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已经上四年级了,不爱读书怎么办?
文/37度暖爸
我相信读书这件事,是每一个中国人从出生起就根植在骨髓里!我想没有人否认读书是一件好事情吧?但是在读书这件事情上,我们做的并不是那么好。
先来看一份调查:第17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人均手机阅读时长每天超100分钟。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电子书阅读量为2.84本,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0.36本。
再来看看其他国家的调查数据:犹太人年均阅读64本,日本人40本,法国人20本。
这份报告是全国平均数,也就是说包含了未成年人(学生)在内,通过平均,我们的阅读量才接近8本书。有数据显示:10-19岁之间的青少年读书最多,可是那些书有相当大的比例不是他们爱读的书,而是和当下的考试有关的书。因为带有功利性读书,而没有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
家长在给孩子选书时,多数会从自己的角度衡量这本书是否“有用”。标准是:是否能促进孩子的学习成绩提升,是否能帮助孩子积累好词好句,是否是学校推荐的必读书目。极少考虑孩子是否喜欢读,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
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论: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只能利用具体的事物、物体或过程来进行思维或运算,不能利用语言、文字陈述的事物和过程为基础来运算。直白点来讲:就是处于7-12岁(小学生)的孩子,在读书方面更喜欢具体的、形象的、有大幅插画的书籍,而不是单纯干巴巴的文字。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先生认为:反对从成人视角出发为孩子们选择书籍。借用卢梭的话说:“儿童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
所以,请放下成人视角的“功利性”,尝试从孩子的视角选择书籍,有了阅读兴趣才能让孩子爱上阅读。
我想给你的孩子推荐一套《漫画版四大名著》,全套15册,由铁皮人美术有限公司专为中国孩子打造的中国名著漫画书,非常符合孩子的年龄特性与心理发展特征。
例如,《红楼梦》,它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文学巨著,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但半文半白的语言,和庞大的故事结构,以及大量丰富的人物描写,让孩子读起来难度很大。通过漫画的形式,既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又让孩子在具体、形象、直观的漫画中降低阅读难度,获取阅读的乐趣。
同时,每章后面都附有与《红楼梦》相关的成语知识,趣味阅读、积累词汇、提升阅读量、拓展阅读面,真的是一举多得。
例如,《西游记》《三国》《水浒》,用诙谐的语言描述,配上搞笑的漫画,让孩子拿起书就停不下来。
可能你会有疑问:这么读四大名著,有效果么?
你可能需要了解一下先行组织者的概念:这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孩子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任何经验,就需要有一个引导性材料,这个引导材料称之为先行组织者。这样做,有利于孩子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
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都强调过认知结构的重要性。在这些心理学家的影响下,还推动了美国教学的改革。所以,你完全不用怀疑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左至右: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
如果孩子读完了这套书,那么在未来他们接触到原著的时候,能够更好地唤起曾经的漫画版四大名著的记忆。因为曾经读到过有意思的情节,并且对于四大名著已经建立了基本的故事架构,再阅读难度较高的原著,会比直接读原著要轻松很多。
如果你非要问我读书有什么用?我想套用从书上看来的一句话回答你:“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当我还是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读书对人的改变也是如此。
名词解释:先行组织者
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缺少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上位观念,或原有观念不够清晰或巩固,则有必要设计一个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可能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者一段说明文字,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直观形象的具体模型,但是在概括和包容的水平上高于要学习的材料(因此属于下位学习),构建一个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