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有什么区别?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最为人诟病的一点,经过这么多年的宣传和引导,焚书坑儒这个成语就变成了秦始皇焚毁典籍、坑杀读书人,这也是秦始皇成为暴君的一大罪证。“罢黜百家”是西汉汉武帝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推行的一项政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即在政治上推崇儒学,抑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等学派,官吏只从儒生里选拔,时间久了自然会让儒学成为正统。
那么,这两种政策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手段不一样。无论被秦始皇坑杀的是儒士还是术士,焚毁的是典籍还是杂书,他的手段都是比较激烈的,是伴随着流血的暴力事件。而“罢黜百家”就显得温和一点,是阳谋。朝廷官方不用非儒学出生的官吏,总是人家的权力吧!但这样一来,年轻人自然就不会再去学其它的学说了,毕竟在古代,是讲究“学而优则仕”的,读书人的出路不多,做官是最常见的。
所以,这两者的区别点就是秦始皇更暴力更直接,杀人放火都干了,而汉武帝则采取了另一种手段。
其次,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不一样。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期,是秦国刚刚统一六国,还没有完全消化完六国之地,对新占领的地方统治力度不够,政权并不稳定,各种反抗和抵触行为依然存在。这时候,秦始皇当然不能让各种不利于统治的学说继续在市面上传播。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实力达到顶峰,需要对外扩张,道家、法家等学说对当时的统治都无益处。他一面要理顺国内关系,让各个阶层统一共识,形成合力,一面又要对外扩张,这个历史背景跟秦始皇时期是不一样的。
再者是对后世的影响不一样。实际上,焚书坑儒不见得坑杀的都是儒生,最起码在秦始皇时期,儒学并没有很流行,反而是阴阳、法家、道家、杂家等学说要占上风,而且如果真的把书都烧了,后来的典籍又是怎么出来的呢?那些写于秦始皇之前的典籍依然留存在世,说明秦始皇所谓的焚书坑儒并不彻底,对后世的影响也并没有那么深。
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不一样了,从西汉到清朝的1000多年里,儒家学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直就没有变过,整个社会体系都深受他的影响。
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都是著名的文化事件,但二者在性质、目的和后果等方面存在一些区别。
首先,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实行的一项文化政策,旨在消灭不合乎秦朝意识形态的文献和学者,以巩固统治。这一政策导致了大量经典文献的丧失和儒学的沉寂,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而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则是为了推行儒家思想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整顿时弊,加强统治。汉武帝废除了百家争鸣的政策,推行以儒家为主流思想的文化统一,加强儒家教育,使儒家成为了汉朝的官方学说。
其次,焚书坑儒是针对所有学派,主要集中在文献和儒家学者上。而罢黜百家则是以排斥非儒家思想为主,而且仅仅是限制非儒家思想的流传,而不是像焚书坑儒那样进行大规模的清洗。
最后,焚书坑儒的后果是文化大破坏,知识分子大量流亡或失踪,文化传承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而罢黜百家则并没有直接对学术造成伤害,反而儒学的兴起和发展得到了鼓励。
因此,虽然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两者的性质、目的和后果存在明显的区别。