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著名诗词
《泛海》
王阳明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诗的开篇便仪态潇洒,表现了世间荣辱,淡然处之。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后来解放了无数人的心灵,打破了数百年来理学家对人性的钳制。但要解放世人,首先就要解放自己。他说,海上的风起云涌,巨浪滔天,只要心不为所动,那这点风浪又能算什么呢?世间的一切艰难险阻,自己原本就没放在心上;世间的万物变化,也不过似浮云掠过长空,根本就不会在心中留下痕迹。这种心境的超越,是完成了人与自我的和解、与世界的和解。他既反映了王阳明刚毅无畏的品质,也反映了阳明心学“戒慎不睹,恐惧不问,养得此心纯是天理”的观点。有了如此境界,在诗歌的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抒发此时的心里感受——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在这辽阔而静谧的大海上,手拿锡杖,身驾长风,在月光下飞越,飞越大海,飞越苍茫,飞越沧桑。“海涛三万里”,这惊涛骇浪中的惊险航程,诗人却写得像一次极富诗意的旅行,因为他心中自有法器,心中自有智慧。
后来,王阳明确实找到了人生的法器,也确实凭此法器飞越了世间的沧桑,这就是他的“阳明心学”。写完这首《泛海》后,王阳明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贬谪的龙场之路。在荒蛮的贵州,他终于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奠定了阳明心学的基础,成就了中国最后一位圣人。正如王阳明后来所说的“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是的,“心外无物”,人生必得先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那颗赤子之心,找到那个无所畏惧的自己,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诗的开篇便仪态潇洒,表现了世间荣辱,淡然处之。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后来解放了无数人的心灵,打破了数百年来理学家对人性的钳制。但要解放世人,首先就要解放自己。他说,海上的风起云涌,巨浪滔天,只要心不为所动,那这点风浪又能算什么呢?世间的一切艰难险阻,自己原本就没放在心上;世间的万物变化,也不过似浮云掠过长空,根本就不会在心中留下痕迹。这种心境的超越,是完成了人与自我的和解、与世界的和解。他既反映了王阳明刚毅无畏的品质,也反映了阳明心学“戒慎不睹,恐惧不问,养得此心纯是天理”的观点。有了如此境界,在诗歌的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抒发此时的心里感受——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在这辽阔而静谧的大海上,手拿锡杖,身驾长风,在月光下飞越,飞越大海,飞越苍茫,飞越沧桑。“海涛三万里”,这惊涛骇浪中的惊险航程,诗人却写得像一次极富诗意的旅行,因为他心中自有法器,心中自有智慧。

后来,王阳明确实找到了人生的法器,也确实凭此法器飞越了世间的沧桑,这就是他的“阳明心学”。写完这首《泛海》后,王阳明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贬谪的龙场之路。在荒蛮的贵州,他终于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奠定了阳明心学的基础,成就了中国最后一位圣人。正如王阳明后来所说的“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是的,“心外无物”,人生必得先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那颗赤子之心,找到那个无所畏惧的自己,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1、《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山离我近,月亮离我远,于是觉得山比月大。
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眼界足够宽广,他就会发现,和山相比,其实月亮更庞大。
眼睛、耳朵都会欺骗你,要想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是很难的。
要想不被眼前的事物蒙蔽,就得“眼大如天”,开阔自己的视野,开放自己的思想。
站得更高,思想的层次越高,才越不会被眼前的事情蒙蔽。
2、《王门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万物共生共存,天地本没有善恶之心。就像庄稼和杂草,本是一般无二的生物,天地没有偏袒谁,也没有厌恶谁。人心本来也是如此,无善无恶。
但是,人要吃粮食,自然希望庄稼长的好,于是就有了善恶之分,铲除杂草,呵护庄稼。
我们天生看到别人恃强凌弱就会义愤填膺,这份天然的、自动产生的念头就是我们的良知。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直觉判断,却也是人的德行和智慧。
但是人内心的良知总是受到外物的干扰,被贪念、欲望遮蔽,被社会的风气带偏。所以,要付诸实践,格物致知。心学不是悬空的,只有把它和实践相结合,常在事上磨炼,才是它最好的归宿。
3、《答人问道》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人间难得是平常,做好平常的小事,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专注当下,不胡思乱想,就是修行。
可惜世人总以为修行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总是在外面找来找去。其实,回到自身,专注当下,做好平常事,就足够了。
“饥来吃饭倦来眠”来源于禅宗故事,最早见于孙懒瓒和尚的《乐道歌》,其歌有云“ 饥来即吃饭,睡来即卧眠”。
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化城寺(归越作)
化城高处万山深,楼阁凭空上界侵.
天外清秋度明月,人间微雨结轻阴.
钵龙浮处云生座,岩虎归时风满林.
最爱山僧能好事,夜堂灯火伴孤吟.
忆龙泉山(京师作)
我爱龙泉寺,寺僧颇疏野.
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
一夕别山云,三年走车马.
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泻.
忆诸弟
久别龙山云,时梦龙山雨.
觉来枕簟凉,诸弟在何许.
终年走风尘,何似山中住.
百岁如转蓬,拂衣从此去.
移居胜果寺
江上但知山色好,峰回始见寺门开.
半空虚阁有云住,六月深松无暑来.
病肺正思移枕簟,洗心兼得远尘埃.
富春只尺烟涛外,时倚层霞望钓台.
宿萍乡武云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