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是哪首古诗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意思为“今晚正是白露时节,清辉洒满大地,不知不觉之中心里生起了些许寒意,这就自然想起了远方的弟兄,望月思乡,故乡的月亮应该比他乡更圆更明吧。”
2、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年代:唐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意思为“今晚正是白露时节,清辉洒满大地,不知不觉之中心里生起了些许寒意,这就自然想起了远方的弟兄,望月思乡,故乡的月亮应该比他乡更圆更明吧。”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年代:唐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赏析:
历史评价
梁启超在“诗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
2、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年代:唐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意思为“今晚正是白露时节,清辉洒满大地,不知不觉之中心里生起了些许寒意,这就自然想起了远方的弟兄,望月思乡,故乡的月亮应该比他乡更圆更明吧。”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年代:唐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赏析:
历史评价
梁启超在“诗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