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什么昆虫?
长长的口器,看上去像是一只黑色的蜂鸟鹰蛾。
蜂鸟鹰蛾,学名:Macroglossum stellatarum (Linnaeus, 1758),是天蛾科长喙天蛾属 的一种昆虫。被称为昆虫世界里的“四不像”,像蝶,和蝶一样白天活动,口器是长长的喙管,且有尖端膨大的触角,还有色彩缤纷、美丽炫目的翅膀。独特而强壮,有灰褐色前翅,其上饰有黑色纹线,两性相似。幼虫白色,身体肥硕,头很小呈黑色。在干枯的瓜蒌藤中越冬。
它们外形像蜜蜂,在夏秋季节飞舞于百花丛中采食花蜜,并发出清晰可闻的嗡嗡声;它还像南美洲的蜂鸟,夜伏昼出,很少休息,取食时,和蜂鸟一样,时而在花间盘旋,时而在花前疾驰。原生于南欧和北非,并跨越亚洲至日本。
中文学名
蜂鸟鹰蛾
拉丁学名
Macroglossum stellatarum (Linnaeus, 1758)
别称
小豆长喙天蛾、蜂鸟天蛾、长喙天蛾、蜂鸟蝶蛾、蜂鸟蛾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形态特征
蜂鸟鹰蛾被称为昆虫世界里的“四不象”。因为,蜂鸟蛾首先像蝶,长长的喙管,尖端膨大的触角。
翅面暗灰褐色,前翅有黑色纵纹,后翅橙黄色。它是蛾类,为蝶类的同族“近亲”。虫体翅展50毫米左右。和蝶不同的是,它腹部粗壮,这种昆虫除了比蜂鸟多出一对触须和翅膀上没有羽毛以外,无论体重、外形还是生活习性、飞行速度都与蜂鸟极其相似,故而被生物学家命名为蜂鸟蛾。
颊突非常大,三角形。翅的远端边缘从无齿或裂片;前翅顶端总是尖的,但非钩状。头宽,无明显簇。触须两性,逐渐陡缩成一个短钩。末端细长,有些几乎是丝状。唇形腭宽,表面末端具有尖或三角形。胸部和腹部宽,扁平;具有侧向和扇尾簇。腹部棘严重壳质化,排列成几行。第一行圆形,除近端段外宽于长。第七腹部胸骨三角形,具有膜质。中胫和后胫长度不同,胫骨中部的刺与刚性鬃毛成梳状。基部梳形至跖骨。后腿的马刺非常不平等。 前叶的静脉R2 + R3和R4不会在末端连接。静脉Rs和M1分别源自细胞上角; M3和Cu1同样从未被缠绕。幼虫绿色或褐色,尾上有蓝色角。
对于人眼来说,大多数物种的前缘是各种阴暗的褐色或灰色;然而,在紫外光下,它们具有产生黄色、紫色、紫色和绿色图案的特征性。对于鸟类和其他昆虫,可以看到紫外线,这些看似钝的物种可能是明亮的图案。
生活习性
蜂鸟鹰蛾的长喙和悬停行为,伴随着听得到的嗡嗡声,使它在吸食花蜜时非常象蜂鸟。这种与蜂鸟的相似性是趋同演化的一个例子。它们在白天飞行,尤其是在明亮的日光下,不过也在黄昏、清晨甚至雨中行动,这在日行性的天蛾中不常见。视觉能力被深入研究,已经证明它们具有相当强的能力学习色彩。
蜂鸟蛾有很多独特的习性和特征,它们像蜜蜂,能发出清晰可闻的嗡嗡声;还像南美洲的蜂鸟,夜伏昼出,很少休息,在取食时,和蜂鸟一样,时而在花间急驰,时而在花前盘旋。飞翔速度快,有结茧习性,成虫越冬;和蜂不同的是,采花不携粉,采蜜不酿蜜,能原地悬空取食;和鸟不同的是,它盘旋飞翔时既能前进也能后退。
看到蜂鸟在花丛中吸取花蜜。实际上,并没有确认有蜂鸟,而是一些白天活动的天蛾科昆虫。天蛾多在夜晚活动,但也有一些天蛾在白天活动,飞翔于花丛中采蜜。天蛾访花吸蜜时,快速振动翅膀,当它盘旋于花前伸出长长的嘴(口器)采蜜时,极像蜂鸟,从而被误认为是蜂鸟。蜂鸟鹰蛾在春季和8-10月可见到它在绿色植物上盘旋的身姿。以猪殃殃为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亚洲,南欧和北非,中国已知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等区域。由于其独特的生理特性,在中国北方很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