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曲》是由谁创作的?

 我来答
北京创典文化
高粉答主

2020-01-03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7.3万
采纳率:98%
帮助的人:957万
展开全部

大唐盛世,唐玄宗李隆基酷爱音乐,在古代君王中,他对音乐的研究是最深入最精通的,他精通吹拉弹奏各种乐器,而且还会作曲。有一次,唐明皇李隆基曾经梦见自己到月宫上游玩时,他听到天上有仙乐奏曲,看到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仙女的歌声玄妙优美,跳舞的仙女舞姿翩翩。李隆基醒来后,他对梦中的情景还记得清清楚楚。

后来,李隆基把梦中的乐曲记录下来,让乐工们演奏,让歌女们舞蹈。李隆基不停地想啊想啊,他想起一点就记录下来,就连白天上朝的时候,他也怀揣着一支玉笛,一边听大臣读奏本,一边在下面偷偷练习。李隆基为了复原梦中的曲调,几乎都入迷了,可是他还是谱不全这首曲子,因而十分苦恼。

有一次,李隆基来到三乡译,向着远远的女儿山眺望,山峦起伏,烟云缭绕,顿时产生了许多美丽的幻想,在这一刻,他终于把在梦中听到的仙乐全想起来了。于是他立即把这些曲调在谱子上记录下来,这才创作出一部适合在宫廷演奏的宫中大曲《霓裳羽衣曲》。

李隆基命令乐工排练《霓裳羽衣曲》,令爱妃杨玉环设计舞蹈,为了让他们有个好场所排练,李隆基在宫廷中建立了一个梨园。杨玉环与宫人日夜赶排,过了好久,他们终于练好了这个歌舞。

第二天,李隆基下令演出这个歌舞。随着细腻优美的《霓裳羽衣曲》仙乐奏起,贵妃杨玉环带着宫女载歌载舞,一个个宛如仙女下凡,李隆基再次听到这些熟悉的旋律和舞蹈,他仿佛回到了梦中。

后来,这首《霓裳羽衣曲》成为了唐代大曲中的经典曲目,被后人传承了下来。

《霓裳羽衣曲》属大曲中的法曲类。关于它的产生,有不少美丽的传说,有一则说它是唐明皇从月宫中偷记回来的仙乐,足见人们对它的喜爱和赞赏。

《霓裳羽衣曲》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庞大而多变的曲体,其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着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霓裳羽衣曲》在唐宫廷中备受青睐,在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中占有重要地位。唐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

《霓裳羽衣曲》的内容描写了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所以中唐诗人白居易在元和年间见到当时宫廷里表演此曲时,舞者俨然是一副道家仙女的打扮。其舞姿也是,意境与月宫的神话是吻合的。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名篇《霓裳羽衣舞歌》中对它作了详尽的描绘,他这样写道:

这便是说轻盈的旋转像雪花飘舞,矫捷的前行像受惊的游龙。垂下的双手像柳丝那样娇美无力,舞裙斜着飘起时仿佛白云升起。画眉流盼说不尽娇美之态,舞袖迎风飘飞带着万种风情。

上元夫人招来了仙女萼绿华,是西王母扬袖送别仙女许飞琼。快节奏的第十二遍舞曲繁富华丽,就像跳动珍珠摇击玉片一样亮丽清脆。舞罢时像飞翔的鸾凤收起翅膀,舞曲终了就像一声长长的鹤鸣。

通过这些生动传神的描绘,不难想象《霓裳羽衣曲》高雅脱俗的风姿神韵,以及舞伎们美妙高超的舞技。不过,《霓裳羽衣曲》乐谱早已散失,只有个别片断还在流传。据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的记载,全曲共分36徧,由散序6徧、中序18徧、曲破12徧3部分组成。开始时,有散板的引起,称为入破,其曲调相当抒情的,不过很快就转入快板部分。这一部分在转入快板前可能有一个由散板入快板的过渡段虚催。中间也可能还有由快转更快的几次变化。此曲结尾时节奏再次放慢,然后拖长一音作结,由于曲情的要求,结尾处没有像别的大曲那样采用极快的煞衮作结。此曲的伴奏乐队,除了前面提到的磬、箫、筝、笛以外,还用到箜篌、筚篥、笙等乐器。而唐文宗在宫廷里表演时,却用了玉磬四架与琴、瑟、筑、箫、跋膝管、笙、芋各一件。看来其乐队编制比较接近清乐的系统,这一点可能与它追求文雅的效果有关。

此曲的音乐,据《碧鸡漫志》记载,其散序是唐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回宫之后,依据他对女儿山的神奇想象写成的,这一部分白居易认为相当精彩。

歌与破则是在凉州进天竺的《婆罗门》曲以后,吸收它的曲调续写而成的。所以在《霓裳羽衣曲》中,既有本国的创作曲调,又有外来音乐的改编曲调。而外来音乐则取自印度佛曲,用它来表现,道教的神仙故事。

由此可见,《霓裳羽衣曲》对于外来音乐的吸取,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新奇的感觉,表现作者所追求的那种变幻莫测的境界,在艺术上是有独创性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