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何如此没有人性?

 我来答
安博林
2020-10-10 · 资深吃瓜er,关注明星背后的故事
安博林
采纳数:120 获赞数:636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要说历史上最残暴的皇帝,很多人都会想到秦始皇,毕竟服徭役,焚书坑儒,这些事情都是被广为流传的,但是今天就给秦朝洗一洗,看看秦朝到底是不是那种暴政!

虽然大部分人都觉得秦始皇应该是一个暴君,但是也还是有着不少人认为秦始皇本来还是挺慈爱的,不然那些战国遗留的贵族早就应该东躲西窜了。对于秦朝的徭役可不是人们口口相传的做到死还一顿鞭打,正相反,那些徭役的人们就像是我们现在打工一样,而且工资还是相当高的那种,虽然是以粮食计算,但是所获得的粮食足以让全家吃饱饭还有余粮,比起当初一人工作全家不饿,我们现在的生活虽然品质高,但是...哎,不说了。

而当时的徭役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参加的,按照当时的刑法,先用刑徒,如果人手不够再选择招百姓工作,那也就是第一批的劳改犯通过劳动改造而获得减刑,其实做法一直到现在都在用的。

社会小袖

2020-10-10 · 有趣的人一定很有趣吧
社会小袖
采纳数:1396 获赞数:6729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秦始皇不算残暴。古代君王有 等级观念 ,有士大夫 、贱民、奴隶 之分。死几个贱民、奴隶、甚至士大夫,只要大局稳定就好。现代的当政,当权人也是这样的想法,区别不大。我们之所以文明,都是出自于世代相传的智慧结晶,而秦始皇时期却没有太多可借鉴的。人性,乱伦,都不像今天这么严肃看待。假如秦始皇穿越来了现代,他会像个傻子似的,因为我们比他文明了几千年,所以我以为他的残暴在当时的社会只代表了强大!战国后期,秦国脱颖而出,等到秦始皇执政的时候,秦国国力达到顶峰,逐渐吞并各国,完后大一统。

秦皇嬴政生父亲为庄襄王,庄襄王去世,13岁的嬴政登上皇位,只不过吕不韦独揽朝廷大权,22岁时秦始皇亲政,潮中暗流涌动,多方势力彼此争斗。

吕不韦与太后私通,这也让秦始皇的身世扑朔迷离,历史记载秦始皇为正统,《吕不韦列传》中却说:“秦始皇之母赵姬原是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将赵姬献给异人,后来赵姬至大期生子名‘政’”,可见就连司马迁也无法得知秦始皇真正的身份。

秦始皇当政以后,吕不韦害怕事情败露,找来门客嫪毐假意将其阉割,暗中送给太后享乐,结果两人竟然私自生下了两个孩子,在太后的扶持下,嫪毐一路高升,被封为长信候,培养了大批亲信势力,逐渐成为吕不韦之外最强的一股势力,日益放纵的嫪毐自称秦皇假父,平日里作威作福,不把群臣放在眼里。直到有天,嫪毐醉酒以后,大骂群臣对自己不尊敬,丝毫不把秦皇假父放在眼里,这件事被捅到了秦始皇那里,嬴政十分气愤,准备动手拿下嫪毐。

朝中耳目马上告诉嫪毐,慌乱之下嫪毐决定先行动手,哪知道叛军刚刚作乱就被秦始皇布下的天罗地网重重围住,嫪毐独自一人出逃,没多久被捕,处以车裂极刑,这还不算完,秦始皇愤怒之下将嫪毐尸首曝尸示众,下令把母亲关押起来,摔死两人的私生子。

处决完嫪毐以后,秦始皇开始着手对付吕不韦,嫪毐惨死让吕不韦十分心慌,不敢过多放肆,最终饮毒酒自杀,至此秦始皇独揽大权,提拔李斯等人正式开启属于自己的统治。

秦始皇任用贤才,开始兼并战争,10年时间里结束了群雄割据的局面,正式进入君主专制时代,秦始皇统一之后,继续推行秦孝公时期的改革政策,削弱贵族势力以加强专制统治,命人统计农民实际占有土地面积,继续推行“军功爵”制度,按照军功大小封赏土地与爵位,土地开始向私有化发展。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清风骑士585918
2020-10-10 · TA获得超过80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0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8.2万
展开全部
记得前几年听说过一段话,说中国自古政体是以“性善论”为基础,性善论则盼明君;而西方基督教总是讲究“人性恶”,性恶论则限制权力。这乍一听有一定道理,然而,这句话正确与否还在于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在中国,人民盼明君是存在的,可是君王却不信任人民,换一个角度,性善论的基础成了性恶论的基础;在西方基督教中,限制政府官员的权力,不相信官员,但相信的是人民,换一个角度,性恶论的基础就成了性善论的基础。且西方基督教中也有性善论的部分,中国也有性恶论的主张。
事实上是,在中国古代,人民从来没有权力参与讨论政体的制定。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初定天下。他和大臣们讨论成立一个怎样的政治制度时,一干大臣们主张实行分封制,让秦始皇立诸子为王。李斯则出来说,这万万不行,周文王周武王所封的同姓王很多啊,一开始是关系很近,亲兄弟们,可是慢慢地关系越来越疏远,互相攻伐就像仇人一样,周天子也根本就禁止不了。所以不如实行郡县制。
李斯的这番话,我开始听到的时候,非常赞同,但随着年纪的增长,我越发觉得这话是有问题的。问题就出现在,他不相信绝大部分人的人性,只相信皇帝的人性,以不相信他人人性的善良为基础建立政权。虽然我们乍一听分封诸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的关系会慢慢疏远,但是作为一个建国的皇帝,他不相信自己世世代代的子孙,留下了一个以不信任为基础的政体,实际的结果,还没有等到血缘关系疏远,他的儿子已经杀掉了他的儿女们,秦二世篡权继位。
事实上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看到千秋万世的后代,人不能算到自己身后太久的事情,算来算去也无济于事。林肯甚至都不能算计解放黑奴后,黑奴会以怎样的方式生活在美国的土地上,但他去做他认为对的事情,把其他的交给未来的人们,后继的马丁路德金、奥巴马们为此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华盛顿也未曾算计联邦成立乃至于他卸任总统后,美国会走向何方,但是他以信任和真诚给后来人做了榜样。
秦始皇恰恰相反,他不相信他的子孙们,韩非子曾说,连老婆孩子都不能信。最希望王侯死掉的首先是他的老婆太子,因为只有这样,他的太子才继位成定局,他的老婆也成了太后,不再怕这怕那活在担心之中。说来说去,谁都不能信,只能信自己,这是怎样的一种自信和自卑呢?是不是自己就那么正确?
说到底,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在于哪里?并不是谁比谁更懂人性,也绝不是谁比谁更高明——因为人性的双面性已经注定人性中同时存在着信任和猜忌两种截然相反的品德——而是他们内心深处,一方是选择信任他人,让秦始皇信任自己的子孙;一方是选择不信任,让秦始皇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要去相信。未来的路很长,下面的关系越发疏远,所以不值得信任,可是为什么不是未来的路很长,下面的关系越发疏远,越应该做一个榜样让子孙后代避免争斗呢?
选择郡县制,他的王朝二世而亡,为何?以不信任建成的政治架构不可能长久延续。从另一方面看,这一种对下级乃至于民众的不信任,又是对于皇权的绝对信任和忠诚。皇帝也只有在其他人没有抗衡能力的时候会有安全感,其他人一旦有了平等的权利,皇权必除之而后快。这种社会系统下的人不太可能有健全的人格。
在秦之后,王朝再也没有商周那种长远的王朝了。周八百年,商朝六百多年,他们的政体有一种信任在里头,因此能更加久远。他不信别人,自作聪明地搞了这一套制度,二世而死于安乐。如果他当时实行分封制,分封诸子,中央和地方有一定的制衡关系,秦朝的中央政府未必不可在相对忧患中长久存在。而中央政府的忧患,对于人民也不一定是坏事,毕竟秦朝的苛政猛于虎,猛于战乱。
我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猜忌不是精明,绝对的控制不一定安全。反而越是选择猜忌,越有可能崩溃,越是想要控制,越有可能失去。信任和平等才能让心灵安宁。
谈政体的结构时,提到信任,显得有些浪漫主义了。但是,剥开很多外在的阴谋诡计和冠冕堂皇的话语,就会发现信任的重要性。所谓中国以人性善建国,是不切实际的,中国向来不是以人性善建国,而是以绝对的人性恶来构建政体,不平等,谈不上信任,谈不上善良。我们看到的权力制衡,很多人说是害怕权力作恶,又说政府是必要的恶,这只是一方面,从另一方面讲,这是对于专业的信任,对于民众选择能力的信任,是对于新闻的信任,并且,不相信林肯是万能的,绝非是对于林肯的不信任,林肯首先没有这样妄自尊大的自信。反倒是元首希特勒,他的自信心爆表,甚至超越了中国古代的皇帝们。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摆渡人灬度人
2020-10-10 · TA获得超过4705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万
采纳率:71%
帮助的人:694万
展开全部
在这里讨论一些常见的误解或者说观点,方便大家更全面地认识这位千古一帝。

1.焚书坑儒

这可以说是秦始皇最为臭名昭著的一件事情了。但是这件事情的始末可能和大家的想象有些出入。

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首先是焚书,政令是烧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儒家等各家经典,而不是全部;而且对于农牧和医学类的书籍,是全部保留的。真正导致这些精彩的思想大量流失的是项羽后来的一把大火。

而且也有人认为史书秦朝也是有保留的,不是全部烧毁。这可以从后世的史学家比如司马迁、班固的作品中多有摘录原史(采用第一人称)的迹象得到印证。萧何当年入咸阳的时候,很有可能抢救了一批秦政府保留的各国史书。战国时代的大部头都是成堆成堆的竹简,想复制、私藏的难度可是真的高到一定程度了。所以我个人倾向于秦朝是有保留其他各国史书的。

然后是坑儒,对于这点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认为不存在,有人认为是术士,有人认为都是儒生。比如唐代韩愈、宋代司马光,就比较赞同这是“屠术士”。即使取最后一种情况,当时坑杀的的确是儒生,这些儒生也是本身寻仙失败,或者不支持政令、私下捣乱、以古非今想要恢复周礼(分封制)的儒生,而不是说秦皇头脑一热,看你不爽凡是儒生都杀掉。支持坑杀的是儒生的比较著名的有东汉的王充,他考证的结果不过是“四百六十七人”而已。这才多少人,儒生何止上万,秦政府自己的博士、官员等等难道不是儒生吗?贾谊、董仲舒等相隔最近不过几十年的大儒又是怎么来的呢?他们好像也没有表现出什么不满。

当然还有卫宏在几百年后揭露的第二次坑儒:

今新丰县温汤之处号愍儒乡。温汤西南三里有马谷,谷之西岸有坑,故老相传以为秦坑儒处也。卫宏《诏定古文尚书序》云:“秦既焚书,患苦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令冬种瓜于骊山坑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人不同,乃命就视之,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此则闵儒之地,其不谬矣。
不过一般不被人接受,因为只有他一个人在说,并且以秦制这样的做法很不现实。即使是真的,也依然不过是几百人。不管是更早的春秋时期,还是之后的朝代,一次株连几百儒生的情况都屡见不鲜,并不是什么大事。真正像宋朝那样号称不杀士大夫的反而是特例。

这件事情之所以被后来者夸大,更多是因为当时秦国的制度比较严苛,六国刚刚归一、人心浮动,对此不满的情绪比较大。而后来掌握舆论的都是儒家士子,对于这种对自己极度不友好的帝王,当然是先喷为敬。真正有意思的是,那些被焚烧的《诗》、《书》等还是有不少保留下来的,而秦皇要求保留的那些实用的医学、农牧的书籍,却没有保留下来,不得不说是一种很大的遗憾。当然了,后世的儒家一向视这些东西为小道尓,没能留下来也是不奇怪的。

2.秦皇不过是摘了以前各位秦王的桃子

秦国的强大是从孝公时代商鞅变法开始的,经过后面的几位优秀的秦王发展,秦国确实已经确立了国力优势,无论是兵员战斗力还是粮食生产、工具使用都对东方六国占据优势。这种优势碾压一国是可以做到,但恐怕远远没到碾压六国之和的地步。甚至在五国伐齐前,齐国打得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又是称臣又是割地甚至丢了函谷关(没错,打赢了长平之战的秦昭襄王曾经也被齐国按在地上摩擦)。

以公元前260年前后发生的秦赵长平之战为例,这场战争动摇了赵国的国本。秦国当时的国力的确已经占据非常大的优势,赵国即使有廉颇、李牧也不愿意与秦国正面交战。但是秦国长平之战依然打的非常艰难,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意思就是秦王发布了举国动员令,去征召所有15岁以上的男丁去断赵国的粮道,给河内郡所有应征者加封爵位一级。即便如此,最后能打赢这场战争还多亏了反间计,让赵王用赵括换下了廉颇。

这里说一下,赵括未必是大家想的那么无能,能跟白起刚上一个多月才因为后勤不足输掉,也算尽力了。这是赵王的战略问题,因为赵国拖不起了,需要寻求决战。没有采用廉颇的稳守策略。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
现在来看,比起被坑杀四十万,不如继续拖着,把秦国拖死,最差也不过是四十万人都死了而已。

王悔不听赵豹之计,故有长平之祸焉
赵王对于自己的决策也是很后悔的,秦国当时的后勤压力也很大,战损也很多。打完之后:

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空虚到其他六国都想要直接一波推掉秦国了。

赵国当时要说自己是东方六国中国力最强的,恐怕还不行。而秦国尽管是已经确立巨大优势,想要动摇赵国国本(并没有灭国),也是赌上了举国之力的。全国男丁都被征召,还需要秦王亲自去加封爵位,你可以想象国内有多困难。即便如此,有名将白起在,加上赵王有战略失误,齐国等国没有坚定支援,这才打赢的。所以说这时候的秦国光是碾压赵国一国,都很勉强。

嬴政前247年登王位,距离长平之战不过10年。他加冕成人礼,亲理朝政是前238年,距离长平之战不过20年。20年前秦碾压一个很难说最强的赵国都很勉强,20年后就能碾压六国之和了吗?对于秦国至关重要的郑国渠,就是嬴政时期修的,这项工程是秦国能横扫六合不可缺少的根基之一。

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此外嬴政还针对秦国现有的问题进行了一些变革,让秦国国力进一步增强,并且更加重视法家,让秦国成为一台战争机器。即便如此,在统一六国也不是那么顺利的。

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命李信、蒙武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嬴政想灭楚,李信说我只需要20万,王翦说要60万,嬴政觉得60万太多了,于是派了李信去。

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
结果李信、蒙武除了一开始取了一些胜利,大败而归。要知道这两位也都是不错的将领了。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
没办法,秦王还得去找王翦,派60万人去灭楚,而这60万人几乎是秦国所有的军队了。王翦拿在手里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秦王不相信自己。只好不断的要求赏赐,以此让秦王安心。这跟萧何贪财货让刘邦安心是一样的。

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宅甚众。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 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中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即使嬴政做了一系列改革,即使有了郑国渠,即使有了这几十年此消彼长,秦国灭楚的时候尚且需要带走几乎国内的全部军队,你还认为秦国的国力是碾压东方六国之和吗?

秦国国力之所以强大,根源的确在之前的商鞅变法;嬴政能统一六国,跟之前的秦王留下的基业是不可分割的。但是要说秦国必定统一六国,或者说嬴政就是躺着把六国灭了,那完全是不顾事实的。

3.修长城是劳民伤财,秦皇残暴不仁

儒家把仁义礼智当成大力金刚丸一样百病皆治的良药,推销了整整两千年。带来的后果就是我们总是过度绑定道德与国事,专注于政治人物的私德,这几乎成为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我在此并无意去对秦皇进行道德审判,讨论他到底是不是暴君。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就事论事即可。秦皇修长城的手段确确实实可以再温柔点,但是修长城是必要的,仁义道德救不了你的命,也守不住国土。

匈奴叩边不断,不修长城就只能在北方维持巨大的军事存在去抗衡,而游牧民族掌握主动,随时进攻,你却必须一直养着这么多军队在北方,少了那是送温暖。养军队花费几何?运送后勤劳民伤财几何?秦皇是做完了这个比较才决定修长城的,修完长城依据工事可以极大的减少驻军人数,减少后勤压力,同时有效保证国内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和耕种能力才是我们汉民族的优势所在,而不是跟游牧民族打野战。你们也不想想秦皇是何等骄傲的一个人,他可以亲自下令处死任何人,但是他不会允许匈奴人屠杀他的子民。如果真的能彻底灭掉匈奴,他还会忍气吞声修长城?当然了,估计灭掉匈奴,儒家也像喷汉武帝一样喷他。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如果匈奴南下杀个几十万人累积起来,锅是不会算到秦始皇身上的。但是如果秦始皇让人修长城死了十万人,最后保护了几百万人,没有人记他的功劳,只有人怪他弄死了十万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

汉武帝跟匈奴不死不休是一样的道理,他不灭匈奴,匈奴不断叩关,死掉的百姓最后锅肯定是算到匈奴头上的。如今的山西、河北、内蒙、甘肃、宁夏一带,在当时都是匈奴人的跑马场,包围了整个汉朝的统治核心区。汉匈摩擦之惨烈,连关中的皇家园林都可以被光顾,连一地最高军政长官都经常战死。跟当时的匈奴人比起来,侵华的日本人都可以算文明之师,那些边境的平民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然而一旦武帝秣兵历马把匈奴打疼了,因为兴兵死掉的人一定是要算在他头上的,至于救下来的百姓,没人知道,穷兵黩武莫不如是。

杨广修运河亦然,隋朝前后经济重心南移,北方又面临极大的军事压力,必须靠南方输血,所以修了这条运河沟通南北,所以后面营建新都洛阳。事实上随后的李唐王朝也极度依赖这条运河,漕运随便出点问题都是京师震动的大事。如果不修运河,那么北方维持不了军备,导致突厥、吐谷浑入侵抢物资、杀百姓,锅自然是算在这些外族人身上的,不会算在杨广暴虐上。但是无论秦皇汉武,还是杨广这样的败家子,那都是骄傲到不可一世的人,怎么会因为怕背锅就不干事了。虽千万人吾往矣。

理清楚个人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在真正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没有机会追求所谓个人权利。能当人,没有人愿意做狗,但是很多时候,愿做狗而不得。只有活下去,才会有子子孙孙,才能谈进步,才能谈未来。消失在时间长河里的民族有很多,谁关心他们曾经是不是人?我们称赞卧薪尝胆,为什么上升到整个民族的隐忍和蛰伏的时候,就要质问人权呢。最近的新冠疫情之下,过度追求个人权利的国家表现如何,也有目共睹。潮水褪去,才知道到底谁在裸泳
追问
我觉得你最后这句话是片面的。哪个国家的人不想要人权?之所以你所说的所谓的部分国家表现有些欠佳,更重要的并不是因为他们是不是追求人权,而是社会基本制度体制的根深蒂固。导致运行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如果按你这种说法,今年二月份最困难的时候,不少中国人也不配合擅自跑到外面去玩,令钟南山流泪。难道你能说这些人不爱人权和自由吗?所以说,我想说的是,一个严格的制度确实非常重要,但是基本的人性还是要尊重的。
追答
🤣🤣🤣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我随风动159

2020-10-10 · TA获得超过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9752
采纳率:79%
帮助的人:234万
展开全部
实秦始皇被后人称为残忍都是因为秦朝是历史上偏重法制治国的起源,由于刑罚标准的制定欠缺实际的衡量经验,故此都以重刑为主,加上在秦朝以前的朝代由于不重于法治,人民都惯于轻刑宽大的国法治理,所以承接下来对比秦国的法制自然不适应,平时不犯法的行为到了秦朝时代都变成触犯刑法被罚,且刑罚又利害,对于一些十恶不赦的人来说就当然无话可说,但对于一般平民来说由于没有一个有效的教育过渡适应期就实施重法,日常的举手投足或说话都可能有罪,也是对法制的不解,而期后的朝代逐渐从教训中累积到衡量法制的经验,于制定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人民也从无知期进入适应期,逐渐接受对国家法制的管治,一直演变到今时今日,那么古代的秦朝法治当然就成为一代暴政了,也是由于秦朝是强化法治的起点,因定法的不当故得其暴名,秦始皇又是最高统治者,自然负上第一责任,但实际上当时秦朝的各种刑罚也不全出于秦始皇之制定,下面的官员也是一个主责者,而秦始皇最大的过失是在于他过份车华,秦朝豪装过于劳民伤财,至于对于全国统一的治政伤害了部分人民这点是无可避免,也是由于七国时期各自为政令多方面的国法都不相同,秦国一次性地进行大改革下必然会有人有事为其牺牲,改革总会有利有弊、有得有失,而事实上他的改革带给当时的人民是害多于利,但对后世几千年的人民就基本上有利无害,于历史来说秦始皇的革新总是功大于过,人民的安定和国家的繁荣总离不开法,无法则不治,从来都是硬道理,但法制本来就是残暴,人犯了法就会造出受害者,犯法的人服法则又多一个受害者,那么法就为暴,也只是看你怎样来认为而尔!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9)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