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挽救明朝的明思宗朱由检,算是一个明君吗?
勤俭只能说明崇祯皇帝的帝德还是不错的,但是勤俭不意味着治国能力强,崇祯皇帝确实是想重新整顿朝政,希望明王朝能在他手上振衰起运。可是他确实缺乏才能,反而因为很多决策失误使朝政变得更加不堪问。
首先,崇祯皇帝性格中确实有刚愎自用、虚荣心强,他一定要让其臣下完全按照他的意志行事,不能有半点意见。刘宗周就是因为屡次批评崇祯皇帝,而最后被罢官为民。而其本人又求治太急,又好猜忌,使中央和地方大员频繁被罢免或诛杀,整个崇祯执政时期,兵部尚书就换了十四人,而刑部尚书换了十七人,内阁大学士在这些年间居然任命了五十多人,朝政也因此大为混乱。
而崇祯皇帝也确实任用了一批奸佞,就比如说在辅臣之位长达八年的温体仁,就是属于治国无方而长于内斗的人物,在他的担任辅臣期间,朝政已是一片糜烂。
在政局混乱的情况下,地方吏治自然也是好不到哪里去,官员的升迁竟然全凭行贿,户科给事中韩一良就曾经在上疏中感慨这种现象。
《国榷》卷98:然今之世局,何处非用钱之地?今之世人,又何官非爱钱之人?
在崇祯初年,明朝国内的阶级矛盾就相当严重了。而崇祯皇帝不仅未能采取相应措施,反而又在万历末年三次加派辽饷的基础上,又于崇祯五年十二月再行加派辽饷,又于崇祯十年加派剿饷280万两,再于崇祯十二年加派练饷730万两,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无疑使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农民起义军的规模自然是有增无减。
崇祯皇帝还赋予了宦官监军之权,有的还大权在握直接指挥军队。而他们的表现实在是非常的恶劣,侵吞扣克军资,遇敌辄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军心涣散。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坑害忠良,明朝的著名统帅卢象升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被宦官高起潜见死不救,坑害至死。
《明通鉴》崇祯十一年十二月:象升遣廷麟往乞援,因与决曰:“死西市何如死疆场!吾以一死报君,犹为薄耳。”起潜不应。
虽然,明末的困局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其灭亡也不能全怪崇祯。但是,他的“奋发作为”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