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谁写的名言?
是著名文学家董其昌写的。
原文出处:
明朝,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中有“昔人评大年画,谓得胸中万卷书。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远游,每朝陵回,得写胸中丘壑,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
译:以前有人评价大年的画,说他胸中有万卷书。更神奇的是,大年因为宗室不能出游,都要回来。才能写出心中丘壑,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想做画能画得出来吗?
意义
行万里路跟读书是互补的,读书是静态的,行路是动态的,书中知识有限,只有行路眼观耳识才能补其不足。
一、行路
“行路”理解为在实践中学习。人类进化是从行路开始的。从树上到了地面,首先学会的是行走。行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为了寻找安全的憩息地,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大禹是在随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
孔子非常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周游列国治国安邦来印证所学。李时珍、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都是靠“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或取得重大发现。可见,“行万里路”较“读万卷书”要重要得多。
把“读书”与“行路”关系作个比喻:“读万卷书”好比人们通过一个窗口看到了知识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识和能力这个金山,还要靠走出门去“行万里路”。
二、读书
读万卷书”之后,只有“行万里路”,走出去亲自看一看,体验一下书中描述的情景,才会发现书中所说的不及体验的千分之一,同时也理解了作者对这种情景的感受并同自己的感受加以比较,从而放大知识层面,只有这时读书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
所以说:读书好比一个放大镜,不管所读的知识是“真”是“假”,它都会放大若干倍(当然,读书越多,放大倍数越大)。
明朝董其昌的名言。
原文出处:
明朝,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中有“昔人评大年画,谓得胸中万卷书。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远游,每朝陵回,得写胸中丘壑,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
译:以前有人评价大年的画,说他胸中有万卷书。更神奇的是,大年因为宗室不能出游,都要回来。才能写出心中丘壑,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想做画能画得出来吗?
深层次的理解
古代万卷是指皇帝的试卷。读书为了进京赶考,金榜题名。现比喻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并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行路”理解为在实践中学习。人类进化是从行路开始的。从树上到了地面,首先学会的是行走。行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为了寻找安全的憩息地,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大禹是在随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
明朝·董其昌的名言。
出处:《画禅室随笔——卷二》
原文:
“昔人评大年画,谓得胸中万卷书。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远游,每朝陵回,得写胸中丘壑,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
译文:
以前有人评价大年的画,说他胸中有万卷书。更神奇的是,大年因为宗室不能出游,都要回来。才能写出心中丘壑,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想做画能画得出来吗?
重点词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成语解释]万:指很多。形容学问渊博,见多识广
[典故出处]曹靖华《采得百花酿蜜后》:“古人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最好有‘读万卷书’的书本知识和‘行万里路’的生活知识。”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成语结构]复句式
[产生年代]现代
扩展资料:
赏析:
读万卷书”之后,只有“行万里路”,走出去亲自看一看,体验一下书中描述的情景,才会发现书中所说的不及体验的千分之一,同时也理解了作者对这种情景的感受并同自己的感受加以比较,从而放大知识层面,只有这时读书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
所以说:读书好比一个放大镜,不管所读的知识是“真”是“假”,它都会放大若干倍,读书越多,放大倍数越大。
明朝董其昌的名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意思:万卷原指:皇帝的试卷,读万卷书意为:读书为了进京赶考,金榜题名。行万里路意为:走入仕途,为皇帝办事。现解释为:读万卷书:是指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行万里路:是指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原文出处:
明朝,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中有“昔人评大年画,谓得胸中万卷书。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远游,每朝陵回,得写胸中丘壑,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
译:以前有人评价大年的画,说他胸中有万卷书。更神奇的是,大年因为宗室不能出游,都要回来。才能写出心中丘壑,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想做画能画得出来吗?
深层次理解
古代万卷是指皇帝的试卷。读书为了进京赶考,金榜题名。现比喻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并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行路”理解为在实践中学习。人类进化是从行路开始的。从树上到了地面,首先学会的是行走。行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为了寻找安全的憩息地,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大禹是在随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董其昌写的名言。
古代万卷是指皇帝的试卷。读书为了进京赶考,金榜题名。现比喻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并让自己的所学的知识,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示例:如果说读万卷书为了金榜题名,那么行万里路,就是大展宏图,学为所用。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学子的信条。
意义
行万里路跟读书是互补的,读书是静态的,行路是动态的,书中知识有限,只有行路眼观耳识才能补其不足。
“行路”理解为在实践中学习。人类进化是从行路开始的。从树上到了地面,首先学会的是行走。行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为了寻找安全的憩息地,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
大禹是在随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孔子非常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周游列国治国安邦来印证所学。李时珍、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都是靠“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或取得重大发现。可见,“行万里路”较“读万卷书”要重要得多。
把“读书”与“行路”关系作个比喻:“读万卷书”好比人们通过一个窗口看到了知识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识和能力这个金山,还要靠走出门去“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