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她以蜿蜒万里和气魄雄伟而享誉世界,多种耀眼的光环缠绕使她成为中国的象征和骄傲,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她已不只是一座建筑,而是成了一种精神和动力。
“不到长城非好汉”登上长城,是我多年的愿望。在这个暑假,我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相约北京采访大行动”夏令营,借此机会终于如愿以偿,也有机会饱赏长城的壮观奇景。
那是一个碧空如洗的早晨,我们乘坐的汽车在北京郊外的公路上飞驰着。隐隐约约可以看到远处呈现出起伏的山的轮廊。同学们都伸长脖子,向窗外张望。只见黛色的群山上,卧着一条灰白色长龙,蜿蜒盘旋。这就是以惊人的长度和雄伟的气魄闻名于世界的万里长城!
八达岭耸立在北京西郊,远望起伏连绵,近看山岭陡峭。长城盘旋在山梁上,像腾飞的龙。站在长城上往下看,只见停车场的一辆辆轿车如甲虫,一个个行人如蚂蚁;往上仰望,蓝天白云,烽火台傲然挺立。登长城看起来容易,走起来气喘吁吁,好不容易才走到好汉坡,大家都累得汗流满面。
妈妈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长城不自满。”听了妈妈的鼓励,我又坚持往上登,终于登上了八达岭长城高处--烽火台。爸爸告诉我:这是古代秦朝,为了防御匈奴的入侵,劳动人民用肩挑手扛,用砖石砌成的。
以后逐渐连成了万里长城。我们的心情都很激动,从不同角度,选取不同的景点,拍下了10多个镜头。爸爸还给我讲了关于长城的故事。
我将抚摸长场面,看看长城的雄伟壮大,也感受到了秦代的“悲剧”,明白长城的思想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军事价值。那是我一辈子学不完,用不尽的,我还没到过长城,可长城的真正意义、价值,那高大的形象,永远树立在我心中。
扩展资料
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 。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万里长城
鲍昌
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候已晚,我看见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红。在猎猎西风扑刺下,砖缝间的野草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这时,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曾几何,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筚篥(音bili,汉代从西域传入的一种管乐器)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于是,在人们的一种执拗的幻想里,你被建造出来。那是自我保护、自我心理平衡的幻想。墙高六七米,墙厚四五米,随山就坡,险峻万状,自渤海之滨,绝荒漠,蜿蜒竟达六千七百公里。戍楼高耸,斥堠(注:斥堠(hòu):望敌情的土堡)连绵。你用一座座雄关,卡住咽喉古道,构成北门锁钥。这使得互市的商旅,为之蹙眉;却又使历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他们自以为统治下的"中央之国"固若金汤,无求于人,万寿无疆。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他们之中有总统,有商人,有教师,有学生,有开心的演员与体育明星。照相机咔嚓咔嚓地响着,但响声又被哗哗地笑声淹没。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目的,但是他们来了,来了。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我看到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台的顶端,向什么人频频飞吻,接着高举双臂,做成一个V字,仿佛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哦,长城!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你那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你不语。群山不语,晴洁气爽的长天也不语。
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参考资料: http://tieba.baidu.com/f?kz=278482741
在没去过长城前,曾有多少次与之擦肩而过。不说早几年,曾在长城的脚下,生活和工作了三年,那时候好像随时都可以去的,但是又都没有去成,因为我觉得要去某个地方总的有某个好的借口。就如人与山水的有缘,缘分未至,去又如何,不去又如何?和长城,那之前,是缘分未到了。虽是常常的看到燕山的水瘦山寒中一抹淡淡的影子,但是,只是停留在眼中,或者是如风一缕,从心头掠过,没有多少印象。
至多,是心里的想象。在月下,一轮的皎洁中,月在中天,山如黛,长城纵横。可是万里吧,从那大漠的荒芜中好像无中生有,一直延伸蜿蜒,经过了几世的轮回,突然如海。如何的生?如何的逝?为何,留下的是月下无言的身影。
总是静穆的,这样的无言,这样的沉浸!
只是我去时,长城却是在白日中沸腾!如何,还是那样黑色的城砖,那样条形的方石突兀的横埂在万山群中。山虽是在这个季节,也是苍翠的绿意,然而城砖和条石的静默即使不去想历史的沉静,这数千年来的风雨,注入每一块缝隙的也都是历史云烟消散后的沧桑,长城如此,那泊在长城边沿的铁炮也是如此的。只是,今日沸腾,在长城的肩山、脊背上,都是喧嚣的人声,这种喧嚣,似乎是一种惶惑,是长城几千年云烟在沸腾,还是这来去匆匆的游客?
一堵城墙,横埂了数万里,静默了几千年。到底,这留下来的是如何的风韵?曾经的杀戮,或者,男人的血汗筑起、女人的眼泪哭倒?但是明明的在那里,任风云变幻,一边是关内,一边是塞外。关内塞外的区别,何止是季节的变迁,又何止是杨柳风和塞外雪花大如轮的区别,总是一种无言的诉说吧。
诉说有谁能懂?当曾经的风云慢慢沉静,站在这灰色的城头,透过箭楼堞墙看,脚下是长城,长城脚下是塞外。塞外,曾经的塞外是如何的样子,总是一种冷清和荒凉吧,这冷清和荒凉之中住的又是哪些人,这哪些人如何去承受宿命中注定的冷清和荒凉?
终是在白日晃晃的阳光中想起心头的一轮明月,秦时明月汉是关。长城、明月,这样的物事,想起来,都还是一种永恒!
而永恒的东西给人的也许不全是一种满足或是满意,如明月,曾经照在头顶的那一轮,在昨天或者旧年,不是也照过旧人的人影,看过江清月白,吟过悲欢离合,而月依然,人却已逝。如此,今日照我的明月到明日也依然照在他人的头顶,是时,他会想起我今夜举头望月的身影?而长城,有多少地方已经破败,已经湮灭。如我,今日站着的城头——八达岭,稍向远方看去,在万山从中偶尔露出的城墙,也是野草丛生。或许明年今日,也是轰然倒塌,颓萎在荒山野草中了。
而脚下的八达岭,应该算是万里长城中保存或是开发的最好的了,但是当因为这偶一心动,陪着她来,也算是缘分已到,只是入眼的满是城墙的古意,古意中值得一游的地方却是寥寥。一处当年毛主席留字的地方——不到长城非好汉,可以留影;另一处——好汉坡,海拔888米,也算是一景吧。其他的地方,论起景物的转换,实在是乏善可呈。除了累,如果说累可以当作攀登长城的感受或者收获的话,那也实在勉强,这弱势的山坡自是不能和泰山或者华山的凶险比,也是不能和一步一景的黄山比的。更何况对我这样自小惯于爬山涉水的人,一双始终在路上的脚也早已习惯了恶水穷山。
只是因为感念同游人的缘,这一趟跋涉倒是在阳光和清风中回味良久,也是入心了。
如明月几度,不管明年他日,世事如何,今日入心得,总是如这长城永恒!风雨会有,今日的景,今日的心总是无可改变!
建国三十周年纪念日来临的前几天,我们又有机会到八达岭登了一次长 城。大概是因为长城常常被用来作为中国的象征的缘故吧,在这样的日子登 临它,经过一番努力,攀登高处,走上城楼,迎着呼呼的大风,纵望莽莽的 群岭,长城蜿蜒山脊之上,赛似一条探首天际的巨龙。它仿佛有生命,正在 奔腾似的,雄伟而又潇洒,庄严而又矫健。远望长城内外,林木耸翠,紫烟 笼罩。长城脚下的广场上,许多汽车好像甲虫模样麇集一起,而长城之上的 城道呢,中外旅游人群又仿佛在赶集似的,形成一条人的巨流,它涌动着, 奔腾着,不断掀起“人的浪花”。那番景象,的确是饶有奇趣和发人遐想的。 望着望着,我竟有了这么一个幻觉,仿佛这无边无际的苍茫大地之上,出现 了三条巨龙。一条是群山的巨龙,一条是长城的巨龙,一条是人流的巨龙, 龙叠着龙,蜿蜒于荒野之上。群山,那是洪荒时代就存在的了;长城,那是 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了;人流,却是生活于当世的活跃的生命。他们之中的 许多人,正在为建成新中国的长城般雄伟的事业而奋斗。
解放后我曾经三次到过八达岭,看到长城周围的环境在数十年间起了很 大的变化,然而它给人的感受却是历久常新的。解放初期,这里常有人在卖 出土箭镞之类的小玩意,长城外面不远还有蘑菇似的小蒙古包。不久,它历 经修葺,两端城楼高耸,让游人登临的这一段逐渐面目一新,陡斜地段的铁 扶手也安装上了。渐渐的,游人越来越多,到了今天,这一段长城不但已经 成为古代史迹陈列场,也已经成为世界人种的博览会,更已经成为天天游人 密集的,但不是经营买卖而是观赏古迹的市集。大概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和地 区,它们的民族成员,从来没有人在这里印上足迹的,该是绝无仅有的吧。 一块块古代的砖石,大概几乎都被分属于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人物摸 过和踏过。在这个意义上,长城不仅令人想起历史的久长,也令人想起世界 的辽阔。
但是,尽管围绕着长城出现了许多新鲜的事物,它引起中国人涌起的那 种特殊感情恐怕是长久存在的吧!它教人想起中国历史的悠久和幅员的广 大,历史进程的坚辛和劳动创造的宏伟;它也教人想起,能够造成这样伟大 建筑物的民族的子孙,在崭新的时代里,也必然能够排除一切困难,建树起 不比长城逊色、而且还要超过它的伟大的业绩。
可能有不少人登临长城时,也还涌起一种深感个人渺小的感情。人到了 这座伟大的、长达万里的古建筑旁边,仿佛变成了一只蚂蚁,仿佛童话里“小 人国”的人物到了“大人国”一样。我想,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感情的驱使, 害得许多人,莫名其妙地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长城的砖石上面。尽管这是一 种很好笑的行为,但是,长城砖上的那部人名录,上面的芳名数以多少万计, 却是事实。我不知道这些留名人士有没有想到:实际上,这么雄伟的长城, 却正是在它旁边,相形之下仿佛渺小如蚁的人们,一砖一石把它垒起来的。 从这件事看来,朝着一个方向,千万人添砖垒石所能够创造的业绩,它所能 够达到的伟大的程度,事后回头一看,是多么叫人叹为不可思议啊!
在长城高处,看那条涌动的人流,也是十分有趣的事。我想,其中有好 些人,恐怕整年也难得这么攀高一次吧!但是,“登上去!登上去!”的意志 鼓舞着他们,有的七十多岁的老人,缠过小脚的妇女,看似弱不禁风的人物, 五、六岁的孩子,也终于登上那巍峙的高处了。甚至有一些人还是跑步上去
的。看见长城那么陡峭,只敢坐在下面观望的,自然无法到达高处;不断攀 登、勇于克服困难的却一个个直达顶端。这样的事情,对于我们每个人,我 想也是很有启示的。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一次登上长城,竟想起了这么多,回城后看到处处 在为迎接国庆张灯结彩,酒也多了,灯串也多了,就越发想把这种感受抒写 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