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管钱的叫什么
在古代,财务部称作户部,是作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户部负责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各司的职责分工明确,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它衙门的部分庶务。
按照朝廷的规矩,总计分为礼部、吏部、户部、兵部、刑部等6个部门分管国家各方面的事务。其中,户部的任务最多,所以户部的办事人员也是最多的。内务府是清朝独有的机构,最高长官是内务府总管,为朝廷正二品衙门。户部在历代都有设立,清朝时一并沿袭,最高长官是户部尚书,属于从一品官阶。
“钱”自诞生以来,就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你知道古代管钱的人叫什么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古代管钱的官叫什么
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专门管理的财政的部门。天官的主要职责是支出,地官中的财务机关是收入类似于现在的税务局。 总揽国家财政大权的叫--天官大宰;主管收支核算的会计之长---司会中大夫;税务总局局长叫---地官大司徒。天官地官搞得好像自己是神仙一样。
秦始皇一扫六合荡平宇内,建立了三公九卿制。财政管理机构在九卿中有少府卿和治粟内史,少府卿主要是负责宫廷皇室内部的财政事务;治粟内史“掌谷货”,是国家财政收支主管部门,管理太仓和大内。太仓负责粮谷的仓储出纳,大内负责钱帛器用的保管出纳,仓廪和库藏已初步形成两个互不相属的平行系统。
汉承秦制,虽然有所调整,但是基本没有多大变化。由大司农(治粟内史)负责,其中太仓掌粮谷贮藏,都内主管钱帛库藏出纳,相当于秦之大内。在汉武帝时,增设水衡都尉负责收入,少府卿负责支出,两个部门共同掌管皇室库。武帝时期著名的财政大臣,桑弘羊先后提出盐铁官营,制币权收归国家政策,提高了中央财政实力,为打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
隋朝开启了三省六部制,结束了混乱的时代。隋唐时期主要的政府财政机构为户部,此外司农寺、太府寺分别执掌粮谷和钱帛收支;国库有左藏、右藏和太仓,分别纳贮钱币布帛、金玉宝货和粮食。
宋初,以天下财计归之三司,三司设有使、副使、判官等。三司下有盐铁、度支、户部三个机构。盐铁下设兵、商税、都盐、茶铁等七案,主要掌管国库收入,也掌管部分国库支出。度支下设赏给、钱帛、粮料、常平、发运、骑、斜斗、百官八案,主要掌管支出。户部下设税、上供、修造、曲、衣粮五案。
明开国之初,废丞相,提高六部权限,吏、礼、户、兵、刑、工六部政务,直接操于皇帝。洪武十五年,因皇帝事繁,特设殿阁大学士,内阁制的政体开始于此。明代中央财政国库机关为户部,户部设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掌握田粮户口税务征收。清代基本没有变革。
古代的钱的别称
邓通
邓通是人名。据《史记·佞幸列传》记载,邓通没什么本事,因善划船,当了个掌管船舶行驶的小吏,时称“黄头郎”。有一天,汉文帝做了个怪梦,梦见自己要上天,使尽力气也上不去,有个黄头郎推他上了天。醒来后,汉文帝暗暗寻访,恰好见到邓通,认为他就是梦中人,欢喜非常。汉文帝赐他亿万财产,封他为上大夫。一次,汉文帝派人给他相面。相面者说邓通“当贫饿死”,文帝当即把四川严道铜山赐给邓通,允许他自行开矿铸钱,自此“邓氏钱”流行天下。而“邓通”也成了钱的别称。
阿堵物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篇》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西晋时,有个大臣叫王衍,崇尚玄学,自命清高,嫌他妻子贪财,始终不愿意说出“钱”字。但妻子偏要想办法逼着他说。一天晚上,王衍上床休息后,妻子命令脾女在床周围铺满钱币,使他无法下床行走。王衍早晨醒来,看见满地的钱币挡住去路,就叫来脾女,命令说:“举却阿堵物!”绝口不提“钱”字。“阿堵物”意为“这个阻挡的东西”。后来,“阿堵物”便成了钱的别名。
孔方兄
“孔方兄”始见于西晋鲁褒《钱神论》:“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把钱称为“孔方兄”,看作亲哥哥,此种人自然是重利轻义。南北朝时,知识分子自标风雅,认为直称“钱”俗气,便依据铜钱外形(多为外圆内方),以及“钱(钱)”的字形(右边为两个“戈”,“戈”谐音“哥”),称之为“孔方兄”。此后,文人墨客纷纷沿用此称呼。北宋黄庭坚《戏呈孔毅父》诗曰:“管城子(毛笔)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说明不能吃肉,是因为孔方兄与其绝交,无钱能买,戏谑中颇有情趣。
青蚨
“青蚨”是南方一种昆虫,形状如蝉。据东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三载:“南方有虫……名青蚨,形似蝉而稍大。味辛美,可食。生子必依草叶,大如蚕子。取其子,母即飞来,不以远近。虽潜取其子,母必知其处。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以子血涂钱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当然,这是传说。后世商人以“青蚨”代称“钱”,取其“循环往复”、“用之不竭”、“财运亨通”之意。清光绪十九年(1893),山东商人孟洛川在北京大栅栏开办绸布店,据“青蚨”传说,取店名为“瑞蚨祥”。一些老银号和商家,春节贴对联,常用“青蚨飞入”字样,祝愿来年“财源广进”。晚清洛阳刺绣围腰荷包上,刺有“青蚨飞来”字样,亦取意于此。
上清童子
唐郑还古《博异志·岑文本》中记载了一件奇事:唐贞观年间,中书舍人岑文本,常到山中避暑。一天,有个自称“上清童子元宝”的人求见,两人谈得甚为投机。童子走时,岑文本起身相送。不料,刚走出山亭,童子忽然不见了。第二日,童子再次来访,岑文本派人暗中跟踪,童子在墙角处消失。岑文本十分诧异,当即命人掘地三尺,发现有一古墓,墓中了无余物,只有铜钱一枚。岑文本这才醒悟,原来“上清童子”是铜钱名,“元宝”乃钱文。后世据此称“钱”为“上清童子”。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一》亦载:“昔有钱精,自称上清童子。”
没奈何
钱最奇怪的别名便是“没奈何”,顾名思义,其义为“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此名来源于南宋张俊。张俊与岳飞等人屡立战功,后来他为保全富贵,投靠秦桧,还多方聚敛钱财。他担心家中招贼,将每一千两白银熔成一个大球,称之为“没奈何”,意思是谁也奈何它不得,连窃贼都没法偷窃。(南宋洪迈《夷坚支志戊·张拱之银》)无怪乎有个演员讥笑他:“只有张郡王在钱眼内坐耳。”(见南宋罗点《闻见录》)于是,“没奈何”也一度成为钱的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