系列,积累了以“井位部署平台化、钻井压裂工厂化、采输设备橇装化、工程服务市场化、组织管理一体化”为核心的降本增效经验,对我国规模效益开发页岩气资源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截至2015年8月27日,在上述探明储量区内,已有47口气井投产,日产气362万立方米,能保障280万个三口之家用气。
对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冲积平原或盆地进行搜查,都会存在着这样现象,存在大平原或大盆地的国家地区,煤炭、天然气非常丰富,同时大地震也频发。把世界上著名的大平原拿出来,得出的结论都是一样的,不再一一例举。
经过上面的分析论证,煤矿、天然气、地质灾害的成因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已经非常清楚,所举的事例和事实完全符合文章所阐述的也找到了。
上述观点对于地球的合理开发,保护地球家园,有极其深远意义。按照这个理论观点,地球多年来形成的自然灾害,可以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避免灾害造成的生命与财产的重大伤亡和损失。从这个观点出发,还会发现地球的过去,预知地球的未来,一举突破以往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