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概念
展开全部
1.“海绵城市”是个政治概念确切点说,海绵城市这个概念是因为政治上的需要而被提出、被定义、被细化、被炒得炙手可热的。从大大在2013年12月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到2014年10月住建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到2014年最后一天财政部发通知专项资金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再到2015年上百个城市一把手亲自上阵督战海绵城市评选,到最后4月初财政部公布了将获得“大额中央补贴”的16个试点城市……不到一年半时间,新鲜出炉的概念要开始建设啦~~~2.这个政治概念是“目标”而不是途径“海绵城市在城市排水防涝建设中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呃……要是建成了海绵城市,雨洪、干旱、水污染这些都不是事儿,百年不遇的大雨也不会涝,百年不遇的大旱也不用怕……就现阶段来说,海绵城市是个愿景,而不是具体的技术手段。不信,看看官方的概念咋说的: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第4页。3.这个“目标”相关的理论体系还不完善目标明确了,大家都说好,但是咋落实?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参考了老外的几套体系:低影响开发(LID)、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等等等等。LID强调对源头的控制——雨落到地上直接下渗/存储了,城市管网没压力;GSI强调用绿地实现以前大水泥管子的功能——雨多了在绿地构成的网络里传输/排放,不会再重演雨水管满了往外溢水的杯具……这些体系在国外挺具体,貌似挺完善,并且据说在改善国外城市的水环境问题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国内和国外的自然条件老不一样了……不用说国内和国外,就是国内的不同城市之间,气候、土壤、地形等等因素也差的太多,希望用一本80多页的技术指南指导全国650多个城市解决水问题,当然不现实(貌似老美的技术指南是各个州针对自己条件搞得)。目标明确了,方法不完善……所以才要搞试点嘛!16个城市拿中央的钱、自己的地儿做实验,就是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海绵城市建设途径……期待4.尽管海绵城市是个政治概念、只是个目标、体系不完善,但绝对是个大快所有人心的大好事!这是城市发展的“对的”方向:咱们的城市建设,从只重地上不重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到向往国外巨大的灰色基础设施系统(巴黎的下水道、德国的雨水管),再到用绿色代替灰色的基础设施建设海绵城市,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至少从观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从现在看,这是城市建设的正道。对相关行业会带来整体的提升:公园不再只要画的好看就OK,需要承担更多的生态功能;给排水不再是埋埋水泥管,需要更美更绿的解决方法……大大都提要求了,我们这些臭画图的、臭干活的肯定要跟上!!为学术研究提供实打实的数据资料:16个试点城市,花大钱建海绵,搞学术的一定要跟上啊!收集数据研究数据发SCI,经验教训好好总结,提出适应不同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途径,绝对比在实验室里模拟有价值!我等臭画图的还等着你们专家学者的结论支撑做设计呢!
展开全部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海绵城市”材料实质性应用,表现出优秀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以及环保美观多彩、舒适易维护和吸音减噪等特点,成了“会呼吸”的城镇景观路面,也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路面不再发热。
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各地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比如让城市屋顶“绿”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
“海绵城市”材料实质性应用,表现出优秀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以及环保美观多彩、舒适易维护和吸音减噪等特点,成了“会呼吸”的城镇景观路面,也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路面不再发热。
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各地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比如让城市屋顶“绿”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21-09-08
展开全部
万都时代海绵城市是指传统的城镇建设,主要以硬化路面为主,辅以合理的城市规划和适当绿化,来营造美观整洁的城市环境。
但处处硬化的城市道路体系对当地的排水系统要求就会很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城市人口增长,生活生产用水急剧增加,对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的传统大城市而言,本就捉襟见肘,要是再遇上雨季,几乎就是逢雨必涝。
而“海绵城市”概念,则要求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地收集了雨水。
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简单来说,海绵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目前在我国发展尚处于不成熟阶段,相继许多城市分别提出海绵城市概念,但海绵城市规划提出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地形、降雨量、地质灾害、城市管网承载力等各种因素,比较复杂,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设计标准。
但处处硬化的城市道路体系对当地的排水系统要求就会很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城市人口增长,生活生产用水急剧增加,对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的传统大城市而言,本就捉襟见肘,要是再遇上雨季,几乎就是逢雨必涝。
而“海绵城市”概念,则要求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地收集了雨水。
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简单来说,海绵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目前在我国发展尚处于不成熟阶段,相继许多城市分别提出海绵城市概念,但海绵城市规划提出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地形、降雨量、地质灾害、城市管网承载力等各种因素,比较复杂,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设计标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21-09-03
展开全部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 万都时代。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 万都时代。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