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礼在现在可以分为哪三个层次
1、表层的“礼”是指各种程序化的仪式、礼典、礼节及与之相关的事物。
这是礼仪、礼乐、礼器之“礼”。春秋时期楚大夫薳启彊曾说:“朝聘有珪,享眺有璋;小有述职,大有巡功;设机而不倚,爵盈而不饮;宴有好货,飧有陪鼎;入有郊劳,出有赠贿,礼之至也。”
2、“礼”是包括慈、孝、忠、信等道德要求在内的伦理道德体系,是统领各种德目的最高的道德。
这是礼仪、礼教之“礼”。春秋后期齐大夫晏婴有大段论礼的名言,其中提到:“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又说:“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晏婴将“礼”视为超越于各种道德名木之上的纲领性的范畴。
春秋人又往往把“礼”理解为世人应当遵守的公理、正义和规则,如周内史过所谓“昭明物则,礼也”,周单襄公所谓“奉义顺则谓之礼”(《国语·周语上》),即可为例。
3、“礼”是指政治等级、国家秩序及一系列相应的政令法规。
这是等级制度、国体政体之“礼”。晋卿随武子说:“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大夫申叔时谈到太子教育时说:“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明等级以导之礼”。
(《国语·楚语上》)他们都强调“礼”的实质是等级制度。晋大夫女叔齐所谓“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左传·昭公五年》),则是强调政治等级意义上的“礼”比表层的“仪”更为根本和重要。
另有一些人还用“礼”指称整个社会政治结构,如晏婴在谈论礼治时还说到:“在礼,家实不及国,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